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年份: 1962
作者: 仲剑平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
出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页数: 2426
格式:PDF
费用:72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第一章 门诊常规
--
第一节 挂号室工作常规
--
一、挂号工作
--
二、门诊病案的保管与供应
第一篇 门诊、急诊及入院出院常规
--
一、预检工作
--
二、导医工作常规
--
第二节 门诊诊疗工作常规
--
三、门诊统计(包括急诊)
--
三、门诊一般护理
--
四、门诊一般诊疗
--
五、门诊治疗室
--
六、门诊隔离室
--
七、门诊病案记录
--
八、申请单
--
九、门诊特殊检查
--
十、会诊
--
十三、处方
--
十二、诊断证明书
--
十一、转诊单(病情介绍信)
--
十四、门诊预约
--
十五、住院证
--
十六、门诊手术
--
第三节 门诊各科诊疗工作常规
--
一、内科门诊工作常规
--
二、外科门诊工作常规
--
三、神经精神科门诊工作常规
--
四、传染病科门诊工作常规
--
五、皮肤科门诊工作常规
--
六、儿科门诊工作常规
--
七、产科门诊工作常规
--
八、妇科门诊工作常规
--
九、眼科门诊工作常规
--
十、耳鼻咽喉科门诊工作常规
--
十一、口腔科门诊工作常规
--
十二、检验科门诊工作常规
--
一、保健工作范围
--
第四节 保健工作常规
--
十三、药剂科门诊工作常规
--
二、体格检查工作
--
三、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
四、预防接种
--
第二章 急诊常规
--
第一节 急诊室设备
--
一、一般设备
--
二、特殊设备
--
三、急救室设备
--
四、注意事项
--
第二节 急诊就诊常规
--
第三节 各科急诊诊疗常规
--
第四节 值班工作常规
--
第五节 重危患者抢救常规
--
第六节 观察室常规
--
一、入院登记
--
二、卫生整顿与护送患者
--
第一节 入院常规
--
第三章 入院与出院常规
--
三、患者衣物的保管
--
第二节 转科
--
第三节 转院
--
第四节 出院常规
--
一、病室出院护理
--
二、住院处出院程序
--
第五节 太平间的管理
--
一、病案书写的一般要求及注意点
--
第一章 病案书写
第二篇 医护记录、病案管理与医疗统计
--
二、入院病历
--
三、入院记录
--
附:表格式入院记录
--
四、诊断分析及诊疗计划
--
五、病程记录
--
六、手术患者的医疗文书
--
七、病程中一般常规
--
八、会诊记录、特殊检查及特殊治疗申请记录
--
十三、病史摘要
--
十二、出院小结
--
九、转科记录
--
十一、抢救记录
--
十、特别记录
--
十四、死亡患者的医疗文书
--
十五、病案首页
--
第二章 护理记录
--
一、体温单
--
二、医嘱本
--
三、医嘱记录单
--
六、病室报告本
--
五、生命体征观察单
--
四、特点护理记录单
--
第三章 病案排列次序与整理
--
一、住院期间病案排列次序
--
二、转科后病案排列次序
--
三、出院(转院、死亡)后病案卷内排列次序
--
四、整理病案注意事项
--
第四章 病案管理常规
--
第一节 案病的归档程序
--
第三节 病案的使用
--
第二节 病案的保存
--
第四节 疾病诊断及手术操作分类编码
--
第五节 计算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
--
第六节 病案质量检查
--
第五章 医院统计工作常规
--
第一节 医院统计工作的任务与要求
--
第二节 医院统计工作的步骤与内容
--
第三节 医院统计主要登记格式与报表
--
第四节 医院统计常用名词含义
--
一、医疗工作质量指标
--
第五节 医院统计指标
--
二、医疗工作效率指标
--
三、医院经济效益指标
--
第六节 医院统计分析报告与医院工作综合评价
--
一、医疗统计分析和报告
--
二、医院工作综合评价
--
第七节 医院统计资料汇编
--
第一节 病室工作总则
第三篇 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
第一章 一般常规
--
第二节 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
第三节 医护工作要点
--
第二章 一般诊疗技术常规
--
第一节 一般技术操作常规
--
一、股静脉、股动脉穿刺术
--
二、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术
--
四、静脉切开术
--
三、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术
--
五、动脉穿刺、插管及注射术
--
六、动脉切开术
--
七、周围静脉压测定
--
八、中心静脉压测定
--
九、动静脉内瘘术
--
十、动静脉外瘘术
--
十一、人工血管植入术
--
十二、静脉放血术
--
十五、人工呼吸术
--
十三、胸外心脏按压术
--
十四、心内注射术
--
十六、气管插管术
--
十七、机械通气
--
十八、环甲膜穿刺术
--
十九、胸腔穿刺术
--
二十、人工气胸器胸腔抽气术
--
二十一、胸腔闭式引流术
--
二十二、套管胸腔闭式引流术
--
二十四、支气管肺泡灌洗术
--
二十三、经皮针吸肺活检术
--
二十五、心包穿刺术
--
二十六、右心导管检查术
--
二十七、漂浮导管插管术
--
二十八、导管法心内膜心肌活检术
--
二十九、甲皱微循环检查术
--
三十、肝脓肿穿刺术
--
三十二、人工气腹术
--
一、尿道探杆探查或扩张术
--
三十一、肝脏穿刺活检术
--
三十三、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
--
三十四、食管测压检查
--
三十五、食管24h pH监测
--
三十六、胃泌酸功能试验
--
三十七、十二脂肠引流术
--
三十八、腹腔穿刺术
--
三十九、肛门直肠指诊及肛门直肠镜检查术
--
四十、乙状结肠镜检查术
--
四十一、束壁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
四十二、骨髓穿刺术
--
四十三、骨髓活体组织检查术
--
四十四、淋巴结穿刺活检术
--
四十五、经皮肾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
--
四十六、腰池穿刺术
--
四十七、脑脊液动力学检查
--
四十八、小脑延髓池穿刺术
--
四十九、基础代谢率测定(BMR)
--
五十、甲状腺活体组织检查
--
第二节 常用功能试验
--
一、莫氏浓缩稀释试验
--
二、尿液酸化功能试验
--
五、尿渗透压测定
--
六、尿低分子量蛋白测定
--
三、内生肌酐清除试验
--
四、对氨马尿酸(PAH)清除试验
--
七、靛氰绿(ICG)排泄试验
--
八、胰腺外分泌功能(PFD)试验
--
九、试餐试验(Lundh试验)
--
十、胰酶泌素-胰泌素(PS)试验
--
十一、淀粉酶/肌酐清除率比值测定
--
十二、D-木糖吸收试验
--
十三、便脂肪定量测定
--
十四、脂肪吸收试验
--
十五、131I-油酸三酯和131I-酸酸吸收试验
--
十六、葡萄糖耐量试验
--
十八、胰岛素耐量试验
--
十七、甲苯磺丁脲(D860)试验
--
十九、禁水加压素试验
--
二十、高渗盐水试验
--
二十一、甲吡酮(SU4885)试验
--
二十二、ACTH试验
--
二十三、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
二十五、螺内酯(安替舒通)试验
--
二十八、组胺激发试验
--
二十六、冷压试验
--
二十七、镇静试验
--
二十四、可的松水试验
--
二十九、胰高糖素激发试验
--
三十、酚妥拉明阻滞试验
--
三十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试验
--
三十二、立卧式水试验
--
三十三、可乐定试验
--
第三节 主要疗法常规
--
一、输血常规
--
二、自身输血
--
三、低温疗法
--
四、人工冬眠疗法
--
五、脱水疗法
--
六、外科营养
--
七、抗凝疗法
--
八、换血疗法
--
九、心肺脑复苏(CPCR)
--
十、封闭疗法
--
第二节 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及处理
--
一、 脱水(缺水和盐)
--
第一节 水、电解质平衡
--
第三章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失调的处理
--
三、水过多(可伴有盐过多)
--
二、 高渗状态
--
四、钠平衡失调
--
五、钾平衡失调
--
六、钙、镁、磷代谢紊乱
--
第三节 酸碱平衡失调及处理
--
一、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
--
二、单纯性酸碱平衡失调
--
三、酸碱平衡失调动脉血参数变化规律
--
第四章 抗菌药物治疗常规
--
第一节 用药注意事项
--
一、用药前一般注意事项
--
二、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
四、有关参数正常值
--
三、常见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治疗
--
四、治疗中一般注意点
--
第二节 剂量及用药方法
--
一、抗生素
--
二、其他抗菌药物
--
三、磺胺药
--
四、抗感染中草药
--
第五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
第一节 适应证及禁忌证
--
第三节 应用方法
--
一、吸入疗法
--
二、替代疗法
--
三、药理疗法
--
四、停撤激素的方法
--
第五节 注意事项
--
第四节 副作用及并发症
--
第六章 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
--
第一节 适应证与禁忌证
--
第二节 化疗临床应用的方式
--
第三节 化疗前对有关情况的掌握、停药指征及注意事项
--
第四节 化疗药物毒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
--
附录1 常见恶性肿瘤化疗方案举例
--
头颈部癌(包括鼻咽癌)
--
乳腺癌
--
小细胞肺癌
--
非小细胞肺癌
--
胃癌
--
食管鳞癌
--
食管腺癌和贲门癌
--
肝癌
--
结、直肠癌
--
软组织肉瘤
--
恶性黑色素瘤
--
卵巢癌
--
附录2 WHO实体瘤化疗疗效评定标准
--
附录3 患者的体力状况评分标准
--
附录4 化疗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的表现和分级标准
--
附录5 常用抗癌药物英文缩写
--
附录6 体表面积简易算法
--
第七章 药物相互作用
--
第二节 制剂
--
第八章 护理技术常规
--
第一节 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
一、体温脉搏呼吸测量法
--
二、血压测量法
--
附:下肢血压测量法
--
三、口服给药法
--
六、蒸汽吸入疗法
--
四、气溶疗法
--
五、超声雾化吸入疗法
--
七、氧气吸入术
--
八、皮内注射术
--
十、肌内注射术
--
九、皮下注射术
--
附:病区内集中肌内注射法
--
十一、静脉采血术
--
十二、静脉注射术
--
十三、小静脉穿刺术
--
十四、静脉输液术
--
附
--
一、输液泵使用法
--
二、微量注射泵使用法
--
十五、结核菌素试验
--
十六、各种皮肤过敏试验
--
附:脱过敏法
--
十七、吸痰法
--
附:充氧吸痰双腔管
--
十八、气道护理
--
十九、顺位排痰法
--
二十、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
二十一、鼻饲术
--
二十二、插管洗胃术
--
二十三、胃肠减压术
--
二十四、灌肠术
--
二十五、导尿术
--
二十六、留置导尿管法
--
二十七、膀胱冲洗术
--
二十八、中段尿留取法
--
二十九、热疗法
--
三十、冷疗法
--
三十二、耳滴药法
--
三十三、眼部用药法
--
三十一、鼻滴药法
--
三十四、尸体护理
--
第二节 护理常规
--
一、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
二、特点护理
--
三、整体护理
--
四、高热护理常规
--
五、昏迷护理常规
--
六、瘫痪护理常规
--
七、褥疮护理常规
--
八、家庭病床护理
--
九、疼痛护理
--
十、病区卫生工作常规
--
十一、床边隔离
第四篇 特种诊疗常规
--
第一章 心电检查
--
第一节 心电图室一般常规
--
第二节 心电图操作常规
--
第三节 心脏负荷试验
--
