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分析规程

化学分析规程

年份: 1972

作者: 重庆钢铁公司中心试验室编

出版: 重庆钢铁公司中心试验室

页数: 690

格式:PDF


费用:21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钢铁分析部分
-- 碳的测定
---- 一、气体容量法
---- 二、石墨碳的测定
---- 三、重量法
---- 四、比色法
-- 硅的测定
---- 一、重量法
---- 二、钼蓝比色法
-- 锰的测定
---- 一、亚砷酸钠—亚硝酸钠法
---- 二、氧化锌—过硫酸铵银盐法
---- 三、氯酸钾—过氧化氢法
---- 四、磷酸—氯酸钾法
---- 五、硝酸铵法
-- 磷的测定
---- 一、容量法
---- 二、钼蓝—乙醚萃取比色法
---- 三、钼蓝比色法
---- 四、钼黄目视比色法
-- 硫的测定
---- 一、燃烧碘量法
---- 二、气体发生法
-- 镍的测定
---- 一、丁二肟重量法
---- 二、丁二肟比色法
---- 三、镍铜联合测定
-- 铬的测定
---- 一、过硫酸铵容量法
---- 二、高氯酸容量法
---- 三、二苯偕肼比色法
-- 钨的测定
---- 一、辛可宁重量法
---- 二、硫氰酸盐比色法(一)
---- 三、硫氰酸盐比色法(二)
---- 四、对苯二酚比色法
---- 五、容量法
-- 钼的测定
---- 一、钼酸铅重量法
---- 二、安息香二肟重量法
---- 三、硫氰酸盐比色法
-- 钒的测定
---- 一、硫酸亚铁铵容量法
---- 二、钽试剂氯仿萃取比色法
-- 钛的测定
---- 一、过氧化氢比色法
---- 二、不锈钢中钛的测定
---- 三、变色酸比色法
---- 四、二安替比林甲烷比色法
-- 铜的测定
---- 一、二乙基代氨基甲硫羟羰酸钠比色法
---- 二、双环已酮草铣二腙(铜试剂)比色法
-- 铝的测定
---- 一、E.D.T.A容量法
---- 二、络天青S比色法
-- 钴的测定
---- 一、重量法
---- 二、亚硝基—R盐比色法
-- 锆的测定
---- 一、偶氮胂Ⅲ比色—对溴苦杏仁酸分离富集法
---- 二、偶氮胂Ⅲ直接比色法
---- 三、磷酸盐重量法
-- 铌的测定
---- 一、亚硫酸钠重量法
---- 二、酸性络兰K比色法
-- 稀土的测定
---- 一、氟化物重量法
---- 二、钢中铈的测定
---- 三、稀土硅铁中稀土氧化物总量之测定
---- 四、稀土总量的测定(偶氮胂Ⅲ比色法)
-- 硼的测定
---- 一、次甲基兰—二氯乙烷萃取比色法
------ 1.过氧化氢快速法
------ 2.高锰酸钾法
------ 3.酸不溶硼的测定
---- 二、酸碱中和法
-- 镁的测定
---- 一、达旦黄比色法
---- 二、E.D.T.A容量法
高速分析部分
-- 一、碳硫联合测定
---- 1.气体容量法定碳碘量法定硫联合测定
---- 2.非水溶液定碳碘量法定硫联合测定
---- 二、硅的测定
---- 三、高硅钼兰快速比色法
---- 四、锰的测定
---- 五、磷的测定
---- 六、镍的测定
---- 七、铬的测定
---- 八、铜的测定
---- 九、钼的测定
---- 十、铝的测定
钢中气体、非金属夹杂分析部分
-- 钢中氮的测定
---- 一、快速比色法
---- 二、容量法
-- 钢中氢的测定
---- 一、真空热抽取法
---- 二、乌克兰式定氢法
-- 钢中氧的测定
---- 一、真空熔融法
---- 二、铝法
-- 钢中非金属夹杂的测定
---- 一、试样规格及加工要求
---- 二、电解设备
---- 三、电解
---- 四、不稳定夹杂物的测定
---- 五、稳定夹杂物的测定
------ 1.碳化物的处理
------ 2.夹杂总量的测定
------ 3.四氧化三铁的测定
------ 4.二氧化硅的测定
------ 5.沉淀处理
------ 6.三氧化二铝的测定
------ 7.氧化锰的测定
------ 8.氧化铁的测定
------ 9.三氧化二铬的测定
------ 10.二氧化钛的测定
有色金属分析部分
-- 巴比特合金的分析
---- 一、锑的测定
---- 二、锡的测定
