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植物地理学原理
年份: 1958
作者: (波)沙菲尔(W.Szafer)著;傅子祯译
出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数: 424
格式:PDF
费用:12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第一章 植被和植物区系
--
生态学观点和分类学观点
--
生活型
--
脑基耶尔的生活型
--
生活型谱
俄译本序
--
趋同
前言
--
植物群聚和植物群落
--
第二版序
第二章 地理因素
--
第一节 气候因素
--
植物带
--
1.温度
--
对植物在大陆上分布发生影响的因素
第三章 植物生态地理学
--
分布区对温度的依赖性
--
环境的温度
--
物候学
--
极端温度
--
窄温植物和广温植物
--
最适温度和特殊温度
--
热辐射
--
热生态适应
--
2.光
--
光的分布
--
喜阳植物和喜阴植物
--
光的需要量
--
光生态适应
--
温度界限
--
水分平衡
--
3.水
--
干旱生境的植物
--
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
--
肉质植物
--
湿度饱和差;湿度指数
--
大气降水
--
气候指数和气候系数
--
雨
--
雪
--
种子的水布
--
水生植物
--
水生植物的生活型
--
水生植物的分布
--
水的运动
--
大气压
--
4.空气
--
风
--
风媒
--
风布
--
空中浮游植物
--
冬季的草原风滚草
--
空气的化学成分
--
5.电
--
第二节 营养因素(土壤因素)
--
1.土壤的化学特点
--
植物对土壤化学成分的依存性
--
盐生植物
--
喜氮植物
--
蛇纹土植物
--
异极矿植物
--
喜钙植物和嫌钙植物
--
替代的择土植物种
--
喜酸植物和钙土植物
--
土壤酸度
--
灰化土
--
2.土壤的物理特性
--
土壤结构
--
水在土壤中的运动
--
地下水的影响
--
土壤温度
--
土壤的通气
--
3.土壤的微生植物区系
--
4.土壤的地理分布
--
对气候的依赖性
--
土壤的分类
--
小面积土的土壤
--
扩大分布的能力及其实现
--
杂种的特性
--
1.种扩大分布的内部因素
--
第三节 生物因素
--
地理小种
--
小进化
--
多倍性
--
生活力的衰退
--
种的绝灭
--
2.共处和竞争
--
竞争的概念
--
替代种
--
一个纯系群内部的竞争
--
竞争的方式
--
演替
--
3.共生和寄生
--
动物传布
--
4.动物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
蚁布
--
动物媒
--
鸟媒
--
虫媒
--
岛屿植物花朵的生物学特点
--
放牧的影响
--
5.人类的影响
--
影响的方式和范围
--
波兰的植被演替
--
自然群落的稳定性
--
波兰的植物保护
--
种和小种的绝灭
--
工业的影响
--
人类利用植物的方式
--
6.伴人植物的地理分布
--
有用植物的起源
--
栽培植物的地理分布区
--
伴人植物的地理分类
--
伴人植物区系的多样性
--
对植物在海洋中分布发生影响的因素
--
第四节 气候因素
--
1.光
--
光强度
--
光的光谱成分
--
天赋的特点
--
2.海的温度
--
不同种的温度要求
--
温度的分布
--
3.热量地带性
--
海流对于高等植物种子传布的意义
--
海流和浮游植物
--
1.营养物质在海洋中的循环
--
磷和氮
--
第五节 营养因素
--
植被的季节性演替
--
2.水中的含盐量
--
含盐量的变动
--
不同种对含盐度的要求
--
地理分布区对水的含盐度的依赖性
--
第六节 水底心土的影响
--
第七节 生物因素。变异的进化
--
种的变异
--
趋同和替代种
--
第八节 海洋植物群聚
--
1.群聚的年龄
--
2.群聚的分类
--
第一节 概论
第四章 植物历史地理学
--
第二节 阐明某些生态特点的起源的尝试
--
1.草本植物的发生
--
2.叶型的进化
--
3.从历史观点来看乔木落叶
--
第三节 分布区的间断
--
1.洲际间断分布
--
泛北极间断分布
--
北极山区间断分布
--
赤道带横越大西洋间断分布
--
北方横越大西洋间断分布
--
越格涅尔理论
--
用越格涅尔理论来解释横越大西洋间断分布
--
泛热带间断分布
--
洲际山区间断分布
--
狐猴式间断分布
--
泛南极间断分布
--
极际间断分布
--
地球上的植物带的起源
--
星散间断分布
--
太平洋间断
--
古地中海区域内的第三纪间断分布
--
2.地方性和局部性的区域间断分布
--
阿斯图里亚间断分布
--
北美于午线间断分布
--
黑海间断分布
--
加拿大盐生植物间断分布
--
里海波罗的海间断分布
--
冰川滨海间断分布
--
第四节 从历史观点来阐明个别植物种的地理分布区
--
连续密闭分布区
--
1.连续分布区和间断分布区
--
多境发生论和泛境发生论
--
贝岛状生长地点的连续分布区
--
间断分布区
--
星散分布区
--
2.近来种的分布区
--
3.残遗种和残遗分布区
--
残遗种的概念
--
气候性残道种
--
地形残遗种
--
土壤性残遗种
--
残遗种的年龄
--
第三纪残遗种
--
第三纪植物区系的避难所
--
更新世残遗种
--
冰后期残遗种
--
历史时期残遗种
--
假残遗种
--
流动残遗种
--
第五节 分布区的年龄和历史的研究方法
--
1.直接的研究方法
--
古生物学方法
--
花粉分析法
--
等花粉线
--
结论的讨论
--
2. 间接方法
--
年龄和分布区
--
藻类的地理分布和它的各门的历史年龄之间的联系
--
古特有种和新特有种
--
岛屿植物区系的起源
--
发展中心和发源中心
--
寄生物及其寄主植物的地理分布
--
土壤剖面和古土壤
--
地名
--
植物名称
--
档案资料
第五章 植物和植物区系的地理分析
--
第一节 生态群聚
--
外貌
--
群聚和群系
--
植被型
--
营养的分类法
--
其他生态分类法
--
第二节 植物区系分析基础
--
1.植物区系统计
--
分类学单位的数目
--
属相似性指标
--
科的统计
--
科相似性系数
--
植物群聚中的植物区系统计
--
2.植物区系的成分
--
“定向”成分
--
地理成分
--
波兰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
--
发生学成分
--
历史成分
--
3.分布区边界的密集
--
分布区边界密集的原因
--
分布区边界密集的例子
--
植物区系线
--
植物区系相似性的减退
--
分布区缩小的现象
--
4.平原分布区同山地分布区的关系
--
植被线
--
山区植物区系和平原植物区系的相互关系
第六章 地球各植物带的概括叙述
--
第一节 大陆的植物带
--
划分的基础
--
恩格勒的划分
--
狄尔斯的划分
--
作者建议的划分法
--
植物带的边界
--
第二节 海洋的植物带
--
差异
--
相似性
--
未来的任务
--
参考文献
--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