一、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
--
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
三、脚踏车功量计运动试验
--
四、饱餐试验
--
第五节 机器的维护
--
第六节 与心电图有关的检查
--
一、动态心电图
--
一、普萘洛尔(心得安)试验
--
第四节 药物试验
--
二、阿托品试验
--
四、心脏电生理检查
--
二、心机械图检查
--
三、心电向量图
--
五、希氏束图记录
--
六、其他临床电生理检查
--
七、心室晚电位检查
--
第二章 射频消融治疗常规
--
第二节 旁道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
第一节 仪器设备及导管放置方法
--
第三章 气囊反搏术
--
第一节 体外反搏
--
第二节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
--
第四章 冠心病监护病室常规
--
第一节 监护室设备、任务与要求
--
第二节 监测内容
--
第五章 心脏起搏器的应用
--
第一节 起搏模式代码
--
第四节 心脏起搏的手术方法
--
第二节 应用指征
--
第三节 最佳起搏方式的选择
--
第五节 心脏起搏患者的术后处理
--
第六节 心脏起搏并发症及起搏系统故障的处理
--
第七节 心脏起搏患者的随诊
--
第六章 心脏直流电复律
--
第一节 同步直流电复律
--
第七章 肺功能测定和血气分析
--
第一节 测试前准备
--
第三节 并发症及处理
--
第二节 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
第二节 肺容量测定
--
第三节 通气功能测定
--
第四节 通气/血流比值测定
--
第五节 弥散功能测定
--
第六节 小气道功能测定
--
一、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
--
二、闭合容积(CV)及闭合总量(CC)
--
第九节 气道阻力测定
--
二、肺动态顺应性(CLdyn)
--
一、肺静态顺应性(CLst)
--
第八节 肺顺应性测定
--
第七节 气体分布功能测定
--
第十节 气道反应性测定
--
第十一节 血液酸碱度测定及气体分析
--
第八章 脑电图检查常规
--
第一节 一般常规
--
第二节 脑电图的导联法
--
第三节 诱发试验
--
第四节 脑电图的描记
--
第五节 脑电图伪差
--
一、异常脑电图的基本特征
--
第六节 正常脑电图
--
第七节 异常脑电图
--
二、成人异常脑电图分类
--
第九章 脑电地形图检查
--
一、适应证
--
二、记录电极
--
三、电极的位置
--
第十章 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常规
--
第一节 一般常规
--
六、地形图频段区分
--
五、分析资料的选择
--
四、参考点
--
第二节 针极肌电图
--
第三节 单纤维肌电图
--
第五节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
第四节 巨肌电图
--
第六节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
第七节 H反射测定
--
第八节 F反射测定
--
第九节 神经重复刺激
--
第十节 强度时间曲线检查
--
第十一节 射体感觉诱发电位
--
第十二节 磁刺激皮层诱发电位
--
第十三节 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
第十四节 视觉电生理检查
--
一、视网膜电图
--
二、眼电图
--
三、视觉诱发电位
--
第十五节 事件相关电位
--
第十六节 听觉诱发电位
--
一、耳蜗电图
--
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第十七节 前庭-脊髓反射功能检测
--
四、P300听觉相关皮层电位
--
三、听觉中期反应
--
第十一章 超声检查常规
--
第一节 一般常规
--
第十八节 检查室规则
--
第二节 仪器使用常规
--
第三节 B型超声对各脏器检查常规
--
一、颅脑检查
--
四、乳腺检查
--
五、胸腔与纵隔检查
--
三、甲状腺检查
--
二、眼检查
--
六、肝脏检查
--
七、胆囊、胆道检查
--
八、胰腺检查
--
九、脾脏检查
--
十、胃肠系统检查
--
十一、肾及肾上腺检查
--
十二、膀胱检查
--
十三、前列腺检查
--
十五、产科检查
--
十四、阴囊检查
--
十六、妇科检查
--
十七、腹部及腹膜后肿块检查
--
第四节 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
--
第五节 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
--
第六节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频谱及多普勒检查常规
--
一、心血管疾病检查
--
二、腹部及盆腔器官血流检查
--
附:能量多普勒检查
--
第七节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常规
--
第八节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常规
--
二、上肢血管检查
--
一、颈部血管检查
--
第九节 周围血管疾病超声检查常规
--
三、下肢血管检查
--
第十节 介入性超声诊断和治疗常规
--
一、超声引导针吸细胞学检查
--
二、超声引导细针穿刺组织学活检
--
三、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行胆管引流术或经皮肝穿胆道X线造影
--
四、腹部脓肿超声引导穿刺及引流法
--
五、超声引导穿刺在胸腔的应用
--
六、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常规
--
第十二章 核医学常规
--
七、术中超声检查
--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室的卫生防护
--
附:放射性沾污的去除
--
第二节 核医学检查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一、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
--
二、γ照相机和DPECT的质量控制
--
三、核医学仪器安全操作原则
--
第三节 非显像功能检查
--
一、甲状腺摄取放射性磺(131I)试验
--
二、甲状腺抑制试验
--
三、促甲状腺激素(TRH)释放试验
--
四、肾图
--
五、利尿剂肾图
--
六、核听诊器检测心功能
--
第四节 脏器显像
--
一、内分泌系统
--
二、消化系统
--
三、心血管系统
--
四、肾脏
--
五、中枢神经系统
--
六、呼吸系统
--
七、肿瘤显像
--
八、骨骼显像
--
九、骨髓及造血系统
--
第五节 放射免疫分析
--
一、试剂盒的质量鉴定
--
二、不同反应模式的测定技术范例
--
三、放射免疫分析的质量控制
--
第六节 放射性核素治疗
--
一、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
--
二、131I治疗甲状腺转移癌
--
三、153Sm-EDTMP治疗转移性骨肿瘤
--
四、?Y、32P微球介入治疗
--
五、32P治疗血液系统疾病
--
六、敷贴治疗
--
一、内镜室工作常规
--
二、内镜清洗及消毒
--
第一节 内镜室管理制度
--
第十三章 内镜诊疗常规
--
三、内镜及附件的保养与维护
--
第二节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
第三节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
第四节 超声胃镜检查
--
第五节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
第六节 小肠镜检查
--
第七节 结肠镜检查
--
第九节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电切除术
--
第八节 腹腔镜检查术
--
一、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
第十节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
--
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
第十一节 上消化道异物的内镜处理
--
第十二节 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
--
第十三节 经十二指肠镜胆管引流术
--
一、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
--
二、塑料胆道内置管引流术(ERBD)
--
三、内镜胆管金属支架引流术(EMBE)
--
第十四节 食管狭窄的内镜治疗
--
第十五节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
第十四章 电子显微镜(电镜)室常规
--
第一节 管理常规
--
第二节 技术常规
--
一、透射电镜常规
--
二、扫描电镜生物样品制备程序
--
第十五章 血液净化技术常规
--
第一节 血液透析常规
--
附:透析器及血液管道的清洁消毒方法
--
第二节 血液滤过常规
--
第三节 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常规
--
附:持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持续性动静脉血液透析滤过和日间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
第四节 血液透析滤过常规
--
第五节 高流量透析常规
--
第六节 吸附式血液透析常规
--
第七节 血液灌流常规
--
第八节 血浆置换常规
--
第九节 腹膜透析常规
--
二、治疗步骤及注意事项
--
第十六章 冷冻疗法
--
一、冷冻方法
--
第一节 冷冻治疗应用总则
--
二、冷冻过程及处理方法
--
第二节 各科疾病的液氮冷冻疗法适应证及注意点
--
一、妇科
--
二、皮肤科
--
三、口腔科
--
四、耳鼻咽喉科
--
五、眼科
--
六、痔
--
七、恶性肿瘤
--
第十七章 激光疗法
--
第一节 激光疗法常规
--
一、医用激光器
--
二、常用操作方法
--
第二节 强激光治疗
--
四、接诊与记录
--
三、激光科(室)用电安全措施及维修制度
--
第三节 弱激光治疗
--
第四节 光动力疗法
--
一、光动力诊断
--
二、光动力治疗
--
第五节 眼科疾病的激光特殊治疗
--
第十八章 微波疗法
--
第一节 微波疗法常规
--
第二节 微波局部大功率凝固治疗
--
第十九章 高压氧疗法常规
--
一、一般常规
--
二、适应证
--
三、禁忌证
--
四、氧舱操作常规
--
五、注意事项
--
六、并发症及其防治
第五篇 营养科常规
--
第一章 工作常规
--
一、患者饮食制度
--
二、食品采购保管制度
--
三、食品采样留检制度
--
四、厨具、餐具卫生制度
--
五、营养咨询和会诊制度
--
六、工作人员卫生制度
--
第一节 普通饮食(普食)
--
七、食品制备的卫生要求
--
第二章 基本饮食
--
八、厨房环境卫生要求
--
第二节 软食
--
第三节 半流质饮食(半流食)
--
第四节 流质饮食(流食)
--
第三章 治疗饮食
--
第一节 调整成分饮食
--
一、高蛋白饮食
--
二、低脂肪饮食
--
三、低胆固醇饮食
--
七、低嘌呤饮食
--
四、高纤维饮食
--
六、低盐、无盐、低钠饮食
--
五、低纤维饮食
--
第二节 高脂血症饮食
--
第三节 胃肠病饮食
--
一、溃疡病饮食
--
二、急性胃炎饮食
--
八、肠切除术后饮食
--
七、胃切除术后饮食
--
三、浅表性胃炎饮食
--
五、慢性肠炎饮食
--
四、萎缩性胃炎饮食
--
六、便秘饮食
--
九、外科手术前的饮食治疗
--
第四节 肝胆胰病饮食
--
一、急性肝炎饮食
--
二、慢性肝炎饮食
--
三、肝硬化饮食
--
八、胆囊切除术后饮食
--
九、急性胰腺炎饮食
--
六、肝昏迷饮食
--
七、急性胆囊炎饮食
--
五、肝豆状核变性饮食
--
四、脂肪肝饮食
--
第五节 肾病饮食
--
一、急性肾炎饮食
--
二、慢性肾炎饮食
--
三、肾功能衰竭饮食
--
第六节 糖尿病饮食
--
五、肾移植饮食
--
四、透析治疗饮食
--
第七节 烧伤饮食
--
第八节 肿瘤化疗、放疗时饮食
--
第九节 特用饮食
--
第十节 产妇饮食
--
第十一节 婴儿饮食
--
一、婴儿奶
--
二、婴儿辅助饮食
--
第二节 配方饮食
--
