西洋教育通史

西洋教育通史

年份: 1934

作者: 雷通群著

出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页数: 456

格式:PDF


费用:15 元

加入购物车

目录

绪论
-- 第一章 教育史的意义
---- (一)教育史研究之二途
---- (二)教育史的领域
-- 第二章 教育史的任务
-- 第三章 教育史的研究法
---- (一)教育史研究的意义
---- (二)教育史研究的方法
---- (三)教育史组织的顺序
-- 第四章 教育史的价值
---- (一)历史的一般价值
---- (二)教育史的价值
第一编 古代的教育
-- 第一章 总论
---- (一)西洋教育史的区分
---- (二)古代教育的概观
-- 第二章 希腊的教育
---- 第一节 总论
------ (一)希腊之建国及兴亡
------ (二)希腊民族的特性
------ (三)希腊的社会状态
------ (四)希腊教育史的区分
---- 第二节 斯巴达的教育
------ (一)斯巴达人的特性及国情
------ (二)斯巴达的教育理想
------ (三)斯巴达教育的实际
------ (四)斯巴达的女子教育
---- 第三节 雅典的教育
------ (一)雅典人的特性及国情
------ (二)雅典的教育理想
------ (三)雅典教育的实际
------ (四)雅典的女子教育
------ (五)雅典与斯巴达教育的比较
---- 第四节 民族时代的教育
------ (一)教育背景之变动
------ (二)民族时代的教育理想
------ (三)民族时代的实际教育
---- 第五节 希腊的教育家
------ (一)毕达哥拉斯
------ (二)诡辩派
------ (三)苏格拉底
------ (四)色诺芬
------ (五)柏拉图
------ (六)亚里士多德
------ (七)布鲁达奇
---- 第六节 希腊教育的总评
-- 第三章 罗马的教育
---- 第一节 总论
------ (一)罗马之建国及其兴亡
------ (二)罗马人的特质
------ (三)罗马的社会状态
------ (四)罗马教育史的区分
---- 第二节 上古的罗马教育
------ (一)王政期的教育
------ (二)共和期的教育
---- 第三节 古典时代的罗马教育
------ (一)希腊文化输入的影响
------ (二)古典时代的罗马教育
------ (三)女子教育
---- 第四节 罗马的教育家
------ (一)锡西罗
------ (二)罗富斯
------ (三)塞匿加
---- 第五节 罗马教育的总评
第二编 中世纪的教育
-- 第一章 总论
---- (一)新旧民族及诸国家之兴亡
---- (二)日尔曼民族的特质
---- (三)中世纪的社会状态
---- (四)中世纪的思想倾向
-- 第二章 基督及基督教
---- (一)基督略传
---- (二)基督教的根本思想
---- (三)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 (四)基督教教育方法
-- 第三章 中世纪前半期的教育
---- 第一节 基督教的教育
------ (一)家庭教育
------ (二)问答学校
------ (三)僧庵学校
------ (四)其他学校
------ (五)庇尼忒派的教育
---- 第二节 本期的世俗教育
------ (一)世俗教育的发达
------ (二)查理士大帝与教育
------ (三)亚尔弗烈大王与教育
-- 第四章 中世纪后半期的教育
---- 第一节 教育基调的变动
------ (一)社会基调的变动
------ (二)思想的变动
------ (三)新教育之勃兴
---- 第二节 都市的世俗式教育
------ (一)市民教育的来因
------ (二)市民学校之勃兴
---- 第三节 武士教育
------ (一)武士教育的来因
------ (二)武士教育之理想
------ (三)武士教育之实际
------ (四)女子教育
------ (五)武士教育的变迁
---- 第四节 大学教育
------ (一)大学教育的勃兴
------ (二)中世纪大学的由来
------ (三)中世纪著名的大学
------ (四)大学的组织
---- 第五节 各种教团的教育
------ (一)中世纪后半期的宗教团体
------ (二)傅兰硕士坚派与其教育
------ (三)杜美尼坚派与其教育
------ (四)共同生活的同胞团体
-- 第五章 经院哲学及犹太与亚拉伯文化
---- 第一节 中世纪教育与经院哲学的关系
------ (一)经院哲学的真相
------ (二)经院哲学与中世纪教育
---- 第二节 中世纪教育与犹太文化的关系
------ (一)中世纪教育的要素
------ (二)犹太的教育特色
------ (三)犹太文化与中世纪教育的关系
---- 第三节 中世纪教育与亚拉伯文化的关系
------ (一)亚拉伯国势发展的过程
------ (二)亚拉伯文化的贡献
-- 第六章 中世纪的教育家
---- (一)克里门司
---- (二)疴黎革尼斯
---- (三)基利苏斯多姆士
---- (四)奥古士丁
---- (五)亚尔坤
---- (六)马拉
---- (七)圣韦度
-- 第七章 中世纪教育的总评
第三编 近世的教育
