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方法

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方法

年份: 1953

作者: 中央交通部公路总局编

出版: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页数: 361

格式:PDF


费用:12 元

加入购物车

目录

第一章 水泥试验法
-- 1—1 正常稠度试验
-- 1—2 凝结时间试验
-- 1—3 耐固性试验
-- 1—4 细度试验
-- 1—5 比重试验
-- 1—6 硬练砂浆之抗拉强度试验
-- 1—7 硬练砂浆之抗压强度试验
-- 1—8 软练砂浆之抗拉强度试验
-- 1—9 软练砂浆之抗压强度试验
-- 1—10 软练砂浆之抗折与抗压强度试验
-- 1—11 水泥全部试验结果总表
-- 1—12 水泥标号快速试验法
---- 1—12.1 试验步骤
---- 1—12.2 试验记录
---- 1—12.3 水泥快速试验结果的应用
-- 1—13 合乎工地应用的水泥快速试验法
---- 1—13.1 说明
---- 1—13.2 试样的采取
---- 1—13.3 试样制备
---- 1—13.4 凝结时间试验
---- 1—13.5 固定性试验
---- 1—13.6 抗折试验
---- 1—13.7 水泥标号的近似值
第二章 集料试验法
-- (一)砂试验法
---- 2—1 矿物成份
---- 2—2 粘土及粉砂质含量试验
---- 2—3 粘土之近似含量试验
---- 2—4 有机物含量检验
---- 2—5 三氧化硫含量检验
---- 2—6 筛析试验
---- 2—7 单位体积重量试验
---- 2—8 比重试验
---- 2—9 空隙率计算
---- 2—10 渗透系数试验
---- 2—11 体积膨胀试验
---- 2—12 含水率试验
-- (二)砾石试验
---- 2—13 矿物成份
---- 2—14 粘土及粉砂质含量试验
---- 2—15 筛析试验
---- 2—16 松软颗粒含量试验
---- 2—17 针状及片状颗粒试验
---- 2—18 单位体积重量试验
---- 2—19 比重试验
---- 2—20 空隙率计算
---- 2—21 冻融试验
---- 2—22 固定性试验
---- 2—23 磨耗试验
第三章 混凝土试验法
-- 3—1 稠度及工作度试验
---- 3—1.1 截头圆锥筒测定沉落度法
---- 3—1.2 活动平板测定泻度法
---- 3—1.3 震动台测定工作度法
---- 3—1.4 三种试验结果的对照
-- 3—2 抗压强度试验
---- 3—2.1 混凝土的成份配合比与拌和
---- 3—2.2 试件制备——震动法;夯捣法;插捣法
---- 3—2.3 抗压强度
-- 3—3 抗折强度试验
---- 3—3.1 试件制备
---- 3—3.2 抗折强度
第四章 石料试验法
-- 4—1 岩石特征检验
-- 4—2 比重试验
---- 4—2.1 比重瓶法
---- 4—2.2 李氏比重瓶法
-- 4—3 单位体积重量试验
-- 4—4 空隙率计算
-- 4—5 吸水率试验
-- 4—6 饱和度试验
---- 4—6.1 真空法(在低于大气压力下之吸水试验)
---- 4—6.2 煮沸法
-- 4—7 散水速度试验
-- 4—8 冻融试验与耐冻系数
-- 4—9 固定性试验
-- 4—10 胶结能力试验
---- 4—10.1 定义
---- 4—10.2 冲击机试验法
---- 4—10.3 水溶试验法
-- 4—11 磨耗试验
---- 4—11.1 德法尔磨耗机试验法
---- 4—11.2 洛杉矶磨耗机试验法
-- 4—12 硬度试验
-- 4—13 韧度试验
-- 4—14 抗压强度试验
第五章 木材试验法
-- 5—1 试件之采取
---- 5—1.1 圆木之划分与锯切
---- 5—1.2 样板之标号
---- 5—1.3 样板分成试件
-- 5—2 物理性试验
---- 5—2.1 木质紧密度
---- 5—2.2 单位体积重与体积收缩
---- 5—2.3 含水率
---- 5—2.4 线收缩
-- 5—3 力学性试验
---- 5—3.1 顺纹压力试验
---- 5—3.2 横纹抗压试验
---- 5—3.3 顺纹抗拉试验
---- 5—3.4 静弯试验
---- 5—3.5 顺纹抗剪试验