第四章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
--
第一节 营养支持选择
--
第十二节 小儿饮食
--
一、混合奶
--
二、匀浆饮食
--
三、要素饮食
--
四、组件饮食
--
五、肠内营养的应用
--
第五章 试验与诊断饮食
--
一、隐血试验饮食
--
六、木糖吸收试验饮食
--
三、甲状腺131碘试验饮食
--
二、内生肌酐试验饮食
--
四、葡萄糖耐量试验饮食
--
五、脂肪吸收试验饮食
--
七、氮平衡试验饮食
--
八、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代谢饮食
--
第六章 患者营养状况评价
--
第一节 人体测量指标
--
第二节 生化测定指标
--
第三节 免疫功能测定
--
第四节 综合评价
--
三、医护记录中的中医内容
--
第一章 中医一般常规
--
一、应用中医中药的一般要求
--
二、中医处方
第六篇 中医科常规
--
四、中医科的基本任务
--
第二章 中医诊断常规
--
第一节 诊法常规
--
第二节 辩证常规
--
一、辩证方法
--
二、辩证内容及注意事项
--
第三章 中医治疗常规
--
第一节 治疗原则与步骤
--
第二节 内治法
--
第三节 外治法
--
第四节 急危重证、专科疾病的治疗特点和要求
--
第四章 针灸疗法常规
--
第一节 一般工作常规
--
第二节 体针疗法
--
附:急症配穴举例
--
第四节 皮肤针(梅花针)疗法
--
第三节 艾灸疗法
--
第五节 耳针疗法
--
第六节 电针疗法
--
第七节 水针疗法(穴位注射、经络疗法、水针)
--
第八节 头针疗法
--
第九节 腕踝针疗法
--
第十节 针挑疗法
--
第十一节 穴位埋线疗法
--
第五章 中医护理常规
--
二、辨证施护
--
一、运用中医诊法观察病情
--
三、应用中药的护理
--
四、饮食护理
--
第二节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第七篇 内科常规
--
第一节 入院一般常规工作
--
第一章 内科一般常规
--
第二章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护理常规
--
第一节 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
第二节 反流性食管炎
--
第三节 急性胃肠炎
--
第四节 慢性胃炎
--
第五节 消化性溃疡
--
第六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
第七节 肠结核及结核性腹膜炎
--
第八节 吸收不良综合征
--
第九节 克隆(Crohn)病
--
第十节 溃疡性结肠炎
--
第十一节 黄疸
--
第十二节 肝硬化
--
第十三节 腹水
--
第十四节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
第十五节 原发性肝癌
--
第十六节 肝性脑病
--
第十七节 急性胰腺炎
--
第十八节 慢性胰腺炎
--
第十九节 胰腺癌及乏特壶腹周围癌
--
第三章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护理常规
--
第一节 一般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护理常规
--
第二节 咯血
--
第三节 上呼吸道感染
--
第四节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
第五节 慢性支气管炎
--
第六节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
第七节 支气管哮喘
--
第八节 支气管扩张症
--
第九节 慢性呼吸衰竭
--
第十节 肺源性心脏病
--
第十一节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第十二节 肺炎
--
一、细菌性肺炎
--
二、病毒性肺炎
--
三、肺炎支原体肺炎
--
四、衣原体肺炎
--
第十三节 肺部真菌病
--
一、肺念珠菌病
--
二、肺曲菌病
--
三、肺毛霉菌病
--
四、肺隐球菌病
--
第十四节 急性肺脓肿
--
第十五节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
第十六节 急性肺栓塞
--
第十七节 特发性弥漫性肺纤维化(隐源性致纤维化肺泡炎)
--
第十八节 支气管肺癌
--
附:支气管肺癌TNM分类 、分期
--
第十九节 结节病
--
第二十节 职业性肺病
--
一、硅沉着病(矽肺)
--
二、煤尘肺
--
三、石棉沉着病(石棉肺)
--
第二十一节 自发性气胸
--
第二十二节 胸腔积液
--
第二十三节 急性渗出性胸膜炎
--
第二十四节 肺结核
--
附:成人结核性脑膜炎(结脑)
--
第四章 心脏血管病诊疗护理常规
--
第一节 心脏血管病一般常规
--
一、早搏
--
第三节 心律失常
--
第二节 心脏病护理常规
--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
四、心房颤动(房颤)
--
附:心房扑动治疗
--
五、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
--
六、房室传导阻滞
--
第四节 心力衰竭
--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
第五节 慢性心脏瓣膜病
--
一、二尖瓣狭窄
--
第六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
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
四、主动脉瓣狭窄
--
第七节 心肌病
--
附:克山病
--
第九节 高血压病
--
第八节 急性心包炎
--
附:1979年我国采纳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血压判别标准
--
第十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
一、隐性或无症状型
--
二、心绞痛
--
三、急性心肌梗死
--
附一: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
五、猝死型
--
四、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
--
附二:关于冠状动脉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建议
--
附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
--
第十一节 多发性大动脉炎(无脉症,主动脉弓综合征、Takavasu病)
--
第五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诊疗护理常规
--
第一节 血液系统疾病一般诊疗常规
--
第二节 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
第三节 贫血
--
一、缺铁性贫血
--
二、溶血性贫血
--
三、巨幼细胞性贫血
--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
第四节 白细胞减少症
--
第五节 粒细胞缺乏症
--
第六节 白血病
--
附:急性白血病分型
--
附:白血病疗效标准
--
第七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第八节 骨髓增生性疾病
--
一、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
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第九节 出血性疾病
--
一、过敏性紫癜
--
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二、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三、血友病
--
四、血管性血友病
--
第十节 恶性淋巴瘤
--
第十二节 恶性组织细胞病
--
第十一节 脾功能亢进
--
一、多发性骨髓瘤
--
第十三节 浆细胞病
--
二、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
第十四节 造血干细胞移植
--
一、异基因骨髓移植
--
二、自体骨髓移植
--
三、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
附一:无菌室使用规则
--
附二:异基因骨髓植活标准
--
四、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
第六章 肾脏病诊疗护理常规
--
第一节 肾脏病护理常规
--
第二节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
第三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
--
第四节 急骤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
--
第五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
--
第六节 隐匿性肾小球疾病(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
第七节 泌尿系感染
--
第八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
第九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
第十节 肾小管性酸中毒
--
第十一节 问质性肾炎
--
第七章 代谢病及内分泌腺病诊疗护理常规
--
第一节 糖尿病
--
第二节 糖尿病昏迷
--
第三节 低血糖症
--
第四节 痛风
--
第五节 酸中毒
--
第七节 成人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
第六节 碱中毒
--
第八节 垂体瘤
--
第九节 尿崩症
--
第十节 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
第十一节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
第十二节 皮质醇增多症
--
第十三节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第十四节 嗜铬细胞瘤
--
第十五节 单纯性甲状腺肿
--
第十六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
--
第十七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
--
第十八节 甲状腺炎
--
第十九节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
第二十节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甲旁减)
--
第八章 结缔组织病
--
第一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第二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
第三节 结节性多动脉炎
--
第四节 干燥综合征
--
第五节 韦格纳肉芽肿
--
第六节 白塞病
--
第七节 结节性脂膜炎
--
第九章 急性中毒
--
第一节 急性中毒一般诊疗常规
--
第二节 化学毒物类中毒
--
一、一氧化碳中毒
--
四、汽油及煤油中毒
--
三、急性乙醇(酒精、酒类)中毒
--
二、甲醇中毒
--
六、强碱中毒
--
七、氰化物中毒
--
五、强酸中毒(硫酸、盐酸、硝酸)
--
八、急性砷中毒
--
九、升汞中毒
--
十、急性铅中毒
--
十三、硝烟中毒
--
十四、苯酚(石炭酸,甲酚皂溶液)中毒
--
十二、急性苯胺中毒
--
十一、四氯化碳中毒
--
十五、钡盐中毒
--
十六、亚硝酸盐类中毒(肠原性青紫症)
--
十七、萘(焦油脑,苯,樟脑丸)中毒
--
第三节 农药类中毒
--
一、有机磷杀虫剂中毒
--
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
--
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
--
四、有机氮杀虫剂中毒
--
三、吩噻嗪类药物中毒
--
一、急性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
