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上 农学类各专业用
年份: 1960
作者: 南京农学院主编
出版: 北京:农业出版社
页数: 259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绪论
第一单元 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
--
第一章 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基本形态
--
第一节 种子与幼苗
--
一、种子的形态、结构和类型
--
二、种子的萌发
--
三、幼苗的形态与类型
--
第二节 根的形态
--
一、定根(主根、侧根)与不定根
--
二、根系(根轴系)的类型
--
三、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
第三节 芽和枝条的形态与类型
--
一、芽的概念
--
二、芽的类型
--
三、枝条的概念与形态
--
五、枝条的分枝方式及其在进化与生产上的意义
--
四、枝条的生长方式
--
六、枝条剪梢、整枝的意义
--
七、禾本科植物的分蘖
--
第四节 叶的基本形态
--
一、叶序
--
二、叶的部分
--
三、叶的镶嵌
--
第二章 植物有机体的组成基础
--
第一节 植物有机体的细胞构成
--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生长与分化
--
一、原生质体
--
二、细胞壁
--
三、植物细胞的增长
--
第三节 植物细胞的主要生理机能
--
一、物质的吸收及其同化作用
--
二、呼吸作用以及物质的异化过程
--
第四节 细胞生命活动的产物
--
一、液泡的形成及细胞液的成分
--
二、原生质体新陈代谢的产物(细胞的内含物)
--
第五节 植物细胞的繁殖
--
一、有丝分裂(间接分裂)
--
二、非有丝分裂
--
三、减数分裂
--
第六节 组织的概念与分类
--
一、组织的概念
--
二、组织的分类
--
第三章 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
--
第一节 根的结构
--
一、根尖的分区
--
二、根的初生结构
--
三、侧根的形成
--
四、根的次生结构
--
五、根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茎的结构
--
一、茎的发生
--
二、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
三、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
四、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
第三节 维管束及中柱的类型
--
一、维管束的类型
--
二、中柱的类型
--
第四节 根、茎间维管束的联系转换区
--
第五节 叶的结构
--
一、叶的发育与成长过程
--
二、被子植物叶的结构
--
三、裸子植物叶的结构
--
四、叶的寿命、离层和落叶
--
一、机构支持作用的变态根
--
第二节 根的变态
--
第四章 营养器官的变态
--
第一节 变态的概念
--
二、营养作用的变态根
--
第三节 茎的变态
--
一、地下茎的变态
--
二、地上茎的变态
--
第四节 叶的变态
--
一、保护作用的变态叶
--
二、贮藏作用的变态叶
--
三、攀缘作用的变态叶
--
四、捕虫作用的变态叶
--
第五节 同功器官与同源器官
--
第五章 植物器官的规律性与主要机能
--
第一节 器官形态构造的一般规律性
--
一、植物体的表面与体积间的关系
--
二、极性
--
三、对称及其类型
--
第二节 植物有机体的形成结构、生理机能与环境的统一
--
第三节 各机能间的相互关系
--
一、吸收作用与蒸腾作用
--
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
第四节 植物的繁殖
--
一、营养繁殖
--
二、孢子繁殖
--
三、有性生殖
--
第五节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
一、米丘林关于植物发育的理论
--
二、李森科关于植物阶段发育的学说
--
第六章 种子植物生殖器官的发生、形态与结构
--
第一节 花的发生、形态与结构
--
一、花的概念
--
三、花的组成部分
--
二、花芽的分化
--
四、雄蕊的结构和发育
--
五、雌蕊的结构和发育
--
六、开花、传粉与受精
--
第二节 种子和果实的发生、形态与结构
--
一、种子的发育、形态与结构
--
二、果实的发育、形态与结构
--
三、单性结实与无子果实
第二单元 植物界的大类群与系统分类
--
第七章 植物分类法则
--
第一节 分类学上常用的各极单位
--
第二节 分类方法
--
一、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
二、拉马克二歧分类法
--
第三节 植物的命名
--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
第四节 植物界及其发展规律
--
二、植物界的大类群
--
第八章 低等植物
--
第一节 细菌门
--
