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技术概要  中

声学技术概要 中

年份: 1965

作者: 理查逊,E.G.等编;章启馥等译

出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页数: 392

格式:PDF


费用:12 元

加入购物车

目录

第一节 反射
-- 1.简正方式
第一章 大气中和海中声的传播 E.G.里查孙著;马大猷译校
-- 2.海底上面声的传播
-- 3.劳埃德镜效应
-- 第二节 折射
-- 第三节 海中声波
-- 第四节 远距离传播
-- 1.空气中
-- 2.海中和湖中,声道
-- 3.温度的竖直分布
-- 第五节 介质中的吸收
-- 第六节 微结构和湍流所引起的散射
-- 参考文献
-- 第一节 引言
第一编 超声换能器和它的应用
-- 第二章 超声换能器 B.E.诺勒丁克和N.B.特瑞著;孙允恭和任树初译,关定华校
-- 第二节 压电效应
-- 1.石英晶体
-- 2.弹性,压电和介电关系
-- 3.石英共振器
-- 4.等效电路
-- 5.导纳图解
-- 6.机电耦合因数
-- 7.负载重的换能器
-- 8.声功率输出
-- 9.力学品质因数
-- 10.电学品质因数
-- 11.策动电路
-- 2.切变振动
-- 第三节 石英晶体的其他振动方式
-- 1.棒的纵向振动
-- 3.棒的扭转振动
-- 第四节 罗谢耳盐
-- 第五节 其他压电材料
-- 第六节 钛酸钡
-- 1.介电、电致伸缩和弹性特性
-- 2.钛酸钡的电畴理论
-- 3.振动方式
-- 4.机电耦合因数
-- 第七节 超声辐射的聚焦
-- 第八节 晶体换能器的支架
-- 1.气体
-- 2.液体与固体
-- 第九节 磁致伸缩
-- 1.焦耳效应
-- 2.横向焦耳效应
-- 3.威德曼(Wiedemann)效应
-- 4.磁致伸缩材料
-- 第十节 通用等效线路(机电系统)
-- 第十一节 磁致伸缩换能器
-- 1.等效电路
-- 2.等效集总常数
-- 3.机电耦合因数
-- 4.有效弹性模量
-- 5.耦合因数的测量
-- 6.阻抗圆
-- 7.效率
-- 8.换能器的设计
-- 9.策动电路
-- 10.振动方式
-- 第十二节 电动式换能器
-- 第十三节 其他超声发生器
-- 1.旋笛
-- 2.流体发生器
-- 第十四节 接收器和检测器
-- 1.磁致伸缩接收器
-- 2.压电接收器
-- 3.灵敏度
-- 4.电容传声器
-- 5.光学检测法
-- 6.热学检测法
-- 7.固体中的振动
-- 1.回声测深
-- 第一节 探测和通讯系统
-- 第三章 超声应用 B.E.诺勒丁克和N.B.特瑞著;黄曾晹译、关定华校
-- 2.探伤
-- 3.测厚
-- 4.超声延迟线
-- 5.固体弹性的测量
-- 第二节 机械上的应用
-- 1.除烟
-- 2.加工
-- 第三节 液体中的效应
-- 1.空化
-- 2.乳化
-- 3.清洗和扩散
-- 第四节 化学效应
-- 1.总论
-- 2.聚合物
-- 3.冶金
-- 4.锡焊
-- 第五节 生物应用
-- 1.引言
-- 2.微生物
-- 3.治疗
-- 第六节 其他应用
-- 附录
-- 参考文献(第二章和第三章)
第二编 水声学
-- 第四章 测量技术和设备 E.梅耶著;马大猷译校
-- 第一节 技术
-- 1.瑞利盘
-- 2.声压传声器
-- 4.声源和传声器的校准
-- 3.速度传声器
-- 第二节 测量水槽
-- 1.硬壁管
-- 2.软壁管
-- 3.二维线槽
-- 4.三维水槽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水中气泡 E.梅耶著;马大猷译校
-- 第一节 气泡的脉动理论
-- 第二节 单个气泡的测量
-- 第三节 气泡群的性质和测量
-- 第四节 空气泡的其他振动方式
-- 第五节 气泡和空化
-- 参考文献
-- 1.应用范围
-- 2.共振和无共振吸声系统的比较
-- 第一节 引言
-- 第六章 宽带水声吸收体 K.塔姆著;马大猷译校
-- 第二节 声吸收的原理
-- 1.均匀厚层的匹配和声衰减
-- 2.有限厚度的匹配
-- 3.用逐渐由介质向吸收材料转变的方法改进匹配
-- 4.利用尖劈和肋片的匹配
-- 第三节 具有内耗的均匀介质中的声吸收
-- 1.形变损失的考虑
-- 2.液体中的内耗
-- 3.固体的内耗
-- 第四节 液体中多孔骨胳形成的吸声结构
-- 1.悬浮体
-- 3.液体中的矿绵和金属绵
-- 2.液体中的单个纤维
-- 4.液体中的单个细目网屏
-- 5.粘滞性液体中的多层网屏