二、苯二氮?类药物中毒
--
第四节 药物类中毒
--
四、急性吗啡类药物中毒
--
五、利血平中毒
--
六、颠茄碱类中毒
--
七、水杨酸类中毒
--
八、异烟肼中毒
--
十二、马钱子、(番木鳖)士的宁中毒
--
十一、安妥中毒
--
十、驱蛔灵(枸橼酸哌嗪)中毒
--
九、普鲁卡因中毒
--
十三、高锰酸钾中毒
--
十四、碘酊中毒
--
第五节 植物类毒物中毒
--
一、毒蕈中毒
--
二、发芽马铃薯(龙葵碱)中毒
--
一、河豚中毒
--
六、荔枝中毒
--
第六节 动物类毒物中毒
--
五、菠萝过敏症
--
四、白果中毒
--
三、桐油中毒
--
二、动物肝中毒
--
三、鱼胆中毒
--
第十章 其他内科疾病诊疗护理常规
--
第一节 中暑
--
第二节 电击
--
第三节 淹溺
--
第四节 冻僵
--
第五节 昏迷
--
第六节 减压病
--
第七节 运动病
--
第八节 放射病
--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
二、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
三、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
四、内照射放射病(附体内污染)
--
附:体内污染诊断
--
第九节 高原病
--
一、急性高原病
--
二、高原肺水肿
--
三、高原昏迷
--
四、高原心脏病
--
五、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
六、高原高血压症
--
七、高原低血压症
第八篇 传染病科常规
--
第一章 一般常规
--
第一节 传染病科一般常规工作
--
一、一般常规工作
--
二、病案记录
--
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
三、消化道隔离
--
第二节 隔离常规
--
四、接触隔离
--
二、呼吸道隔离
--
一、严密隔离
--
五、昆虫隔离
--
六、血液/体液隔离
--
七、结核病隔离
--
八、感染暴发时的隔离
--
九、隔离技术
--
第三节 消毒常规
--
一、预防性消毒
--
二、随时消毒
--
第二章 主要传染病的诊疗护理常规
--
一、流行性感冒
--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
三、终末消毒
--
二、流行性腮腺炎
--
三、麻疹
--
四、风疹
--
五、水痘及带状疱疹
--
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七、病毒性肝炎
--
八、病毒性胃肠炎
--
九、脊髓灰质炎
--
十、手足口病
--
十一、口蹄疫
--
十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
十三、森林脑炎
--
十四、狂犬病
--
十五、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
--
十六、肾综合征出血热
--
十七、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
--
一、斑疹伤寒
--
第二节 立克次体病
--
一、猩红热
--
二、恙虫病
--
三、Q热
--
第三节 细菌性疾病
--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三、白喉
--
四、百日咳
--
五、军团菌病(退伍军人病)
--
六、伤寒及副伤寒
--
七、沙门菌感染
--
八、细菌性痢疾
--
九、细菌性食物中毒
--
十一、霍乱
--
十、耶尔森菌肠炎
--
十二、布鲁菌病
--
十三、兔热(土拉菌病)
--
十四、炭疽
--
十五、鼠疫
--
十六、猫抓病
--
十七、败血症
--
十八、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
第四节 螺旋体病
--
一、钩端螺旋体病
--
二、回归热(虱传及蜱传回归热)
--
三、莱姆病
--
四、雅司
--
一、隐球菌病
--
第五节 深部真菌感染
--
五、奴卡菌病
--
二、组织胞浆菌病
--
三、念珠菌病
--
四、曲菌病
--
第五节 原虫病
--
一、阿米巴病
--
二、疟疾
--
三、弓形虫病
--
四、黑热病
--
五、肺孢子虫病
--
六、隐孢子虫病
--
七、毛滴虫病
--
一、血吸虫病
--
第七节 蠕虫病
--
八、贾第虫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
三、华支睾吸虫病
--
二、并殖吸虫病
--
四、肝片形吸虫病
--
五、姜片虫病
--
六、丝虫病(班氏丝虫病及马来丝虫病)
--
七、蛔虫病
--
八、钩虫病
--
九、蛲虫病
--
十、鞭虫病
--
十一、旋毛虫病
--
十二、粪类圆线虫病
--
十三、广州管圆线虫病
--
十四、绦虫病
--
十五、囊虫病
--
十七、曼索裂头蚴病(孟氏裂头蚴病)
--
十六、包虫病(棘球蚴病)
--
十九、虫蚴移行症
--
十八、棘头虫病(猪巨吻棘头虫病)
--
附一:主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表
--
附二:医院感染管理
第九篇 神经科常规
--
第一章 神经科一般常规
--
第一节 神经科入院一般常规工作
--
第二节 病案记录
--
第三节 神经科一般诊疗技术常规
--
一、眼心反射
--
二、立毛反射
--
三、皮肤划痕征
--
四、颈动脉窦过敏试验
--
六、体位变换试验
--
五、发汗试验
--
八、瞳孔药物试验
--
九、肾上腺素试验
--
七、组织胺皮内试验
--
十、阿托品试验
--
十一、毛果芸香碱试验
--
十二、Valsalva手法
--
十三、重症肌无力药物试验
--
十四、周期性麻痹诱发试验
--
第四节 神经科一般护理常规
--
第二章 神经病诊疗护理常规
--
第一节 面神经炎
--
第二节 三叉神经痛
--
第三节 臂丛神经痛
--
第四节 坐骨神经痛
--
第六节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
第五节 多发性神经炎
--
第七节 急性脊髓炎
--
第八节 脊髓压迫症
--
第九节 脊髓血管病
--
第十节 脊髓空洞症
--
第十一节 亚急性联合变性
--
第十二节 运动神经元疾病
--
第十三节 遗传性共济失调症
--
第十四节 多发生硬化
--
第十五节 急性病毒性脑炎
--
第十六节 脑膜炎
--
第十七节 脑囊虫病
--
第十八节 急性脑血管病
--
附:急性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
第二十节 血管性痴呆
--
第十九节 脑动脉硬化症
--
第二十一节 颅内占位性病变
--
附:脑局灶症状
--
第二十二节 震颤麻痹
--
第二十三节 小舞蹈病
--
第二十四节 慢性进行性舞蹈病
--
第二十五节 肝豆状核变性
--
第二十六节 扭转痉挛
--
第二十七节 癫癎
--
附:癫癎发作分类草案
--
第二十八节 头痛
--
第二十九节 眩晕
--
第三十一节 Alzheimer病
--
第三十节 类脂质沉积病
--
第三十二节 红斑性肢痛症
--
第三十三节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Shy-Drager综合征)
--
第三十四节 重症肌无力
--
第三十五节 周期性麻痹
--
第三十六节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
第三十七节 神经梅毒
--
第三十八节 神经系统艾滋病
第十篇 精神科学常规
--
第一章 精神科一般常规
--
第一节 入院一般常规工作
--
第二节 医护记录
--
第三节 一般护理常规
--
第四节 精神病特殊症状护理常规
--
一、防逃跑
--
二、防自杀
--
三、防冲动伤人毁物
--
第五节 安全护理常规
--
一、危险物品管理规则
--
五、拒食患者的护理
--
六、木僵患者的护理
--
四、兴奋躁动患者的护理
--
二、探视规则
--
三、保护性护理常规
--
第六节 心理测验常规
--
一、一般常规
--
二、智力测验
--
三、人格测验
--
第七节 精神症状评定量表
--
第八节 心理治疗
--
第九节 医学心理咨询
--
第十节 精神药物治疗护理常规
--
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
三、抗躁狂药物治疗
--
二、抗抑郁药物治疗
--
第十一章 中医中药治疗护理常规
--
一、中药汤剂
--
二、电针治疗
--
第十二章 胰岛素治疗护理常规
--
附:意识障碍一般分为四种
--
第十三节 电抽搐电刺激治疗护理常规
--
第十四节 工娱疗法护理常规
--
第二章 精神病治疗护理常规
--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
--
附:精神分裂症临床工作诊断标准
--
附:躁狂抑郁症(躁郁症)临床工作诊断标准
--
第二节 躁狂抑郁症
--
第三节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
第四节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第五节 乙醇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
--
一、急性乙醇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
--
二、慢性乙醇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
--
第六节 药物依赖
--
第七节 心因性精神障碍
--
第八节 神经症
--
一、神经衰弱
--
二、焦虑症
--
三、癔症
--
四、抑郁性神经症
--
附:儿童孤独症临床工作诊断标准
--
一、儿童孤独症
--
第九节 儿童期精神障碍
--
二、儿童分裂症样精神病(Asperger综合征)
--
三、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
--
第一节 一般常规
--
第一节 入院一般常规工作
--
第二节 病案记录
第十一篇 皮肤科常规
--
第三节 诊断技术常规
--
一、真菌直接镜检法
--
附:几种深部真菌病标本镜检法
--
二、真菌培养法
--
三、疥虫检查法
--
四、梅毒螺旋体检查法
--
五、皮肤损害活体组织采取法
--
十一、免疫荧光检查法
--
一、外用药疗法
--
第四节 药物疗法
--
六、滤过紫外线检查法
--
十、皮肤细胞学检查法
--
九、红斑狼疮细胞检查法
--
八、尼可斯基(Nikolsky)征检查法
--
七、皮肤过敏试验法
--
二、病损内局部药物注射疗法
--
第五节 物理疗法
--
一、电灼
--
六、紫外线治疗
--
五、激光治疗
--
七、光化学疗法(8-甲氧补骨脂素加长波紫外线照射疗法)
--
三、浅层X线治疗
--
四、32P、90Sr敷贴器治疗
--
二、冷冻疗法
--
一、皮肤磨削术
--
第六节 手术疗法
--
八、面膜倒模疗法
--
二、酒渣鼻及鼻瘤整形术
--
三、拔毛术
--
四、腋鼻剥离术
--
五、高频电针治疗腋臭
--
六、圈断术治疗有蒂皮肤病
--
七、刮术
--
八、足跖疣针刺疗法
--
九、鸡眼、足跖疣剜除术
--
十、植毛术
--
第七节 化学剥脱法
--
第八节 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
一、单纯疱疹与带状疱疹
--
第一节 病毒性皮肤病
--
第二章 主要皮肤病诊疗护理常规
--
附:注射法治疗皮肤囊肿
--
二、疣
--
第二节 球菌性皮肤病
--
一、脓疱病与新生儿脓疱病
--
二、毛囊炎与疖
--
三、丹毒
--
第三节 杆菌性皮肤病
--
一、麻风
--
附一:麻风杆菌检查法
--
附二:局部出汗试验
--
二、皮肤结核病
--
第四节 皮肤真菌病
--
一、浅部真菌病
--
二、皮肤念珠菌病
--
三、孢子丝菌病
--
三、隐翅虫皮炎与毛虫皮炎
--
第五节 虫类引起的皮肤病
--
二、虫咬皮炎
--
一、疥疮
--
第六节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
一、接触性皮炎与湿疹
--
二、药疹
--
三、荨麻疹
--
四、多形红斑
--
五、结节性红斑
--
第七节 稻田皮炎
--
第八节 维生素缺乏病
--
一、维生素A缺乏病
--
二、维生素B2缺乏病
--
三、烟酸缺乏病
--
第九节 瘙痒性皮肤病
--
一、瘙痒症
--
二、神经性皮炎
--
第十节 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
一、银屑病
--
二、玫瑰糠疹
--
三、扁平苔藓
--
第十一节 结缔组织疾病
--
一、红斑狼疮
--
二、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
--
三、硬皮病
--
第十二节 大疱性皮肤病
--
一、天疱疮
--
二、疱疹样皮炎
--
第十三节 皮肤附属器疾病
