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列宁
年份: 1934
作者: 张克林著
出版: 南京拔提书店
页数: 197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一、纯理性哲学与党派性哲学
--
第一章 家庭和学校生活时代
--
一、列宁的故乡和家庭
--
第一篇 孙中山
第三篇 孙中山与列宁
--
第一章 孙文哲学与列宁哲学
第二篇 列宁
--
第一章 农村耕读生活时代
--
一、中山的故乡
--
二、幼小时代的嬉戏
--
二、中山的家庭
--
二、唯生论和唯物论
--
三、最优等的中学生
--
三、幼年的游戏
--
四、亚力山大的影响
--
四、反抗旧式读书法
--
五、几种刺激
--
五、孤独的流放生涯
--
一、马克思主义的信徒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拥护时代
--
二、列宁与人民派的斗争
--
一、大哥在檀香山
--
第二章 海外侨居和学校生活时代
--
二、少年飘泊者
--
三、唯生史观与唯物史观
--
三、彼得堡的革命工作
--
三、再度离开故乡
--
四、狱中的列宁
--
四、在香港皇家学校
--
一、含义和内容
--
五、退还了大哥的财产
--
第二章 孙文主义和列宁主义
--
一、列宁的慈母和爱妻
--
第三章 流刑和亡命生活时代
--
六、为革命而学医
--
二、打猎和译著生活
--
三、下棋的迷
--
第三章 中日战争与兴中会时代
--
一、中日战争经过及其影响
--
二、民族问题和民族自决权
--
四、通信讨论革命问题
--
二、孙中山与康有为
--
五、流刑期满
--
六、火花报的创办
--
七、亡命伦敦
--
三、广州首次发难
--
三、民权政治与阶级独裁
--
四、伦敦蒙难与脱险
--
八、拜谒马克思墓
--
四、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
--
九、博学多才的同志
--
十、侨居日内瓦
--
一、民族的政党与阶级的政党
--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与布尔塞维克
--
五、三民主义的创立
--
一、革命前的社会状态
--
第四章 第一次革命时代(一九○五年)
--
二、日俄战争与革命的爆发
--
六、惠州起义
--
三、对国会的战略
--
二、关于党的组织
--
一、同盟会创立时的国内外情势
--
第四章 日俄战争与同盟会时代
--
三、同是一党专政
--
四、反动时代与再度亡命
--
二、同盟会创立及其宗旨
--
五、「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
--
第四章 革命的战略和战术
--
一、战略与战术的时空性
--
三、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争
--
六、列宁与高尔基
--
二、革命运动的浪潮与战术的转变
--
一、劳动新闻与劳工运动
--
第五章 劳动复活与世界大战时代
--
三、革命理论与革命战略
--
二、第二国际与列宁
--
四、萍浏革命战争
--
五、粤桂滇的五大革命事件
--
四、中山的革命方略与运动论
--
三、布尔塞维克宣言
--
五、列宁的革命战略与战术论
--
四、列宁与托罗茨基
--
六、安庆新军的骚动
--
七、中山游欧与广州起义
--
第六章 二月革命与七月政变时代
--
一、俄国参战的结果
--
第五章 辛亥革命时代
--
一、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
二、列宁乘「封印列车」归国
--
二、武昌起义与各省响应
--
三、列宁演说革命趋势
--
三、中华民国的创立
--
四、七月政变
--
五、宪法的幻灭
--
六、革命的教训
--
四、革命期中政权的推移
--
一、布尔塞维克革命
--
第七章 十月革命时代
--
五、辛亥革命的教训
--
二、演说台上的列宁
--
三、列宁就是「革命政府」
--
一、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
第六章 国民党与北洋军阀斗争时代
--
二、宋教仁遇刺与大借款风潮
--
四、斯达林的十月革命论
--
第八章 宪法议会与布莱士特媾和时代
--
一、宪法会议的延期与解散
--
三、国民党兴师讨袁
--
五、政党政治的没落
--
二、左翼共产党的误算
--
一、中华革命党的产生
--
第七章 世界大战与战斗的民权运动时代
--
二、揭破袁世凯阴谋
--
三、布莱士特和约的签订
--
四、列宁遇刺身负重伤
--
三、洪宪帝制的瓦解
--
四、护法运动的发轫
--
五、广州军政府与护法战争
--
一、不劳动不得食
--
第九章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时代
--
二、为面包而斗争
--
六、中华革命党改组后
--
三、经济政策转换方向
--
七、悲壮的广州蒙难
--
四、退却到国家资本主义
--
五、新经济政策的三大任务
--
八、中山复任大元帅
--
六、列宁的病和死
--
七、托罗茨基的哀悼词
--
第八章 中国国民改组与联俄容共时代
--
一、国民党改组的前夜
--
八、全世界的赞美和哀挽
--
二、全国代表大会
--
三、党军基础的创立
--
四、北伐与商团事变
--
第九章 中山北上与北洋军阀最后斗争时代
--
一、曹吴政府颠覆与中山北上
--
二、离别了人间的中山
--
三、全世界凭吊中的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