---- 三、铜和铅的测定
-- 铜合金的分析(黄铜和青铜)
---- 一、锡的测定
---- 二、铜和铅的测定
---- 三、铜的测定
---- 四、铝的测定
---- 五、锌的测定
---- 六、铁的测定
---- 七、磷的测定
---- 八、锡青铜中铜、铅、锌的连续测定
---- 九、锡青铜中铅、锌的连续测定
---- 十、锡青铜中锡的测定
---- 十一、锡青铜中铅锌的连续测定
-- 铝合金的分析
---- 一、铝、铁、铜的测定
---- 二、铝的测定
-- 铅合金的分析
---- 一、铅的测定—重量法
---- 二、铅的测定—铬酸盐容量法
---- 三、锑的测定
---- 四、锡的测定
---- 五、铜的测定
铁合金分析部分
-- 硅铁的分析
---- 一、硅的测定(硅氟酸钾容量法)
---- 二、锰的测定
---- 三、磷的测定
---- 四、碳的测定
---- 五、硫的测定
-- 锰铁的分析
---- 一、硅的测定
---- 二、锰的测定
---- 三、磷的测定
---- 四、五、碳、硫测定
-- 硅铝锰合金的分析
---- 一、硅的测定
---- 二、铝的测定
---- 三、锰的测定
-- 硅钙合金的分析
---- 一、硅的测定
---- 二、钙的测定
---- 矿石分析部分
-- 铁矿、锰矿及烧结矿的分析
---- 一、水份的测定
---- 二、灼减量的测定
---- 三、二氧化硅的测定
---- 四、全铁的测定
---- 五、氧化亚铁的测定
---- 六、三氧化二铁的测定
---- 七、三氧化二铝的测定
------ 1.磷酸盐重量法
------ 2.EDTA容量法
---- 八、二氧化钛的测定
---- 九、氧化钙的测定
------ 1.高锰酸钾容量法
------ 2.络合滴定测定钙镁
---- 十、氧化镁的测定
---- 十一、氧化锰的测定
---- 十二、硫的测定
------ 1.硫酸钡重量法
------ 2.燃烧碘量法
---- 十三、磷的测定
------ 1.容量法
------ 2.比色法
---- 十四、三氧化二铬的测定
---- 十五、五氧化二钒的测定
---- 十六、砷的测定
---- 十七、铅的测定
---- 十八、锌的测定
---- 十九、铜的测定
------ 1.比色法(适用于低含量)
------ 2.容量法(适用于高含量)
---- 二十、镍的测定
---- 廿一、钴的测定
-- 萤石的分析
---- 一、二氧化硅的测定
---- 二、碳酸钙的测定
---- 三、二三氧化物的测定
---- 四、氟化钙的测定
---- 五、氧化钡的测定
---- 六、硫的测定
-- 白云石,石灰石的分析
---- 一、水份的测定
---- 二、灼减量的测定
---- 三、二氧化硅的测定
---- 四、二三氧化物的测定
---- 五、氧化钙的测定
------ 1.容量法(草酸铵沉淀)
------ 2.快速测定法
------ 3.EDTA容量法
---- 六、氧化镁的测定
------ 1.EDTA容量法
------ 2.磷酸铵镁重量法
---- 七、三氧化二铁的测定
---- 八、硫的测定
------ 1.硫酸钡重量法
------ 2.燃烧碘量法
---- 九、磷的测定
-- 铬矿的分析
---- 一、二氧化硅的测定
---- 二、三氧化二铬的测定
---- 三、氧化锰的测定
-- 钒钛磁铁矿的分析
---- 一、二氧化硅的测定
---- 二、二氧化钛的测定
------ 1.容量法
------ 2.比色法
---- 三、五氧化二钒的测定
------ 1.比色法
------ 2.容量法
---- 四、全铁的测定
------ 1.碱熔法
------ 2.酸溶法
---- 五、氧化锰的测定
---- 六、三氧化铝的测定
---- 七、氧化钙的测定
---- 八、氧化镁的测定
---- 九、磷硫的测定
---- 耐火材料分析部分
-- 铝质耐火材料的分析
---- 一、水份的测定
---- 二、灼减量的测定
---- 三、二氧化硅的测定
---- 四、三氧化二铝的测定
------ 1.络合滴定法
------ 2.铁铝合量测定
---- 五、三氧化二铁的测定
------ 1.比色法
------ 2.氢氧化钠熔融测定铁
------ 3.磷酸溶样测定铁
---- 六、氧化钙的测定
------ 1.EDTA容量法