--
一、痤疮
--
二、酒渣鼻
--
一、冻疮
--
三、脂溢性皮炎
--
四、斑秃与全秃
--
第十四节 物理性皮肤病
--
二、鸡眼与胼胝
--
三、手足皲裂
--
第十五节 其他皮肤病
--
瘢痕疙瘩
--
第十六节 性传播疾病
--
一、梅毒
--
二、淋病
--
三、尖锐湿疣
--
四、非淋菌性尿道炎
--
第一节 一般常规工作
--
第二节 病案记录
--
第一章 一般常规
第十二篇 儿科常规
--
附:新生儿反射
--
第三节 儿科诊疗技术常规
--
一、颈外静脉穿刺术
--
二、后囟穿刺术
--
三、硬脑膜下穿刺术
--
四、侧脑室穿刺术
--
五、股静脉穿刺术
--
六、小儿血压测量法
--
第四节 一般护理常规
--
一、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
二、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
三、未成熟儿疾病护理常规
--
四、安全护理常规
--
附:新生儿胃管鼻饲法
--
一、新生儿黄疸
--
第二章 主要疾病诊疗护理常规
--
第一节 新生儿疾病
--
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三、新生儿颅内出血
--
四、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五、新生儿肺炎
--
六、新生儿硬肿症
--
七、新后儿溶血症
--
八、新生儿败血症
--
附:新生儿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
--
第二节 营养缺乏症
--
一、营养不良
--
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
附 佝偻病诊断标准
--
三、婴儿手足搐搦症
--
第三节 小儿免疫缺陷疾病
--
第四节 结缔组织疾病
--
一、风湿热
--
二、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
第五节 小儿结核病
--
一、肺结核
--
二、结核性脑膜炎
--
第六节 呼吸系统疾病
--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二、肺炎
--
附一:小儿肺炎并发呼吸衰竭诊断标准的建议
--
附二: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诊断标准修订草案
--
一、小儿腹泻病
--
第七节 消化系统疾病
--
二、小儿消化性溃疡
--
三、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
一、先天性心脏病
--
第八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二、病毒性心肌炎
--
第九节 泌尿系统疾病
--
一、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
二、肾病综合征
--
三、泌尿系统感染
--
四、溶血尿毒综合征
--
第十节 小儿时期贫血
--
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
一、细菌性脑膜炎
--
第十一节 神经精神疾病
--
二、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
一、病毒性脑炎
--
二、儿童注意障碍、多动综合征
--
第十二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
--
一、肥胖症
--
二、性早熟
--
三、甲状腺功能减退
--
第十三节 染色体畸变及遗传性代谢缺陷病
--
一、染色体畸变疾病
--
二、遗传性代谢缺陷病
--
第十四节 小儿急症
--
一、高热
--
二、惊厥
--
三、腹痛
--
四、低血糖症
第十三篇 普通外科常规
--
第一章 一般常规
--
第一节 一般常规工作
--
第二节 一般诊疗护理技术常规
--
一、术前一般准备
--
附:皮肤准备的范围及方法
--
二、术后一般处理及常见术后一般并发症的防治
--
三、换药
--
四、引流物的应用
--
五、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
六、麻醉后护理常规
--
第二章 主要伤病诊疗手术及护理常规
--
第一节 休克
--
第二节 软组织损伤
--
第三节 腹部创伤
--
第四节 动物咬伤
--
一、毒蛇咬伤
--
二、狗咬伤与狂犬病
--
三、其他毒虫咬螫伤
--
第五节 外科非特异性感染
--
一、皮肤和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
二、手部感染
--
三、全身化脓性感染
--
四、真菌感染
--
第六节 外科特异性感染
--
一、破伤风
--
二、梭状芽胞杆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
--
第八节 体表及软组织肿瘤
--
一、血管瘤
--
一、肠内营养
--
第七节 外科营养
--
二、肠外营养
--
五、皮肤癌(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
--
二、脂肪瘤
--
三、皮脂腺囊肿
--
四、纤维瘤
--
六、黑色素瘤
--
第九节 颈部肿块
--
第十节 甲状舌管囊肿及瘘
--
第十一节 甲状腺疾病
--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外科治疗
--
二、非特异性慢性甲状腺炎
--
三、甲亢的外科治疗
--
四、甲状腺肿瘤
--
一、急性乳腺炎
--
第十二节 乳腺疾病
--
二、乳腺增生病(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
--
三、乳腺良性肿瘤
--
四、乳腺癌
--
第十三节 腹部疝
--
第十四节 急性腹膜炎
--
第十五节 腹腔脓肿
--
一、膈下脓肿
--
二、盆腔脓肿
--
三、肠间脓肿
--
第十六节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
第十七节 胃、十二脂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
第十八节 胃肿瘤
--
一、胃癌
--
二、胃恶性淋巴瘤
--
三、胃平滑肌瘤及肉瘤
--
第十九节 小肠疾病
--
一、小肠肿瘤
--
二、伪膜性肠炎
--
第二十节 肠梗阻
--
第二十一节 肠外瘘
--
第二十二节 阑尾炎
--
第二十三节 肠息肉及肠息肉病
--
一、肠息肉
--
二、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
第二十四节 大肠癌
--
第二十五节 肛管直肠疾病
--
一、肛隐窝炎
--
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
三、肛瘘
--
四、肛裂
--
五、痔
--
六、直肠脱垂
--
第二十七节 肝包虫病(肝棘球蚴病)
--
第二十六节 细菌性肝脓肿
--
第二十八节 肝癌的外科治疗
--
一、肝切除术
--
二、术中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
三、药物输注装置作肝动脉灌注术
--
附一:肝切除术
--
附二:肝动脉结扎术
--
附三:经皮肝穿刺肝癌内注射无水乙醇术
--
第二十九节 原位肝移植术
--
第三十节 门静脉高压症
--
第三十一节 胆道疾病
--
一、胆道蛔虫病
--
二、胆囊炎、胆石症
--
附:纤维胆道镜检查
--
三、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
附: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PTCD)
--
四、胆道肿瘤
--
第三十二节 胰腺疾病
--
一、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
二、慢性胰腺炎
--
三、假性胰腺囊肿
--
四、胰腺癌
--
五、胰腺内分泌肿瘤
--
第三十三节 脾功能亢进及血液病脾脏的外科治疗
--
第三十四节 血管疾病
--
一、动脉瘤
--
二、创伤性动静脉瘘
--
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附:交感神经节切除术
--
四、急性动脉栓塞
--
五、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
六、静脉血栓形成
--
七、Budd-Chiari综合征
--
第三十五节 胃肠吻合器的临床应用
--
一、概述
--
二、吻合器低位结直肠吻合术
--
三、吻合器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术
--
四、经腹食管横断吻合术
--
五、胃大部切除术
--
六、并发症的防治
--
第三十六节 腹腔镜诊疗技术常规
--
第一节 病案记录
第十四篇 矫形外科常规
--
第一章 一般常规
--
附:关节功能测量
--
一、急救和骨折固定
--
第二节 一般治疗护理常规
--
二、石膏绷带术
--
四、牵引术
--
三、小夹板固定术
--
第三节 围手术期处理
--
第二章 常见伤病诊疗常规
--
第一节 骨折
--
一、骨折治疗的基本原则
--
二、闭合性骨折的治疗
--
三、开放性骨折的治疗
--
四、病理性骨折的治疗
--
五、各部骨折治疗原则
--
六、骨折延迟愈合
--
九、儿童骨折的治疗原则
--
八、骨折畸形愈合
--
七、骨不连
--
十、骨折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原则
--
附:骨折愈合标准
--
第二节 关节伤
--
一、关节伤一般诊疗原则
--
二、肩关节脱位
--
三、肩袖损伤
--
四、肘关节脱位
--
五、桡骨小头半脱位
--
六、月骨脱位
--
七、髋关节脱位
--
十、膝十字韧带损伤
--
十一、踝关节损伤
--
九、膝半月板损伤
--
八、膝侧副韧带损伤
--
十二、足部损伤
--
第三节 脊柱脊髓伤
--
第四节 手外伤
--
第五节 周围神经损伤与神经系统疾病
--
一、周围神经损伤
--
二、大脑瘫痪
--
三、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
第六节 周围血管伤与断肢(指、趾)再植
--
一、一般诊疗原则
--
二、周围血管伤
--
三、断肢再植
--
四、断指、趾再植
--
一、颈椎病
--
第七节 脊柱疾病
--
二、急性腰扭伤
--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
--
三、慢性腰肌劳损
--
五、腰椎椎管狭窄症
--
六、腰椎椎弓峡部裂
--
七、脊柱畸形
--
第八节 骨与关节感染
--
一、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
二、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
三、创伤性骨髓炎
--
四、化脓性脊柱炎
--
五、化脓性关节炎
--
附:关节穿刺术
--
六、骨与关节结核
--
七、脊柱结核
--
一、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
第九节 骨肿瘤
--
三、转移性骨肿瘤
--
二、恶性骨肿瘤
--
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
第十节 先天性畸形
--
一、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
三、先天性或特发性脊柱侧凸
--
四、先天性肌性斜颈
--
五、先天性手部疾患
--
第十一节 足病
--
扁平足
--
第三章 主要手术技术常规
--
第一节 骨科手术的一般原则
--
一、骨科的手术技术
--
二、骨科的手术入路
--
第二节 骨固定术
--
一、内固定术
--
三、骨外固定术
--
第三节 骨移植术
--
一、一般骨移植
--
二、外固定术
--
二、吻合血管的骨移植术
--
附:骨库
--
第四节 截骨术
--
第五节 关节成形术
--
第六节 人工关节置换术
--
第七节 关节融合术
--
第八节 显微外科技术
--
第九节 肌腱缝合及移位术
--
第十节 神经吻合术与移植术
--
第十一节 截肢术
--
第十二节 骨肿瘤切除和保肢手术
--
第十三节 髓核摘除术
--
第十四节 关节镜手术
第十五篇 胸部外科常规
--
第一章 一般常规
--
第一节 病案记录及检查
--
第二节 一般护理常规
--
第三节 胸部手术前及手术后护理常规
--
第四节 心血管手术前及手术后护理常规
--
第五节 一般诊疗技术常规
--
第二章 主要伤病诊疗及手术常规
--
第一节 胸部创伤
--
三、结核性脓胸
--
一、急性脓胸
--
二、慢性脓胸
--
第二节 脓胸
--