-- 第一章 总论
---- (一)近世教育史的划分法
---- (二)近世社会上思想上生活上的特徵
-- 第二章 文艺复兴期的教育
---- 第一节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 (一)文艺复兴的眞相
------ (二)人文主义的眞相
------ (三)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关系
------ (四)两者勃兴之原因
---- 第二节 人文主义的教育
------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传播之概要
------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理想
------ (三)人文主义教育的实际
---- 第三节 文艺复兴期的教育家
------ (一)佛葛里乌斯
------ (二)韦多利诺
------ (三)委基乌斯
------ (四)比哥罗美尼
------ (五)费烈科
------ (六)亚格里哥拉
------ (七)温飞灵
------ (八)耶拉斯默
------ (九)韦佛士
---- 第四节 文艺复兴期教育总评
-- 第三章 宗教改革期的教育
---- 第一节 宗教改革的眞相
------ (一)宗教改革的意义
------ (二)宗教改革的原因
------ (三)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 (四)宗教改革的实际
---- 第二节 新教主义的教育
------ (一)新教教育的立场及其特质
------ (二)新教主义教育的理想
------ (三)新教主义教育的实际
---- 第三节 新教主义的教育家
------ (一)路德
------ (二)芝温黎与甲列文
------ (三)米兰希顿
------ (四)突禄成多福
------ (五)司打麻
------ (六)亚斯榷姆
------ (七)南笛
------ (八)弥尔顿
---- 第四节 唯实主义教育之勃兴
------ (一)新教主义以外的教育
------ (二)唯实主义教育的勃兴
-------- 拉卑利
-------- 孟丹尼
-------- 莎伦
-------- 马加斯德
---- 第五节 宗教改革期教育之实际
------ (一)初等教育
------ (二)中等教育
------ (三)大学教育
---- 第六节 宗教改革期教育的总评
-- 第四章 十七八世纪的教育
---- 第一节 总论
------ (一)社会状况
------ (二)思想界的状况
------ (三)十七八世纪教育的概观
---- 第二节 厄斯伊达派的教育
------ (一)厄斯伊达派的立场
------ (二)厄斯伊达派的创始者
------ (三)厄斯伊达派的组织
------ (四)厄斯伊达派的师资培养
------ (五)厄斯伊达派的教育目的
------ (六)厄斯伊达派的学校
------ (七)厄斯伊达派教育的兴衰
---- 第三节 自然的唯实主义的教育
------ (甲)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眞相
-------- (一)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意义
-------- (二)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由来
-------- (三)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要点
------ (乙)自然的唯实的教育家
-------- (一)培根
-------- (二)拉德开
-------- (三)夸美纽司
-------- (四)陆克
-------- (五)卢骚
---- 第四节 泛爱主义的教育
------ (一)泛爱主义教育的眞相
------ (二)巴西多
------ (三)泛爱派的教育家
-------- (1)莎尔紫曼
-------- (2)堪比
-------- (3)托洛普
-------- (4)鲁荷
---- 第五节 赞善派及敬虔派的教育
------ (一)赞善派及其教育
------ (二)弗伦那
------ (三)敬虔派与其教育
------ (四)佛兰克
------ (五)佛庇杰与金达文
---- 第六节 十七八世纪教育之实际
------ (一)教育实际的概况
------ (二)德国的实际教育状况
------ (三)法兰西的实际教育状况
------ (四)英国的教育实际
---- 第七节 十七八世纪教育的总评
第四编 挽近的教育
-- 第一章 总论
---- (一)社会状态
---- (二)思想界的状态
---- (三)教育界的状态
-- 第二章 新人文主义的教育
---- 第一节 新人文主义的眞相
------ (一)新人文主义的意义与特质
------ (二)新人文主义的内容
---- 第二节 新人文主义的教育家
------ (一)赫德
------ (二)冯播尔特
------ (三)席勒尔
-- 第三章 理性的道德的教育
---- 第一节 理性的道德的教育之眞相
---- 第二节 黎锡特