------ 2.高锰酸钾容量法
---- 七、氧化镁的测定
------ 1.络合滴定法
------ 2.磷酸盐重量法
---- 八、二氧化钛的测定
---- 九、氧化钾,氧化钠的测定
-- 锆英石的分析
---- 一、二氧化硅的测定
---- 二、三氧化二铝的测定
---- 三、二氧化锆的测定
-- 镁质耐火材料的分析
---- 一、水份的测定
------ 1.轻烧镁石水份的测定
------ 2.镁砖、镁石、镁砂、硬烧镁石中水份的测定
---- 二、灼减量的测定
---- 三、二氧化硅的测定
---- 四、三氧化二铝的测定
---- 五、三氧化二铁的测定
---- 六、氧化钙的测定
------ 1.高锰酸钾容量法
------ 2.EDTA容量法
---- 七、氧化镁的测定
------ 1.EDTA容量法
------ 2.磷酸盐重量法
-- 硅质耐火材料的分析
---- 一、水份的测定
---- 二、灼减量的测定
---- 三、二氧化硅的测定
---- 四、二三氧化物的测定
---- 五、三氧化二铁的测定
---- 六、氧化钙的测定
---- 七、氧化镁的测定
---- 八、氧化钾、氧化钠的测定
---- 九、二氧化钛的测定
炉渣部分
-- 平炉渣,高炉渣,锰渣的分析
---- 一、二氧化硅的测定
---- 二、三氧化二铝的测定
---- 三、氧化钙的测定
---- 四、氧化镁的测定
---- 五、全铁的测定
---- 六、氧化亚铁的测定
---- 七、氧化锰的测定
------ 1.高硫酸铵法
------ 2.硝酸铵氧化法
---- 八、五氧化二磷的测定
------ 1.磷钼酸铵容量法
------ 2.比色法
---- 九、硫的测定
-- 高炉渣的快速分析
---- 一、二氧化硅的测定
---- 二、氧化钙的测定
---- 三、氧化镁的测定
---- 四、氧化亚铁的测定
---- 五、三氧化二铝的测定
煤焦分析部分
-- 煤焦分析概述
-- 工业分析
---- 一、水份的测定
---- 二、灰份的测定
---- 三、挥发物的测定
---- 四、固定碳的测定
---- 五、发热量的测定
---- 六、煤性的判别
---- 七、硫的测定
---- 八、灰渣分析
煤气、废气分析部分
-- 一、二氧化碳的测定
-- 二、氧的测定
-- 三、一氧化碳的测定
-- 四、甲烷的测定
-- 五、氢的测定
-- 六、氮的测定
-- 七、发热量的测定
油类分析部分
-- 一、水份的测定
-- 二、粘度的测定
-- 三、比重的测定
-- 四、腐蚀的测定
-- 五、硫的测定
-- 六、碳渣的测定
-- 七、灰份的测定
-- 八、闪点的测定
-- 九、燃点的测定
-- 十、酸值的测定
水分析部分
-- 给水的分析
---- 一、总硬度的测定
---- 二、总碱度的测定
---- 三、氯根的测定
-- 软水的分析
---- 一、总硬度的测定
---- 二、总碱度的测定
---- 三、氯根的测定
---- 四、酸度的测定
基础知识
-- 试样取制
---- 一、制样一般注意事项
---- 二、钢铁类
------ 1.钢的取样方法
------ 2.铁的取样方法
------ 3.平炉钢炉前取样方法
------ 4.炉后试样制法
------ 5.合金钢试样制法
------ 6.生铁试样制法
---- 三、矿石类
------ 1.矿石料场(车、船)采样
------ 2.煤焦、矿石原料试样制法
---- 四、耐火材料类
------ 1.石灰石,白云石,硅石,滑石等试样制法
------ 2.耐火砖类试样制法
---- 五、炉渣类:
------ 1.炉渣试样制法
------ 2.平炉冷渣试样制法
-- 重量分析
---- 一、对沉淀的要求及沉淀剂的选择
---- 二、沉淀剂的用量
---- 三、共同沉淀现象
---- 四、共同沉淀的减少方法
---- 五、沉淀作用进行的条件
---- 六、沉淀的过滤及洗涤
---- 七、沉淀的干燥及灼烧
---- 八、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 容量分析
---- 一、容量分析的器皿及其校正
------ 1.容量单位的确定及校正玻璃容量器皿的基本原理
------ 2.容器的校准方法
------ 3.玻璃容器允许误差表
---- 二、溶液的浓度