第三节 肺脓肿的外科治疗
--
第四节 支气管扩张的外科治疗
--
第五节 肺结核的外科治疗
--
一、肺切除术
--
二、胸廓成形术
--
第六节 支气管肺癌的外科治疗
--
第七节 食管癌与贲门癌
--
第八节 贲门失驰症
--
第九节 食管平滑肌瘤
--
第十节 开胸探查术
--
第十一节 纵隔肿瘤及囊肿
--
第十二节 电视胸腔镜手术
--
第三章 心脏血管外科一般治疗常规
--
第一节 一般常规
--
第二节 心脏直视手术常规
--
第三节 体外循环转流技术常规
--
附:托马心脏停跳液配方
--
附:深低温停循环下心内手术基本方法
--
第四节 心脏直视手术心肌保护方法
--
第五节 激活血凝时间(ACT)测定法
--
第四章 先天性心脏及大血管疾病诊疗常规
--
第一节 动脉导管未闭
--
第二节 继发性心房间隔缺损
--
第三节 房室管畸形
--
第四节 室间隔缺损
--
第五节 肺动脉狭窄
--
第六节 主动脉缩窄
--
第七节 左室流出道阻塞
--
第九节 冠状动脉心腔瘘
--
第八节 主动脉窦瘤破裂
--
第十节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
第十一节 法洛四联症
--
第十二节 法洛三联症
--
第十三节 三尖瓣下移畸形(Ebstein畸形)
--
第十四节 右室双出口
--
第十五节 改良Fontan手术治疗复杂心脏畸形
--
第五章 后天性心脏血管疾病诊疗常规
--
第一节 化脓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
--
第二节 缩窄性心包炎
--
第三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
第四节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外科治疗
--
一、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术
--
一、主动脉瓣置换术
--
第五节 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病变的外科治疗
--
三、二尖瓣置换术
--
二、直视二尖瓣成形术
--
二、主动脉瓣成形术
--
第六节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膜联合病变的外科治疗
--
第七节 心脏瓣膜直视成形术
--
一、直视二尖瓣成形术
--
二、主动脉瓣成形术
--
三、三尖瓣直视成形术
--
第八节 心脏瓣膜置换术
--
一、二尖瓣置换术
--
二、主动脉瓣置换术
--
三、三尖瓣置换术
--
四、多瓣膜置换术
--
第九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外科治疗
--
一、室壁瘤
--
第十节 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外科治疗
--
二、室间隔穿孔
--
三、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
--
第十一节 胸主动脉瘤
--
第十二节 心脏肿瘤
--
第十三节 心脏移植术
--
第十四节 心律失常折外科治疗
--
一、室上性心动过速
--
二、室性心动过速
第十六篇 泌尿外科常规
--
第一章 一般工作常规
--
第一节 病案记录
--
第二节 一般诊疗技术常规
--
三、尿动力学检查
--
二、前列腺按摩术
--
四、膀胱镜检查术
--
五、前列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
--
六、肾积水穿刺引流术
--
七、耻骨上膀胱穿刺术
--
八、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
第三节 泌尿外科护理常规
--
第二章 主要伤病诊疗技术及护理常规
--
第一节 肾损伤
--
第二节 输尿管损伤
--
第三节 膀胱损伤
--
第四节 尿道损伤
--
第五节 肾结核
--
第七节 膀胱炎
--
第六节 附睾结核
--
第八节 非特异性附睾炎
--
第九节 前列腺炎
--
第十节 肾结石
--
第十一节 输尿管结石
--
第十二节 膀胱结石
--
第十三节 尿道结石
--
第十四节 肾肿瘤
--
第十五节 输尿管肿瘤
--
第十六节 膀胱肿瘤
--
第十七节 前列腺癌
--
第十八节 睾丸肿瘤
--
第十九节 阴茎癌
--
第二十一节 精索静脉曲张
--
第二十二节 包茎与包皮过长
--
第二十节 鞘膜积液
--
第二十三节 隐睾
--
第二十四节 尿道下裂
--
第二十五节 前列腺增生症
--
第二十六节 乳糜尿
--
第二十七节 肾积水
--
第二十八节 肾血管性高血压
--
第二十九节 皮质醇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
--
第三十节 原发性醛固酮症
--
第三十一节 嗜铬细胞瘤
--
第三章 泌尿外科主要手术常规
--
第一节 耻骨上膀胱切开及造口术
--
第二节 膀胱切除术
--
附:电切术
--
第三节 前列腺摘除术
--
第四节 肾及肾盂手术
--
第五节 肠袢在尿路的应用
--
第六节 肾血管性高血压外科手术
--
第七节 同种异体肾移植术
--
第八节 皮质醇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手术
--
第九节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手术
--
第十节 嗜铬细胞瘤手术
--
第十一节 阴囊手术
--
第十二节 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
--
第十三节 阴茎部分切除术及全切除术
第十七篇 神经外科常规
--
第一章 一般诊疗技术常规
--
第一节 病案记录
--
第四节 专科检查
--
第五节 神经外科监护
--
第三节 神经系统X线检查常规
--
第二节 穿刺检查常规
--
第六节 神经外科特殊技术
--
一、脑室穿刺术
--
二、脑室持续引流
--
三、显微外科技术
--
四、立体定向技术
--
五、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
--
六、后装置放射治疗术
--
七、X刀和γ刀治疗
--
第七节 手术治疗
--
一、开颅术
--
二、脊髓手术
--
第八节 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
第二章 主要疾病诊疗护理常规
--
第一节 颅脑损伤
--
一、颅脑损伤分类
--
二、闭合性颅脑损伤
--
三、开放性颅脑伤
--
四、火器性颅脑伤
--
第二节 颅内肿瘤
--
一、神经胶质细胞瘤(胶质瘤)
--
二、脑膜瘤
--
三、垂体腺瘤
--
四、颅咽管瘤
--
五、听神经瘤
--
六、三叉神经瘤
--
八、血管网状细胞瘤
--
九、脊索瘤
--
七、表皮样囊肿(胆脂瘤)
--
十、脑转移瘤
--
十一、颅底部肿瘤及侵入瘤
--
十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
十三、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
--
第三节 脑血管疾病
--
一、颅内动脉瘤
--
二、脑动静脉畸形(AVM)
--
三、硬脑膜动静脉瘘
--
四、高血压性脑出血
--
五、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
--
六、椎基动脉狭窄或闭塞
--
七、烟雾病
--
第四节 颅内感染
--
一、化脓性脑膜脑炎
--
二、脑脓肿
--
三、脑蛛网膜炎及囊肿
--
四、脑结核瘤
--
五、脑梅毒瘤(树胶肿)
--
六、艾滋病的颅内局灶性病变
--
第五节 颅骨肿瘤
--
第六节 颅内寄生虫病
--
一、脑囊尾蚴病(脑囊虫病)
--
二、脑血吸虫病
--
三、脑包虫病(棘球蚴病)
--
四、脑型肺吸虫病
--
第七节 颅骨、脑和脊柱、脊髓先天性疾病
--
一、先天性脑积水
--
二、颅裂脑膜脑膨出
--
三、狭颅症
--
四、颅底陷入
--
六、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
--
五、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
--
第八节 疼痛和面肌抽搐的外科治疗
--
一、三叉神经痛
--
二、舌咽神经痛
--
三、恶性肿瘤引起的顽固性疼痛
--
四、面肌抽搐
--
第九节 癫癎的外科治疗
--
一、外伤性癫癎
--
二、颞叶癫癎及其他难治性癫癎
--
第十节 脊髓损伤和疾病
--
一、闭合性脊髓损伤
--
二、开放性脊髓损伤
--
三、椎管内肿瘤
--
四、硬脊膜外脓肿
--
六、脊髓动静脉畸形
--
五、脊髓蛛网膜炎
--
第十一节 周围神经疾病
--
一、周围神经损伤
--
二、周围神经肿瘤
第十八篇 烧伤及冻伤常规
--
第一章 现场急救、入院与抗休克
--
第一节 现场急救与后送
--
第二节 伤情判断与入院处理
--
第三节 烧伤休克治疗
--
第二章 烧伤病区的设置及管理制度
--
第一节 烧伤病区的设置
--
第二节 消毒隔离制度
--
第三节 水疗室设置及管理
--
第三章 烧伤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处理
--
第一节 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
第二节 酸碱平衡失调
--
第一节 严重烧伤后免疫紊乱
--
第四章 烧伤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
第二节 烧伤全身性感染的诊断
--
第三节 烧伤全身性感染的防治
--
第五章 烧伤创面处理与植皮
--
第一节 包扎疗法与暴露疗法
--
第二节 半暴露疗法、湿敷、浸浴和浸泡
--
第三节 深度烧伤的焦痂处理
--
第四节 烧伤植皮
--
第五节 烧伤瘢痕及挛缩的防治
--
第六节 皮肤的储存
--
二、能量代谢监测
--
一、烧伤病人的营养需要量
--
第二节 烧伤病人的营养支持
--
一、营养监测
--
第一节 烧伤病人的营养代谢监测
--
第六章 烧伤代谢与营养
--
二、烧伤病人营养支持的途径
--
第七章 特殊部位与特殊原因烧伤
--
第一节 特殊部位烧伤
--
第二节 特殊原因烧伤
--
一、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
第八章 烧伤常见内脏并发症的防治
--
二、肺部感染
--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
--
四、心功能不全
--
五、应激性溃疡
--
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
七、脑水肿
--
八、多器官功能衰竭
--
十、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
--
九、应激性糖尿病
--
第一节 入院急诊护理
--
第二节 休克期护理
--
第三节 创面护理
--
第九章 烧伤特殊护理
--
第四节 植皮手术前后的护理
--
第五节 特殊部位烧伤护理
--
第六节 吸入性损伤的护理
--
第七节 翻身护理
--
第八节 康复期护理
--
第九节 消毒隔离制度
--
第十章 冻伤
第十九篇 整形外科常规
--
第一章 一般常规
--
第一节 病案记录
--
二、整形外科治疗计划
--
第二节 一般诊疗护理常规
--
一、一般护理要求
--
三、手术前一般准备
--
四、手术操作一般要求
--
五、手术后处理
--
六、后期处理
--
第二章 自体组织移植
--
第一节 皮片切取术
--
第二节 皮片移植术
--
一、中厚皮片移植术
--
二、刃厚皮片移植术
--
三、全厚皮片移植术(含真皮下血管网皮片)
--
第三节 皮瓣及皮管移植术
--
一、皮瓣转移术
--
四、皮瓣延迟术
--
二、皮管成形术
--
三、皮管转移术
--
五、轴型皮瓣(含岛状皮瓣)带蒂移植术
--
六、游离皮瓣移植术(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术)
--
第四节 软骨移植术
--
第五节 筋膜移植术
--
一、阔筋膜游离移植术
--
二、筋膜瓣带蒂或吻合血管移植术
--
第六节 粘膜、真皮、真皮脂肪及大网膜移植术
--
一、粘膜移植术
--
二、真皮或真皮脂肪移植术
--
第七节 肌肉移植术
--
一、游离骨骼肌移植术
--
二、吻合血管神经的游离骨骼肌移植术
--
第八节 大网膜移植术
--
一、口、唇及面颊部整形术
--
二、唇裂二期畸形整复术
--
第三章 常见体表器官畸形的整复
--
第一节 颜面部整形术
--
三、鼻部整形术
--
第二节 耳郭缺损的修复与再造术
--
第三节 眼部整复术
--
一、瘢痕性睑外翻矫正及皮片移植术
--
二、眼窝再造术
--
三、眉毛再造术
--
第四节 颈部及下颌整形术
--
第五节 手部畸形与缺损的整复术
--
一、先天性并指分指术
--
二、手部挛缩与畸形的修复术