---- 第三节 康德
---- 第四节 奈买儿
---- 第五节 海尔巴脱
---- 第六节 海尔巴脱学派
------ (一)海尔巴脱学派
------ (二)启尔拉
------ (三)莱因
------ (四)海尔巴脱之反对者
---- 第七节 罗仙克兰芝
-- 第四章 社会的人道的教育
---- 第一节 社会的人道的教育之眞相
---- 第二节 裴斯塔罗齐
---- 第三节 裴斯塔罗齐学派
------ (一)裴斯塔罗齐教育的传播
------ (二)裴斯塔罗齐学派
-------- 欧惠卜
-------- 丁铎尔
-------- 哈尼希
-------- 迪德维希
---- 第四节 苏莱玛凯
-- 第五章 国家社会主义的教育
---- 第一节 国家社会主义的教育之眞相
------ (一)国家社会主义教育的概念
------ (二)国家主义教育之来由
---- 第二节 斐希德
---- 第三节 斐叶
-- 第六章 科学的功利主义的教育
---- 第一节 实证主义之勃兴
------ (一)实证主义的思潮之勃兴
------ (二)实证主义之意义与特质
------ (三)实证主义教育之勃兴
---- 第二节 斯宾塞
-- 第七章 其他的教育思想
---- 第一节 福禄倍尔
---- 第二节 奔纳开
---- 第三节 威尔曼
---- 第四节 查葛德
---- 第五节 贝因
---- 第六节 罗利
---- 第七节 戴林格
---- 第八节 康买儿
-- 第八章 十九世纪的教育之实际
---- 第一节 德国教育之实际
---- 第二节 法国教育之实际
---- 第三节 英国教育之实际
---- 第四节 美国教育之实际
---- 第五节 本期著名的教育实际家
------ (一)法国的著名教育家
-------- 拉萨聿提
-------- 达里兰
-------- 昆杜实
------ (二)英国著名的教育家
-------- 晏那尔
-------- 比尔
-------- 朗卡斯达
-------- 雷克思
------ (三)美国著名的教育家
-------- 疴利斯曼
-------- 潘讷德
-------- 裴芝
-------- 薛尔敦
-------- 朱诺德
-------- 派克
-- 第九章 十九世纪的教育总评
第五编 现代的教育
-- 第一章 欧战以前的教育
---- 第一节 总论
------ (一)欧战前的社会状态
------ (二)欧战前思想界的状态
------ (三)欧战前的教育
---- 第二节 社会本位主义的教育
------ (一)社会本位的教育之由来
------ (二)社会的教育学之概念
------ (三)社会的教育学者
-------- 白尔格曼
-------- 拿德普
---- 第三节 新个人主义的教育
------ (一)新个人主义教育的概念
------ (二)新个人主义教育之由来
-------- 尼采
-------- 爱伦凯
---- 第四节 国家公民的教育
------ (一)国家公民教育的概念
------ (二)国家公民教育之由来
-------- 凯善西台奈
-------- 其他的国家公民教育主倡者
---- 第五节 人格的教育
------ (一)人格的教育之由来
------ (二)人格的教育之概念
------ (三)人格的教育学者
-------- (1)魏铿的新理想主义
-------- (2)步德
-------- (3)林德
-------- (4)其他的人格教育说
---- 第六节 艺术的教育
------ (一)艺术的教育之概念
------ (二)艺术的教育之由来
------ (三)艺术的教育论者
-------- (1)拉士琼
-------- (2)朗格
-------- (3)威巴之美的教育学
---- 第七节 实验的教育学
------ (一)实验教育学之概念
------ (二)实验教育学之由来
------ (三)实验教育学者
-------- (1)黎意
-------- (2)梅勉
-- 第二章 欧战后的教育
---- 第一节 总论
------ (一)欧战后社会的倾向
------ (二)思想界的倾向
------ (三)教育界的倾向
---- 第二节 民本主义的教育
------ (一)民本主义的解释
------ (二)杜威
---- 第三节 文化的教育
------ (一)文化教育学之意义
------ (二)文化教育学之由来
------ (三)文化教育学之立场与特色
------ (四)文化教育学者
-------- (1)德尔台
-------- (2)休普朗格
----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教育
------ (一)社会主义的概念
------ (二)社会主义的由来
------ (三)现代社会主义的理想
------ (四)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家
-------- (1)西达保罗
-------- (2)平克微芝
---------- 社会主义教育的总评
-- 第三章 现代欧美教育之实际
---- 第一节 总论
---- 第二节 苏俄的教育
---- 第三节 德意志共和国的教育
---- 第四节 英法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