-- 6.多孔层的瑞利模型
-- 7.对多孔吸声体的实验
-- 8.多孔吸声体骨胳中的声传播
-- 9.多孔吸收体制成的尖劈装置
-- 第五节 高度可压缩性材料制成的吸收结构
-- 1.肋片结构的原理
-- 2.第一个研制的肋片结构
-- 3.用不需支架的有滞后效应的可压缩塑料制成的吸声肋片
-- 4.肋片装置的作用方式和尺寸
-- 5.吸收墙壁间的通道中的声传播
-- 6.肋片吸收结构的声阻抗和前面反射
-- 7.肋片逐渐过渡的形式
-- 8.反射的指向性
-- 9.温度和压力的影响;肋片材料的吸水
-- 10.穿孔橡胶肋片吸收结构
-- 11.肋片结构的金属箔盖
-- 12.测量水槽用肋片吸声结构衬里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共振吸声材料 H.阿尔贝特著;朱维庆译,关定华校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共振吸声体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 1.共振吸声体的基本形式及其研制
-- 2.共振吸声体的原理
-- 3.双回路吸声体的研制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1.共振吸收体的基本模型的理论
-- 2.基本模型的等效电路
-- 3.使用基本模型时的匹配条件
-- 4.双回路模型的大孔振动体的导纳
-- 1.设备
-- 第四节 理论的实验验证
-- 2.孔穴振动体导纳的测量
-- 3.满足匹配条件的可能性
-- 第五节 共振吸声体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 1.孔的具体安排和阻尼层结构的准确控制
-- 2.共振吸声体的声吸收与压力和温度的关系,老化
-- 3.在掠入射时共振吸声体的反射
-- 参考文献
第三编 飞机噪声和水下螺旋桨噪声
-- 第三编中使用的符号
-- 第八章 螺旋桨噪声 A.A.雷几尔、H.H.哈巴德和L.W.拉锡特著;孙允恭译,关定华校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基本因素
-- 第三节 螺旋桨噪声
-- 第四节 稳定空气力引起的噪声
-- 1.扭力和推力引起的噪声的理论
-- 2.一些噪声测量结果和理论的比较
-- 3.指向性质
-- 4.叶片数
-- 5.叶片宽度
-- 6.功率负荷
-- 7.桨梢马赫数
-- 8.叶片厚度
-- 第五节 不稳定空气力所引起的噪声
-- 1.旋涡的脱出
-- 2.周期性的不稳定叶片力
-- 第六节 螺旋桨的近场噪声
-- 1.近场与远场噪声的比较
-- 2.分布负载的分析
-- 第七节 几种特殊的螺旋桨
-- 2.双旋螺旋桨
-- 1.超声速螺旋桨
-- 3.串列螺旋桨
-- 4.带罩螺旋桨
-- 第八节 前进速度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喷气噪声 A.A.雷几尔、H.H.哈巴德和L.W.拉锡特著;孙允恭译,关定华校
-- (甲)连续喷注的噪声
-- 第一节 理论的现况
-- 第二节 喷注结构
-- 1.混合区域
-- 2.速度分布
-- 3.湍流分布
-- 第三节 湍流与噪声的相关性
-- 第四节 几个参数的影响
-- 1.内噪声
-- 2.近场噪声与远埸噪声的比较
-- 3.场点的方位角
-- 4.喷注速度
-- 5.喷注大小
-- 6.频谱
-- 第五节 阻塞喷注
-- 1.噪声特性
-- 2.降低噪声的装置
-- (乙)其他喷气发动机类型
-- 第六节 脉动式喷气发动机
-- 1.工作循环
-- 2.噪声特性
-- 第七节 冲压式喷气发动机
-- 第八节 火箭
-- 参考文献
-- 第一节 飞机的其他噪声源
-- 1.空气动力噪声
-- 第十章 飞机的其他噪声源和比较噪声级 A.A.雷几尔,H.H.哈巴德和L.W.拉锡特著;朱维庆译,关定华校
-- 2.往复式发动机
-- 3.轰隆声
-- 第二节 各种飞机推进系统噪声级的比较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水中推进噪声 E.G.里查孙著;朱维庆译,关定华校
-- 第一节 空气中和水中螺旋桨叶片的频率
-- 第二节 歌螺旋桨
-- 第三节 空腔的形成
-- 第四节 高速空化
-- 第五节 螺旋桨的声谱
-- 参考文献
-- 索引
译后记
-- 3.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