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文选 第4册 准备与实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年份: 1949
作者: 列宁著
出版: 解放社
页数: 700
格式:PDF
费用:21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
论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我国革命中无产阶级的任务(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纲领草案)
--
这次革命的阶级性
--
新政府的对外政策
--
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及其阶级意义
--
从上述情形中产生的特殊策略
--
革命护国主义及其阶级意义
--
怎样才能结束战争?
--
在我国革命中生长起来的新式国家
--
土地纲领与民族纲领
--
把各银行与资本家的新迪加收归国有
--
社会主义国际内的状况
--
齐美尔瓦尔得国际破产了——必须建立第三国际
--
我们党究竟应有何种在科学上正确,在政治上能帮助启发无产阶级意识的名称呢?
--
四月代表会议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
--
四月代表会议关于民族问题决议案
--
第一次全俄农民代表大会(土地问题决议草案)
--
第一次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论对临时政府态度的演说)
--
论口号
革命的教训
--
尾声
灾祸临头和防止之法
--
饥荒逼近
--
政府之毫无作为
--
监督办法是众所共知和轻而易举的事
--
银行国有
--
新迪加国有
--
取消营业秘密
--
强迫合并于组合中
--
调节消费
--
政府破坏民主组织的工作
--
财政破产和挽救之法
--
害怕走向社会主义,能否前进呢?
--
消除经济破环与战争问题
--
革命民主派和革命无产阶级
--
马克思主义与武装起义(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书)
革命的任务
--
与资本家妥协政策的危害作用
--
政权归苏维埃
--
给各国人民以和平
--
土地归劳动者
--
防止饥荒及经济破坏
--
与地主资本家反革命势力作斗争
--
革命和平发展
--
旁观者的意见
--
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
--
告波尔什维克党员书
--
致中央委员书
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
--
初版序言
--
再版序言
第一章 阶级社会与国家
--
(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
(二)特别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
--
(三)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
(四)国家『消亡』和强力革命
第二章 国家与革命。一八四八至一八五一年的经验
--
(一)革命的前夜
--
(二)革命的总结
--
(三)马克思在一八五二年对本问题的提法
第三章 国家与革命。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
--
(一)公社社员这次尝试的英勇精神何在?
--
(二)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已被打碎了的国家机器呢?
--
(三)国会制的消灭
--
(四)民族统一的组织
--
(五)寄生虫式的国家之消灭
第四章 续上。恩格斯的补充解释
--
(一)『住宅问题』
--
(二)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
--
(三)给伯伯尔的信
--
(四)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评
--
(五)一八九一年为马克思著法兰西内战一书所作的序言
--
(六)恩格斯论民主制的消除
--
第五章 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
(一)马克思对于本问题的提法
--
(二)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
--
(三)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
(四)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之被机会主义者所庸俗化
--
(一)普列汉诺夫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
--
(二)考茨基与机会主义者的论战
--
(三)考茨基与潘业枯克的论战
--
初版书后
第二次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一九一七年十月二十五至二十六日)
--
(一)告工人,兵士和农民的宣言
--
(二)关于和平问题的报告(一九一七年十月二十六日)
--
(三)关于和平问题报告的绪论(一九一七年十月二十六日)
--
(四)关于土地问题的报告(一九一七年十月二十六日)
--
关于工人监督条例草案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波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宣言(告全体党员及?一切劳动阶级)
--
工人与被剥削劳动农民的联盟(致真理报编辑部的信)
--
关于立宪会议问题的提纲
--
关于国民经济社会化的法令草案
--
关于遣散军队事向第一次全军队代表大会代表们提出的问题
--
怎样组织比赛
--
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草案
--
解散立宪会议的法令草案
--
关于立刻单独媾和并签订割地和约问题的提纲
--
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
--
奇谈与怪论
--
脚踏实地
--
严重的教训与严重的责任
--
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报告(一九一八年三月七日在俄国共产党(波)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
--
现时主要任务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
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的国际状况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
--
现时的总口号
--
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新阶段
--
为全民统计和监督而斗争的意义
--
提高劳动生产率
--
组织竞赛
--
『严整的组织』与专政
--
苏维埃组织的发展
--
结论
--
简要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