------ 1.重量百分浓度
------ 2.重量克分子浓度
------ 3.克分子浓度
------ 4.当量浓度
------ 5.滴定度
---- 三、标准溶液的配制
------ 1.配制及使用标准溶液应注意的事项
------ 2.计算公式
------ 3.常用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 四、缓冲溶液
------ 1.缓冲溶液作用原理
------ 2.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 五、容量分析方法
------ 1.中和法
------ 2.氧化—还原法
------ 3.络合滴定法
------ 4.容量沉淀法
---- 六、指示剂
------ 1.酸碱指示剂
------ 2.混合酸碱指示剂
------ 3.氧化还原指示剂
------ 4.络合滴定指示剂
---- 七、容量分析计算
------ 1.以滴定度表示的计算
------ 2.以当量浓度表示的计算
-- 比色分析
---- 一、比色分析基本原理
------ 1.溶液显色原理
------ 2.朗伯—比尔定律
---- 二、比色分析化学条件
------ 1.显色剂的选择
------ 2.显色剂的用量
------ 3.溶液PH值的控制
------ 4.时间和温度的控制
---- 三、比色分析测量条件
------ 1.光源的控制
------ 2.滤光片的选择
------ 3.比色槽的厚度的选择
------ 4.空白溶液的使用
---- 四、比色分析方法
------ 1.目视比色法
------ 2.光电比色法
---- 五、比色分析的误差:
------ 1.有色溶液不遵守比耳定律引起的误差
------ 2.分析条件不同引起的误差
------ 3.其它杂质的干扰
------ 4.主观误差和仪器误差
---- 六、比色分析计算
------ 1.比较法
------ 2.绘制标准曲线法
-- 分析用水的制备
---- 一、离子交换水
------ 1.离子交换原理
------ 2.离子交换剂的分类
------ 3.各种交换树脂的性能
------ 4.用离子交换树脂净化水的方法
---- 二、特殊用水的制备
------ 1.二次蒸馏水的制备
------ 2.无氨蒸馏水的制备
------ 3.无二氧化碳蒸馏水的制备
------ 4.水中有机物的氧化
-- 分析试样的分解
---- 一、溶解
---- 二、熔融
-- 分析化学中的分离及掩蔽
---- 一、沉淀分离法
---- 二、溶剂萃取分离法
---- 三、络合物的掩蔽法
-- 分析化学中的数学运算
---- 一、定量测定中的误差
---- 二、精密度和准确度
---- 三、分析数据精确数据的确定
---- 四、分析数据的摈弃
---- 五、有效数字的适当保留
---- 六、对数的使用规则
---- 七、对数表的使用方法
---- 八、计算尺的使用
-- 化验室仪器设备、生产安全常识
---- 一、分析天平
------ 1.天平的类型和选取
------ 2.天平的安装
------ 3.称量和有关注意事项
------ 4.天平的维护和保管
---- 二、比色计
------ 1.581—G型光电比色计
------ 2.72型分光光度计
---- 三、铂器皿的使用与维护
------ 1.铂金坩埚和铂皿
------ 2.铂金电极
---- 四、实验室生产安全常识
------ 1.火和电的安全常识
------ 2.防爆安全常识
------ 3.防毒安全常识
------ 4.药品管理
-- 分析结果允许误差表
附表:
-- 一、水在不同温度下密度和相对体积
-- 二、重量分析常用换算因数表
-- 三、最重要的酸在20℃时的浓度和密度
-- 四、苛性碱和氨水在20℃时的浓度和密度
-- 五、一般物质毫克当量数及溶解度表
-- 六、一般物质溶度积表
-- 七、市售常用酸及氨水浓度
-- 八、试剂品级规格表
-- 九、北京滤纸产品质量性能规格表
-- 十、各种网眼的规格
-- 十一、正、反对数表
-- 十二、定碳气压,温度校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