--
二、乳房再造术
--
一、巨乳症乳房缩小成形术
--
第六节 乳房的整形与再造
--
第七节 阴茎、阴道再造术
--
一、阴茎再造术
--
二、阴道成形术
--
第八节 腹壁整形术
--
一、腹壁瘢痕切除术
--
二、腹壁美容整形术
--
第四章 体表肿瘤
--
第一节 色素痣
--
第二节 血管瘤
--
第三节 基底细胞癌
--
第一节 重睑成形术(又称双眼皮成形术)
--
一、上睑皮肤切开缝合法
--
第五章 整容手术
--
第四节 鳞状细胞癌
--
二、三针缝扎法(俗称压条法)
--
三、埋线法
--
第二节 眼袋整复术
--
一、经皮切开缝合法
--
二、结膜内入路法
--
第三节 擦皮整容术
--
第四节 颜面部皮肤提紧术(或称皱纹舒平术)
--
一、皮肤切除缝合法
--
二、内窥镜除皱术
--
三、小切口除皱术
--
第五节 脂肪抽吸术
--
第六节 化学剥脱术
--
第六章 组织扩张术
--
第一节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
第二节 皮肤外扩张术
--
第七章 颅面外科
--
第一节 狭颅症颅缝过早闭合整复术
--
第二节 颅面骨发育不全整复术
--
第三节 眶距增宽症
第二十篇 眼科常规
--
第一章 一般常规
--
第一节 入院一般工作常规
--
第二节 病案记录
--
一、一般注意点
--
二、眼科情况
--
附:眼科常用缩写词或符号
--
第三节 一般诊疗技术常规
--
一、视力检查
--
二、视野检查
--
三、色觉检查
--
四、暗适应检查
--
五、眼球突度测量法
--
六、角膜染色法
--
七、巩膜透照法
--
八、角膜地形图检查
--
九、眼底检查
--
十、裂隙灯检查
--
十一、前置镜、前房角镜及三面镜检查
--
附:前房角宽度分级
--
十二、前房深度检查法
--
十三、眼压检查
--
十四、房水流畅检查
--
十五、青光眼激发试验
--
十六、屈光检查
--
十八、斜视检查
--
附:角膜曲率计(Ja ral-Schiotz型)检查法
--
十七、深度觉检查(Dolman法)
--
十九、隐斜计检查
--
二十、复视检查
--
二十一、同视机检查
--
二十二、眼动脉压测量法
--
二十三、眼电生理检查
--
二十四、眼部超声检查
--
二十五、眼部X线及CT检查
--
二十六、眼部照相
--
二十七、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法
--
附:照相机保养要求
--
二十八、结核菌素试验
--
二十九、组织胺脱敏疗法
--
三十、高渗溶液静脉注射或滴注疗法
--
三十四、激光疗法
--
三十五、常用免疫疗法
--
三十一、封闭疗法
--
三十三、低温疗法
--
三十二、烧灼疗法
--
三十六、免疫抑制疗法
--
三十七、自血疗法
--
三十八、结膜下注射法
--
三十九、球后注射法
--
四十、球旁注射法
--
四十一、玻璃体腔内注射法
--
第四节 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
一、局部用药常规
--
二、滴眼药法及涂眼膏法
--
七、电解倒睫法
--
六、剪睫毛法
--
四、泪道冲洗及探通法
--
三、结膜囊冲洗法
--
五、湿热敷法
--
八、眼部检验标本采取法
--
第五节 病室一般护理常规
--
第六节 病区卫生及隔离消毒常规
--
第二章 眼伤病的诊疗和护理常规
--
第一节 眼睑疾病
--
一、麦粒肿
--
二、霰粒肿
--
三、睑缘炎
--
四、睑内翻及倒睫
--
五、睑外翻
--
六、上睑下垂
--
七、眼睑闭合不全
--
第三节 结膜疾病
--
三、泪小管及鼻泪管阻塞
--
一、结膜炎
--
第二节 泪道疾病
--
二、慢性泪囊炎
--
一、急性泪囊炎
--
二、沙眼
--
三、翼状胬肉
--
第四节 角膜疾病
--
一、角膜炎
--
二、角膜瘢痕性混浊
--
第五节 维生素A缺乏性眼病
--
第六节 巩膜疾病
--
第七节 葡萄膜疾病
--
二、继发性青光眼
--
一、原发性青光眼
--
第八节 青光眼
--
三、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
--
第九节 白内障
--
第十节 玻璃体疾病
--
第十一节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
第十二节 视网膜血管炎
--
第十三节 视网膜血管阻塞
--
第十四节 视网膜脱离
--
第十五节 脉络膜病变
--
第十六节 黄斑部病变
--
第十七节 视网膜变性病变
--
第十八节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第十九节 视神经病变
--
二、各类眼外伤处理
--
一、诊断及处理原则
--
第二十节 眼外伤
--
第二十一节 斜视与弱视
--
第二十二节 屈光不正
--
第二十三节 眼部肿瘤
--
第二十四节 眼眶疾病
--
第三章 手术常规
--
第一节 手术准备及手术前后护理常规
--
一、内眼手术常规
--
二、外眼手术常规
--
三、显微手术常规
--
第二节 主要手术技术操作常规
--
一、麦粒肿及霰粒肿切开术
--
二、睑内翻或外翻矫正术
--
六、角膜移植术
--
五、翼状胬肉手术
--
四、泪道手术(泪囊鼻腔吻合术、泪囊摘除术及泪小管修补术)
--
三、上睑下垂矫正术
--
七、青光眼手术
--
八、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
九、视网膜脱离复位术
--
十、玻璃体切割术
--
十一、斜视矫正术
--
十二、眼球穿通伤缝合术
--
十三、眼球内异物取出术
--
十四、屈光手术
--
十五、眼球手术(眼球摘除术、眼内容剜出术)
--
十六、眶内容剜出术
--
十七、眶内肿瘤摘除术
--
十八、眼部成形术
--
第一节 病案记录
--
第一章 一般诊疗常规
第二十一篇 耳鼻咽喉科常规
--
第二节 诊疗技术常规
--
一、前鼻镜检查法
--
二、间接鼻咽镜检查法
--
三、鼻窦透照法
--
四、鼻腔-鼻窦内镜检查法
--
五、上颌窦穿刺检查法
--
六、口咽部检查法
--
七、纤维鼻咽镜检查法
--
八、间接喉镜检查法
--
九、直接喉镜松果法
--
十、电子喉动态镜检查法(又称频闪喉镜检查法)
--
十一、纤维喉镜检查
--
十三、食管镜检查术
--
十二、支气管镜检查术
--
十五、鼓气耳镜(Siegle耳镜)使用法
--
十六、鼓膜穿刺法
--
十七、咽鼓管功能检查法
--
十四、耳镜检查法
--
十八、听力检查法
--
十九、前庭功能检查法
--
第三节 一般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
一、鼻腔冲洗法
--
二、下鼻甲注射法
--
三、鼻窦变压置换疗法
--
六、咽部涂药法
--
七、咽喉部喷雾法
--
附:耳鼻咽喉科常用药
--
四、剪鼻毛法
--
五、外耳道冲洗法
--
附:可卡因与丁卡因中毒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
第二章 急症诊疗常规
--
第一节 鼻出血
--
第二节 鼻外伤
--
第三节 喉阻塞
--
第四节 喉、气管外伤
--
第三章 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
第五节 气管及食管异物
--
一、呼吸道烧伤
--
二、食管烧伤
--
第六节 呼吸道及食管烧伤
--
第七节 耳廓外伤
--
第八节 鼓膜外伤
--
第九节 耳源性颅内并发症
--
二、急性鼻炎
--
第一节 鼻部常见疾病
--
一、鼻疖肿
--
三、慢性鼻炎
--
四、萎缩性鼻炎
--
五、变态反应性鼻炎
--
六、鼻息肉
--
七、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
八、慢性鼻窦炎
--
九、鼻中隔偏曲
--
十、鼻窦恶性肿瘤
--
二、慢性咽炎
--
三、咽异感症
--
四、溃疡膜性咽峡炎
--
一、急性咽炎
--
第二节 咽喉部常见疾病
--
五、增殖体肥大
--
六、急性扁桃体炎
--
七、慢性扁桃体炎
--
八、扁桃体周围脓肿
--
九、咽旁脓肿
--
十、咽后脓肿
--
十一、鼾症
--
十二、急性喉炎
--
十三、慢性喉炎
--
十四、癔症性失音
--
十五、喉返神经瘫痪(声带麻痹)
--
十六、鼻咽部肿瘤
--
附:鼻咽癌临床分类法
--
附:喉癌临床分类法
--
十八、喉癌
--
十七、扁桃体恶性肿瘤(肉瘤和癌)
--
第三节 耳部常见病
--
一、耳郭假囊肿
--
二、外耳道疖肿
--
三、外耳道真菌病
--
四、分泌性中耳炎
--
五、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
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
七、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
八、耳硬化症
--
九、梅尼埃病
--
十、感音神经性耳聋
--
十二、听神经瘤
--
十一、贝尔(Bell)面瘫
--
十三、中耳癌
--
第四章 常用手术前后治疗护理常规
--
第一节 鼻部手术医疗护理常规
--
一、一般鼻内手术
--
二、上颌窦根治术
--
三、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
--
四、鼻侧切开术
--
第二节 咽部手术医护常规
--
一、扁桃体手术
--
二、咽部脓肿切开术
--
三、腭咽成形术
--
第三节 喉部手术医护常规
--
一、气管切开术
--
二、喉切除术
--
一、乳突手术
--
第四节 耳部手术医护常规
--
二、中耳传音机构重建
--
三、镫骨手术及内耳开窗术
--
四、颞骨切除术
--
五、迷路后或乙状窦后进路术(桥小脑角手术)
第二十二篇 口腔科常规
--
第一章 一般常规
--
第一节 病案记录
--
第二节 口腔及颌面部检查
--
第二节 检验及辅助检查
--
第四节 口腔X线检查
--
二、釉质发育不全
--
五、畸形中央尖
--
四、氟牙症
--
三、四环素牙
--
一、牙齿感觉过敏
--
第一节 牙体硬组织病
--
第二章 口腔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
六、楔形缺损
--
七、隐裂
--
八、龋病
--
第二节 牙髓病及尖周病
--
一、牙髓病
--
二、尖周病
--
三、牙髓治疗
--
第三节 牙周病
--
一、边缘性龈炎
--
二、肥大性龈炎、牙龈增生
--
三、成人牙周炎(单纯性牙周炎,复合性牙周炎)
--
四、青少年牙周炎
--
一、口疮(阿弗它)
--
第六节 口腔粘膜病
--
第四节 牙髓牙周综合征
--
第五节 牙病预防
--
二、创伤性口炎
--
三、口腔单纯性疱疹
--
四、坏死性龈口炎
--
五、念珠菌性口炎(雪口)
--
六、维生素B2缺乏症
--
七、扁平苔藓
--
八、白斑
--
九、慢性唇炎
--
十、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
--
十一、多形渗出性红斑
--
十二、地图舌、沟纹舌
--
第一节 口腔颌面局部麻醉要点
--
第三章 口腔颌面外科常见伤病诊疗常规
--
十四、药物过敏性口炎
--
十三、盘状红斑狼疮
--
第二节 拔牙
--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炎症
--
一、面部疖、痈
--
二、颌面部蜂窝织炎
--
三、颌骨骨髓炎
--
第四节 颞下颌关节疾病
--
一、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
二、颞下颌关节前脱位
--
三、真性颞下颌关节强硬
--
四、假性颞下颌关节强硬
--
一、粘液腺囊肿
--
第六节 口腔颌面部囊肿
--
三、慢性颌下腺炎
--
二、慢性腮腺炎
--
第五节 涎腺疾病
--
一、涎腺结石
--
二、舌下囊肿
--
三、颌下区囊肿
--
四、颌骨囊肿
--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肿瘤
--
一、血管瘤
--
二、上颌骨肿瘤
--
三、下颌骨肿瘤
--
四、腮腺肿瘤
--
五、咽旁颞下区肿瘤
--
第八节 口腔颌面部创伤
--
一、急救
--
六、颈淋巴结清除术
--
二、软组织伤
--
三、牙及牙槽突损伤
--
四、颌骨骨折
--
第九节 口腔颌面部整形
--
一、唇裂修复
--
二、腭裂修复
--
三、口腔前庭沟加深术
--
四、带蒂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
--
五、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及游离肌骨瓣修复颌面部缺损
--
六、下颌骨植骨术
--
七、颌骨截骨矫治术
--
第十节 人工牙根种植术
--
第十一节 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患者护理常规
--
第一节 修复前检查及设计
--
第二节 口腔准备
--
第四章 口腔修复科治疗常规
--
第三节 可摘部分义齿
--
第四节 全口义齿
--
第五节 固定义齿
--
一、基牙预备
--
二、试?