---- 5—3.6 硬度试验
---- 5—3.7 纵压弹性模量试验
---- 5—3.8 劈开试验
第六章 土壤试验
-- 6—1 土壤级配的工地简易鉴别法
-- 6—2 比重试验
-- 6—3 比重计求土壤级配试验
-- 6—4 液限试验
---- 6—4.1 标准手作测定法
---- 6—4.2 瓦西列夫平衡锥测定法
-- 6—5 塑限试验
-- 6—6 塑性指数
-- 6—7 毛细上升高度试验
---- 6—7.1 直接观测法
---- 6—7.2 毛细试验仪测定法
-- 6—8 以河伯列夫、俄惹烈兹可夫斯基仪测定渗透系数
-- 6—9 以卡敏斯基管测定渗透系数
-- 6—10 土壤的沉陷测定法
-- 6—11 按休止角求砂的内摩擦角
-- 6—12 土壤标准压实试验
第七章 沥青试验法
-- 7—1 贯入度(针入度)试验
-- 7—2 延性试验
-- 7—3 软化点试验
-- 7—4 引火点及着火点(布林肯氏法)试验
-- 7—5 含水率试验
-- 7—6 加热损失量试验
-- 7—7 溶解试验
-- 7—8 比重试验
---- 7—8.1 定义
---- 7—8.2 威氏天秤测比重法
---- 7—8.3 比重瓶测比重法
-- 7—9 液体沥青及柏油黏滞度试验
-- 7—10 蒸溜试验
---- 7—10.1 定义
---- 7—10.2 液体沥青材料
---- 7—10.3 柏油及煤焦油
-- 7—11 柏油或煤焦油中游离碳试验
第八章 金属材料试验法
-- 8—1 冷弯试验
-- 8—2 柏来氏硬度值试验法
-- 8—3 抗压试验
-- 8—4 抗剪试验
-- 8—5 撞击试验
-- 8—6 抗拉试验
附录一 试样采选法
-- 1—1 水泥
-- 1—2 集料
---- (一)砂
---- (二)碎石或砾石
-- 1—3 混凝土
---- (一)试配各级混凝土
---- (二)工地浇制混凝土试件
-- 1—4 石料
-- 1—5 木材
-- 1—6 土壤
---- (一)公路土壤纵断面测定
---- (二)建筑物基础
-- 1—7 沥青
-- 1—8 钢材
附录二 试验机的校准
附录三 混凝土概论
-- 3—1 绪论
-- 3—2 材料的选择
---- 3—2.1 水
---- 3—2.2 水泥
---- 3—2.3 集料
-- 3—3 混凝土标号及其设计强度限值
---- 3—3.3 混凝土的标号
---- 3—3.2 各种标号混凝土的强度限值
-- 3—4 稠度(或工作度)
---- 3—4.1 定义及种类
---- 3—4.2 影响混凝土稠度的主要因素
---- 3—4.3 稠度的选择
-- 3—5 水灰比
---- 3—5.1 水化作用
---- 3—5.2 水灰比
-- 3—6 混凝土强度的计算公式
---- 3—6.1 别俩也夫博士公式
---- 3—6.2 别罗米博士公式
---- 3—6.3 强度换算公式
-- 3—7 混凝土成份配合比的设计
---- 3—7.1 阿畦克夫法
---- 3—7.2 斯克拉姆泰夫渐近选择法
---- 3—7.3 配合成份的实验选择法
-- 3—8 每立方公尺混凝土用料的计算
---- 3—8.1 重量配合比计算
---- 3—8.2 体积配合比计算
-- 3—9 拌制混凝土应注意事项
-- 3—10 混凝土的养治
---- 3—10.1 养治的重要及其影响
---- 3—10.2 混凝土在工地上的养治方法及期限
-- 3—11 混凝土的若干性质
---- 3—11.1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 3—11.2 单位重
---- 3—11.3 耐火性
---- 3—11.4 抗冻性
---- 3—11.5 各种系数
-- 3—12 混凝土中水泥经济使用的指标
附录四 沥青材料规格及其应用范围
-- 4—1 苏联铺路用各级沥青材料规格
---- 4—1.1 固体及半固体沥青
---- 4—1.2 液体沥青
-- 4—2 苏联铺路用各级煤焦油、柏油及煤沥青材料规格
---- 4—2.1 柏油
---- 4—2.2 煤焦油及煤沥青
-- 4—3 苏联各级沥青材料应用范围
附录五 柏来氏硬度值表
附录六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水泥暂行标准草案
附录七 水泥化学分析标准方法草案
补充资料Ⅰ 木材横顺纹剪断试验法
补充资料Ⅱ 柏油中酚与萘含量测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