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年份: 1963
作者: 李佩琳主编;陈钦材,葛树培,孙绍谦编
出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页数: 262
格式:PDF
目录
第一篇总论
--
第一章绪论&(李佩琳)
----
一、病理学的任务、范围及研究方法
----
二、病理学发展史
----
三、病理学的学习方法
--
第二章 疾病学概论&(李佩琳)
----
一、疾病的概念
------
(一)疾病的现象
------
(二)疾病的本质
------
(三)病理过程和病理状态的概念
------
(四)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
二、疾病的原因和条件
------
(一)原因及其种类
------
(二)条件
------
(三)原因与条件的相互关系
----
三、发病机制
------
(一)致病因素的作用部位在发病学中的意义
------
(二)原始病因与发病的关系
------
(三)疾病过程中的恶性循环
------
(四)疾病发生机制的有关方面
------
(五)在疾病过程中局部改变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改变、病理与生理过程的关系
----
四、恢复健康的机制
第二篇 基本病理过程
--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陈钦材)
----
一、局部充血
----
二、局部贫血
----
三、出血
----
四、血栓形成
----
五、栓塞
----
六、梗死
--
第四章 水肿&(陈钦材)
----
一、概说
----
二、水肿祖织的形态改变
----
三、水肿的原因及其发生机制
----
四、水肿的后果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
第五章 缺氧&(葛树培)
----
一、缺氧的原因和分类
----
二、缺氧时机体的适应、代偿现象
----
三、缺氧时代谢、机能的障碍和形态变化
--
第六章 物质代谢障碍&(李佩琳)
----
一、基础代谢障碍
----
二、蛋白质代谢障碍
----
三、脂类代谢障碍
----
四、醣代谢障碍
----
五、饥饿
----
六、物质代谢障碍的局部病变(变性)
------
(一)浊肿
------
(二)透明变
------
(三)纖维素样变及纖维素样坏死
------
(四)脂肪变
------
(五)糖原沉着
--
第七章 坏死&(李佩琳)
----
一、概念
----
二、原因
----
三、坏死组织的形态特征
----
四、坏死的种类
----
五、坏死的结局
----
六、坏死对机体的影响
----
七、坏疽
----
八、死后改变
--
第八章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孙绍谦)
----
一、引言
----
二、萎缩
----
三、肥大
----
四、增生
----
五、化生
--
第九章 炎症&(孙绍谦)
----
一、炎症的概念
----
二、炎症的原因
----
三、炎症的局部临床特点和基本组概改变
----
四、炎症局部组纖的代谢和功能改变及炎症的全身反应
----
五、炎症的命名、分类及各类炎症的特点
----
六、炎症的病程和结局
----
七、关于炎症本质的学说
--
第十章 再生和修复&(绍谦)
----
一、再生和修复的概念
----
二、各种组织的再生
----
三、影响再生的有关因素
----
四、创伤愈合
----
五、机化
--
第十一章 发热&(葛树培)
----
一、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
二、发热时代谢的改变与各系统的机能变化
----
三、发热的意义
--
第十二章 肿瘤&(孙绍谦)
----
一、引言
----
二、概念
----
三、肿瘤的一般年龄、性别和部位分布
----
四、肿瘤的一般形态特征
----
五、肿瘤的组纖代谢和肿瘤对于机体的影响
----
六、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方式
----
七、良性瘤和恶性瘤的区别
----
八、癌和肉瘤的区别
----
九、关于癌前状态与肿瘤的早期诊断问题
----
十、肿瘤的病原学说
----
十一、肿瘤的命名及分类和一些常见的肿瘤
------
(一)中胚叶来源的肿瘤
------
(二)上皮来源的肿瘤
------
(三)神经组纖的肿瘤(见各系统常见的肿瘤)
------