一、细菌的分布与一般特征
--
二、细菌的营养方式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
三、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
放线菌
--
第二节 藻类植物门
--
一、藻类的一般特征
--
二、藻类各纲的概述
--
三、藻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
第三节 粘菌门
--
二、真菌各纲的区别
--
第四节 真菌门
--
一、真菌的一般特征
--
三、真菌各纲的概述
--
四、真菌的经济重要性
--
第五节 地衣门
--
一、地衣的分布及其一般特征
--
二、地衣的经济价值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
第九章 高等植物
--
第一节 苔藓植物门
--
一、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
--
二、苔藓植物的分纲和举例
--
三、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
第二节 蕨类植物门
--
一、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及其进化地位
--
二、蕨类植物的分纲和举例
--
三、蕨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
--
第三节 种子植物门
--
甲、裸子植物亚门
--
一、裸子植物的特征
--
二、裸子植物的分类和代表植物举例
--
三、裸子植物的经济重要性
--
乙、被子植物亚门
--
第四节 植物系统发生概述
第三单元 被子植物分类
--
第十章 被子植物分类形态学及分类原则
--
第一节 被子植物分类形态学基础知识
--
一、茎
--
二、叶
--
三、花
--
四、果实
--
第二节 被子植物分类上所依据的一般进化原则
--
一、木兰科
--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分科概述
--
第一节 双子叶植物纲
--
二、樟科
--
三、毛茛科
--
四、罂粟科
--
五、十字花科
--
六、石竹科
--
七、蓼科
--
八、藜科
--
九、亚麻科
--
十、戎芦科
--
十一、番木瓜科
--
十二、茶科
--
十三、桃金孃科
--
十四、椵科(田麻科)
--
十五、锦葵科
--
十六、大戟科
--
十七、蔷薇科
--
十八、豆科
--
十九、金缕梅科
--
二十、杨柳科
--
二十一、桦木科
--
二十二、山毛榉科(壳斗科)
--
二十三、榆科
--
二十四、桑科
--
二十五、荨麻科
--
二十六、大麻科
--
二十七、鼠李科
--
二十八、葡萄科
--
二十九、芸香科
--
三十、苦木科
--
三十一、橄榄科
--
三十三、无患子科
--
三十二、栋科
--
三十四、漆树科
--
三十五、胡桃科
--
三十六、伞形花科
--
三十七、柿树科
--
三十八、木犀科
--
三十九、茜草科
--
四十、菊科
--
四十一、茄科
--
四十二、旋花科
--
四十三、脂麻科
--
四十四、唇形科
--
第二节 单子叶植物纲
--
四十五、泽泻科
--
四十七、鸭跖草科
--
四十六、眼子菜科
--
四十八、凤梨科
--
四十九、芭蕉科
--
五十、百合科
--
五十一、天南星科
--
五十二、石蒜科
--
五十三、鸢尾科
--
五十四、龙舌兰科
--
五十五、棕榈科
--
五十六、兰科
--
五十七、莎草科
--
五十八、禾本科
--
第三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
一、哈钦松系统
--
二、恩格勒系统
--
三、格罗斯盖姆系统
第四单元 植物生态、群落与分布
--
第十二章 植物生态
--
第一节 植物与环境的统一
--
第二节 水条件
--
第三节 温度条件
--
第四节 光条件
--
第五节 空气与风
--
第六节 土壤条件
--
第七节 地形条件
--
第八节 生物条件
--
第九节 人类的影响
--
第十节 生态条件的综合作用
--
第十一节 植物的生活型与生态型
--
第十三章 植物群落
--
第一节 植物群落的概念及其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特征
--
第三节 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
--
第四节 植物群落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及植物群落内部的相互关系
--
一、植物群落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
二、植物群落内部的相互关系
--
第五节 植物群落的发展
--
第六节 植物群落的分类
--
第十四章 植物群落类型及中国植被分区
--
第一节 植物群落类型及分布
--
第二节 中国植被分区
--
一、东部森林植被地带
--
二、内蒙新疆旱生植被地带
--
三、青藏高寒植被地带
--
植物学教材教学法指导书
--
讲课内容和学时分配
--
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