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上海医学讲学组讲稿汇编  流行病学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上海医学讲学组讲稿汇编 流行病学部分

年份: 1959

作者: 杨宜,郁维主讲

页数: 117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总论部分
-- 一、概念
-- 二、传染源
-- 传染源的意义,类型。传染期,潜伏期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
-- 三、传播
-- 传染病传播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各种不同方式及途径的传播。
-- 四、人群易感性
-- 机体免疫的种类,免疫的由来。
-- 五、流行过程的类型
-- 疫源地的意义,流行过程的意义。“流行”“大流行”“爆发”“散发”“地方病”的意义。解释各不同流行过程的相互关系,分析地方病的成因并重点讲述自然疫源地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 六、影响流行发生或停止的因素
-- 社会及自然因素通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性影响流行的面貌,各举例说明。
-- 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意义,调查分析的步骤和方法:初步了解情况,拟订调查表格,现场调查,通讯、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分析资料的意义和方法。常用的率及其意义。
-- 七、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八、防疫措施:防疫措施的目的和原则
-- 1.针对传染源的措施:报告、隔离、治疗的意义,带菌者的发现和管理,接触者医学观察或留验,各项措施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 2.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消毒、杀虫、灭鼠及一般卫生措施如给水卫生,食品卫生等的意义及其中存在的困难。
-- 3.对易感者的措施:免疫接种的种类和意义,免疫接种计划的拟订,接种时间,对象的选择的方法。
-- 4.国境检疫的意义。
-- 5.疫源地的措施。
各论部分
-- 一、伤寒
-- 二、细菌性痢疾
-- 三、传染性肝炎
-- 四、流行性斑疹伤寒
-- 五、恙虫病
-- 六、钩端螺旋体病
-- 七、布氏杆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