(四)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
----
十二、各系统比较常见的肿瘤
------
(一)呼吸系统
------
(二)消化系统
------
(三)泌尿系统
------
(四)生殖系统
------
(五)神经系统
第三篇 各论
--
第十三章 造血系统的疾病&(陈钦材)
----
一、引言
----
二、贫血
----
三、白血病
----
四、紫斑病
--
第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李佩琳)
----
一、风湿病
----
二、心内膜炎
----
三、心瓣膜变形及其后果
----
四、心臟疾病时代偿机制
----
五、心臓机能不全(心力衰竭)
----
六、动脉粥样硬化
----
七、高血压病
----
八、克山病
--
第十五章 呼吸系统的疾病&(陈钦材)
----
一、大叶性肺炎
----
二、小叶性肺炎
----
三、支气管扩张症
----
四、尘肺
----
五、肺气肿
----
六、胸膜炎
--
第十六章 消化系统疾病&(陈钦材)
----
一、胃及十二指腸溃疡病
----
二、阑尾炎
----
三、腸梗阻
----
四、急性胰腺炎
----
五、腹膜炎
----
六、傅染性肝炎
----
七、急性黄色肝萎缩
----
八、肝硬变附:斑替氏综合征
----
九、黄疸
----
十、肝性昏迷
--
第十七章 泌尿和生殖系统疾病&(陈钦材)
----
一、肾小球性臀炎
----
二、肾病
----
三、臀孟肾炎
----
四、臀孟积水
----
五、尿路阻塞
----
六、尿生成机能障碍的机制及尿液成分的改变
----
七、尿毒症
----
八、子宫内膜增生症及異位症
----
九、囊性纖维性乳腺病
--
第十八章 内分泌腺的疾病&(葛树培)
----
一、全身性适应综合征”学说
----
二、垂体的疾病
------
(一)垂体腺瘤
------
(二)垂体性侏儒病
------
(三)垂体性恶病质
------
(四)肥胖性生殖无能症
--
(五)尿崩症
----
三、肾上腺的疾病
------
(一)Cushing-ИцeHKo氏综合征
------
(二)Addison氏病
------
(三)急性肾上腺皮质机能衰竭
----
四、甲状腺的疾病
------
(一)Basedow氏病
------
(二)粘液水肿(附克丁病)
------
(三)单纯性甲状腺肿
----
五、胰岛的疾病
------
(一)精尿病
------
(二)胰岛机能亢进症
--
第十九章 维生素缺乏症&(葛树培)
----
一、概说
----
二、维生素A缺乏症
----
三、维生素B族缺乏症
------
(一)维生素B1缺乏症
------
(二)维生素B2缺乏症
------
(三)维生素PP缺乏症
----
四、维生素C缺乏症
----
五、维生素D缺乏症
------
(一)佝偻病
------
(二)骨软化病
----
六、维生素K缺乏症
--
第二十章骨关节疾病&(李佩琳)
----
一、急性化膿性骨髓炎
----
二、关节炎
----
三、大骨节病
--
第廿一章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
一、传染病概论
----
二、病毒性疾病
------
(一)流行性感冒
------
(二)麻疹
------
(三)腺病毒肺炎
------
(四)脊髓前灰质炎
------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
------
(六)森林脑炎
------
(七)流行性出血热
----
三、立克次体性疾病
------
(一)斑疹伤寒
------
(二)恙虫病
----
四、细菌性傅染病
------
(一)腸伤寒和副伤塞
------
(二)杆菌痢疾
------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四)白喉
------
(五)猩红热
------
(六)炭疽
------
(七)麻风
------
(八)精核病
----
五、螺旋体性疾病
------
(一)梅毒
------
(二)雅司病
------
(三)回归热
----
六、原虫性疾病
------
(一)阿米巴病
------
(二)黑热病
------
(三)瘧疾
----
七、寄生虫病
------
(一)血吸虫病
------
(二)中华支睾吸虫病
------
(三)肺吸虫病
------
(四)?虫病
------
(五)豚囊虫病
------
(六)包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