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 初稿 第2卷
年份: 1962
作者: 李新等主编
出版: 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页数: 400
格式:PDF
目录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
第一章 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红色政权的斗争(1927年8月—1931年9月)
--
第一节 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和中国革命的低潮
--
(一)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
--
(二)中国革命的低潮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红色政权而斗争
--
(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和各地武装起义
--
(二)中国共产党内的第一次“左”倾路线
--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中国革命的新方向
--
第三节 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帝国主义的屈辱妥协和对苏联的挑衅
--
(一)对南京事件和济南惨案的屈辱妥协
--
(二)改订新约运动及其实质
--
(三)对苏联的绝交和抢夺中东路事件
--
第四节 国民党新军阀的大混战
--
(一)新军阀的混战
--
(二)“国民会议”和“训政时期约法”的欺骗性
--
(一)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深入
--
第五节 国民党反动统治初期的社会经济
--
(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出现
--
(三)民族资本的相对下降
--
(四)工人阶级的痛苦生活
--
(五)农民的痛苦生活
--
第六节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关于建立红色政权和建党的理论
--
(一)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
(二)毛泽东关于建立红色政权的理论
--
(三)毛泽东关于建党的理论
--
第七节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毛泽东的土地革命路线
--
(一)中央区(赣南、闽西)和湘赣、湘鄂赣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
(二)闽浙赣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
(三)洪湖及湘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
(四)鄂豫皖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
(五)左右江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
(六)毛泽东的土地革命路线
--
(七)中国共产党内的第二次“左”倾路线
--
(一)毛泽东的军事路线
--
第八节 毛泽东的军事路线。国民党第一、二、三次反革命围攻的被粉碎
--
(二)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攻的胜利
--
(三)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围攻的胜利
--
(四)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攻的胜利及其他革命根据地的胜利发展
--
第九节 国民党统治区文化斗争的开展
--
(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和文艺战线上的斗争
--
(二)国民党党化教育的毒害。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
(三)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
--
(一)国民党反动的大汉族主义政策和中共六大正确的民族政纲
--
第十节 少数民族革命斗争的发展和台湾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
(二)左右江地区僮、瑶等少数民族参加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
(三)内蒙古人民革命斗争的继续发展
--
(四)军阀杨增新的灭亡。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军阀金树仁的斗争
--
(五)台湾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进攻和全国人民的抗日反蒋斗争(1931年9月—1935年12月)
--
第一节 1929年开始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当时的世界形势
--
(一)九一八事变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运动的高涨
--
(二)中国共产党发出全民抗日的号召,全国抗日高潮的掀起
--
(三)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建立
--
(四)抗日高潮的继续增涨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危机
--
(五)中国共产党内第三次“左”倾路线的出现和有利革命形势的丧失
--
第三节 一二八事变的爆发和上海军民的抗日斗争
--
(一)一二八事变和上海军民的抗日斗争
--
(二)国民党反动派对上海抗战的破坏和上海停战协定的签订
--
第四节 帝国主义各国对日本侵略的纵容。苏联对中国人民的支持
--
(一)帝国主义各国对日本侵略的纵容
--
(二)国联调查团及其荒谬的报告书
--
(三)苏联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
第五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
(一)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军事统治及其卵翼下的伪“满州国”
--
(二)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经济掠夺
--
(三)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奴化教育
--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
(五)东北朝鲜族人民的抗日斗争。中朝两国人民的联合对日作战
--
第六节 日本侵略势力向关内扩张和抗日潮流的起伏
--
(一)长城要塞的失陷和塘沽协定的签订
--
(二)抗日潮流的回升。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号召
--
(三)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崛起和失败
--
(四)内蒙古人民的抗日斗争
--
(五)福建人民政府的成立和失败
--
(六)国民党政府对日本投降外交的继续发展
--
(一)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
--
第七节 四大家族的形成和法西斯统治的加强
--
(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国民经济的衰退
--
(三)法西斯特务组织的建立和强化
--
(四)反革命地方武装的加强和保甲制度的建立
--
第八节 红色政权的发展和红色区域的建设
--
(一)国民党第四次反革命围攻的被粉碎
--
(二)土地革命的深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
(三)红色区域的经济建设
--
(四)红色区域的政权建设
--
(五)红色区域的文教建设
--
第九节 第五次反围攻和红军的长征
--
(一)中国共产党内第三次“左”倾路线的继续发展
--
(二)第五次反围攻的失利和长征的开始
--
(三)遵义会议的召开和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
(四)长征的继续和红军一、四方面军的会师
--
(五)张国焘反党活动的失败和长征的胜利
--
(六)红军长征后南方各省游击战争的坚持
--
(一)国民党法西斯的反动宣传和对革命文化围攻的失败
--
第十节 白色区域文化思想战线上的围攻和反围攻的斗争
--
(二)买办、封建知识分子反动言行的破产
--
(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的分化
--
(四)古史问题的争论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长
--
(五)辩证唯物主义和反辩证唯物主义的论战
--
(六)在斗争中发展的左翼文艺
--
第十一节 西南和西北少数民族的斗争
--
(一)广西北部的瑶民起义和云南丘北的苗民起义
--
(二)西藏人民争取摆脱英帝国主义的羁绊和加强与祖国联系的斗争
--
(三)盛世才对新疆统治权的窃取。新疆少数民族起义的失败
--
(四)红军长征对少数民族革命斗争的推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华北事变和全国抗日运动的高涨(1935年12月—1937年7月)
--
第一节 世界法西斯侵略的加紧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
--
(一)法西斯侵略的加紧。苏联为反对法西斯侵略进行的外交斗争
--
(二)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方针,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加紧及其影响
--
(一)日本在华北的扩张及其和英美矛盾的扩大
--
(二)四大家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国民党内英美派和亲日派的进一步分化
--
(三)中国民族工业的日益衰落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倾向
--
第三节 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
(一)卖国的何梅协定及伪自治运动
--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
--
(三)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
第四节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
第五节 全国抗日运动的高潮和文化界的新启蒙运动
--
(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展开、学生爱国运动的深入和救亡报刊的勃兴
--
(二)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救亡文艺的成长
--
(三)鲁迅的逝世
--
(四)文化界对反动派破坏救亡运动的斗争
--
(五)新启蒙运动的开展
--
第六节 少数民族抗日反蒋斗争的发展
--
(一)内蒙古人民抗日斗争的高涨
--
(二)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革命活动和新疆统一战线局面的出现
--
(三)湘西苗族人民的革屯抗日起义
--
(一)红军的东征和回师。逼蒋抗日政策的确立
--
第七节 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
(二)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继续开展
--
(三)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
--
(四)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
(五)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召开
--
第八节 毛泽东对理论工作的巨大贡献,“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发表
--
(一)实践论
--
(二)矛盾论
--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