--
三、粘固
--
第六节 种植义齿
--
第七节 自凝塑胶的使用
--
一、制作暂时性义齿
--
二、义齿修理
--
第五章 口腔正畸科治疗常规
--
第一节 牙颌畸形的病历记录
--
第八节 酸蚀-树脂粘结技术
--
三、注意事项
--
第二节 牙颌畸形的检查和诊断
--
第三节 牙颌畸形的治疗计划
--
第四节 方丝弓矫治器
--
第五节 活动矫治器
--
第六章 口腔科设备、机器使用、保养及维修
--
一、治疗椅(CS-36型电动治疗椅)
--
二、综合治疗台
--
三、牙钻机
--
四、气涡轮机
--
二、阴道隔膜(子宫帽)
--
一、避孕套(阴茎套)
--
三、宫内节育器(宫腔内避孕器)
--
第一节 器具避孕法
--
第一章 避孕法
第二十三篇 计划生育常规
--
第二节 药物避孕法
--
一、外用避孕药
--
二、短效口服避孕药
--
三、“探亲”口服避孕药
--
四、长效口服避孕药
--
五、长效避孕针1号
--
六、皮下埋植避孕药
--
第三章 妊娠终止术
--
第一节 人工流产术
--
一、药物流产术(米非司酮流产术)
--
二、负压吸引刮宫术
--
三、早孕定位吸胚术
--
四、钳刮宫术
--
附:人工流产吸引器的种类和装置
--
第二节 人工流产并发症及其防治
--
一、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
二、迷走神经兴奋综合征
--
三、损伤
--
四、流产后感染
--
一、利凡诺引产术
--
第三节 中期妊娠引产术
--
七、子宫颈管及宫腔粘连
--
六、漏吸
--
五、流产不全
--
二、水囊引产术
--
三、中期妊娠米非司酮引产术
--
四、剖宫取胎术
--
第三章 绝育术
--
第一节 输卵管结扎术
--
一、经腹输卵管结扎术
--
二、经阴道输卵管结扎术
--
三、经腹腔镜输卵管绝育术
--
四、经宫腔堵塞输卵管绝育术
--
第二节 输卵管绝育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
附:各种节育手术假期的建议
--
第三节 输精管结扎术
--
第四章 优生
--
第一节 婚前咨询
--
一、详询病史
--
二、体检与检验
--
三、疾病种类
--
四、遗传咨询的程序
--
第二节 产前诊断
--
第五章 不孕、不育症
--
第一节 女性不孕症
--
第二节 男性不育症
第二十四篇 产科常规
--
第一章 一般常规
--
第一节 病案记录
--
一、入院记录
--
二、待产记录
--
三、临产记录
--
四、分娩记录
--
五、产后病程记录
--
第二节 一般护理常规
--
一、产科入院护理
--
二、产前护理
--
三、产后护理
--
四、产房工作要求
--
附:正常产包
--
二、第二产程
--
一、第一产程
--
第二章 正常分娩及产褥期处理
--
第一节 产程中处理
--
三、第三产程
--
四、新生儿处理
--
第二节 产褥期处理
--
第三章 高危妊娠的诊疗常规
--
第一节 妊娠病理
--
一、妊娠高血症综合征(妊高征)
--
附一:扩容疗法
--
附二:硫酸镁注射注意事项
--
二、早产
--
三、过期妊娠
--
四、羊水过多
--
六、前置胎盘
--
五、羊水过少
--
七、胎盘早期剥离
--
八、胎膜早破
--
九、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
--
十、妊娠胆汁淤积症
--
十一、多胎妊娠
--
第二节 妊娠合并症
--
一、妊娠合并心脏病
--
二、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
三、妊娠合并糖尿病
--
四、妊娠合并肺结核
--
五、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
--
六、妊娠合并性病
--
第四章 围产期监护
--
一、尿E3及E/C测定
--
第一节 胎儿电子监护
--
第二节 胎盘功能检查
--
二、胎盘泌乳素(hPL)测定
--
三、妊娠特异性β-糖蛋白(SP1)测定
--
四、羊膜镜检查
--
第三节 胎儿成熟度检查
--
一、胎龄及胎儿体重
--
二、胎盘成熟度的分级
--
三、羊水分析胎儿成熟度
--
四、脐动脉血流监测
--
五、胎儿头皮周围血气分析
--
第五章 分娩期及产褥期异常
--
第一节 产道异常
--
一、骨盆狭小
--
二、软产道异常
--
第二节 胎位及胎儿异常
--
一、持续性枕后位
--
二、持续性枕横位
--
三、胎头高直位
--
四、前不均倾位
--
五、颜面先露
--
六、臀位
--
七、横位
--
第三节 产力异常
--
一、子宫收缩乏力
--
二、子宫不协调收缩
--
第四节 分娩并发症
--
一、产后出血
--
三、羊水栓塞
--
二、脐带脱垂
--
四、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五、胎儿窘迫
--
六、新生儿窒息
--
七、子宫破裂
--
八、其他分娩创伤
--
第五节 产褥期并发症
--
一、产褥期感染
--
二、产褥期出血
--
第六章 产科主要手术常规
--
一、引产术
--
二、会阴切开缝合术
--
四、产钳术
--
五、臀位助产及牵引术
--
三、胎头吸引术
--
六、剖宫产术
--
七、毁胎术
--
八、外倒转术
--
九、人工剥离胎盘术
--
十、妊娠期子宫内口缝合术
--
第七章 新生儿室工作常规
--
第一节 一般常规
--
一、母婴同室常规
--
二、高危新生儿室隔离消毒常规
--
三、新生儿记录
--
第二节 新生儿护理常规
--
一、正常新生儿护理常规
--
二、高危新生儿护理常规
--
五、骨折
--
第四节 新生儿常见症状处理
--
四、臂丛神经损伤
--
二、呕吐
--
一、发热
--
三、面神经损伤
--
二、头颅血肿
--
一、新生儿颅内出血(见儿科常规)
--
第三节 新生儿产伤的诊断及处理
--
三、未成熟儿护理常规
--
三、尿布疹
--
四、皮肤感染(脓疱疮及皮下坏疽)
--
五、发绀
--
六、黄疸
--
七、惊厥
第二十五篇 妇科常规
--
第一章 一般常规
--
第一节 病案记录
--
一、妇科检查注意事项
--
第三节 一般诊疗护理技术
--
第二节 一般护理常规
--
二、常规妇科检查
--
三、外阴阴道擦洗消毒法
--
四、阴道灌洗术
--
五、阴道分泌物检查
--
第四节 妇科特殊检查
--
一、子宫探针检查
--
二、阴道后穹窿穿刺术
--
三、宫颈粘液结晶检查
--
四、阴道细胞学检查
--
五、基础体温测定
--
六、宫颈活组织检查
--
七、外阴及阴道活体组织检查
--
八、子宫内膜活体组织检查
--
九、输卵管通畅试验
--
十、阴道镜检查
--
十一、子宫内腔镜检查
--
十二、腹腔镜技术在妇科的应用
--
第五节 手术前后处理及护理
--
一、妇科手术一般要求
--
二、妇科一般腹部手术
--
三、广泛性子宫全切除术
--
四、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
五、一般外阴及阴道手术
--
六、刮宫术
--
七、尿瘘修补术
--
八、粪瘘修补术
--
九、广泛性外阴切除术
--
十二、动脉插管化疗术
--
十三、腹腔化疗术
--
十、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
十一、腹腔镜手术
--
第二章 主要疾病医疗护理常规
--
第一节 早期妊娠疾病
--
一、妊娠剧吐
--
二、先兆流产
--
三、难免流产
--
四、不全流产
--
七、宫外孕(异位妊娠)
--
五、过期流产
--
六、习惯性流产
--
第二节 滋养细胞疾病
--
一、水泡状胎块(葡萄胎)
--
二、恶性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
--
第三节 女性生殖器炎症
--
一、急性外阴炎及外阴溃疡
--
四、真菌性阴道炎
--
二、前庭大腺炎和囊肿
--
三、滴虫性阴道炎
--
五、老年性阴道炎
--
六、幼女性阴道炎
--
七、非特异性阴道炎
--
八、慢性宫颈炎
--
九、急性盆腔炎
--
十、慢性盆腔炎
--
十一、生殖器结核
--
第四节 女性性病
--
一、淋病
--
二、梅毒
--
三、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
--
第五节 妇科内分泌疾病
--
一、闭经
--
五、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
四、软下疳
--
二、多囊性卵巢综合征(PCO)
--
三、闭经-泌乳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
--
四、痛经
--
五、经前期紧张症
--
六、功能性子宫出血
--
七、更年期综合征
--
第六节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
一、外阴及阴道良性肿瘤
--
二、外阴癌
--
三、宫颈癌
--
四、子宫肌瘤
--
五、子宫内膜腺癌
--
七、卵巢良性肿瘤
--
六、输卵管癌
--
八、卵巢上皮癌
--
第七节 其他妇科病
--
一、外阴瘙痒及外阴白色病变
--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
--
三、子宫脱垂
--
四、盆腔淤血症
第二十六篇 麻醉常规
--
第一章 一般常规
--
第一节 麻醉前准备工作
--
第二节 术前访视和术前讨论
--
一、术前访视
--
二、术前讨论
--
第六节 麻醉器材的管理、消毒和保养
--
第五节 术后随访
--
第四节 麻醉记录
--
第三节 麻醉期间的观察和处理
--
第二章 麻醉前用药和麻醉方法的选择
--
第一节 麻醉前用药
--
第二节 麻醉选择
--
第三章 麻醉方法及注意事项
--
第一节 基础麻醉
--
第二节 局部浸润和常用神经阻滞
--
第三节 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
--
第四节 硬膜外阻滞
--
附:硬膜外止痛
--
第五节 吸入麻醉
--
第六节 静脉麻醉
--
一、硫喷妥钠
--
二、羟丁酸钠
--
七、普鲁卡因
--
六、咪唑安定
--
八、芬太尼
--
三、氯胺酮
--
五、依托咪酯
--
四、异丙酚(得普利麻)
--
九、神经安定镇痛麻醉
--
十、拮抗药
--
第七节 气管内和支气管内插管术
--
第八节 肌肉松驰药的应用
--
第九节 机械通气在麻醉中的应用
--
第十节 控制性降压术
--
第十一节 控制性降温术
--
第十二节 体外循环下心血管手术的麻醉
--
第十三节 专科手术麻醉
--
一、五官科手术麻醉
--
三、颈部手术麻醉
--
二、颅脑手术麻醉
--
四、胸部手术麻醉
--
五、腹部手术麻醉
--
六、妇产科手术麻醉
--
七、血管手术麻醉
--
第十四节 器官移植麻醉
--
一、肾移植麻醉
--
二、肝移植麻醉
--
第十五节 小儿麻醉
--
第十六节 老年人麻醉
--
第十七节 特殊病例麻醉
--
一、休克患者的麻醉
--
二、高血压患者的麻醉
--
六、内分泌疾病患者的麻醉
--
五、肝、肾疾病患者的麻醉
--
三、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
--
四、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麻醉
--
七、创伤患者的麻醉
--
八、肥胖患者的麻醉
--
九、放疗与化疗患者的麻醉
--
第四章 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防治
--
第一节 呼吸系统意外及并发症
--
第二节 循环系统意外及并发症
--
第三节 体温过高或过低
--
第五章 麻醉苏醒室工作常规
--
第一节 麻醉苏醒室的任务与建制
--
第二节 麻醉苏醒室的设备
--
第三节 麻醉苏醒室工作常规
--
第一节 手术室合理布局
--
第二节 手术室内部要求
--
第一章 一般工作常规
第二十七篇 手术室常规
--
第三节 手术室一般规则
--
第四节 接送患者规则
--
第五节 手术人员职责和分工
--
第六节 防止医疗事故差错注意事项
--
第七节 参观手术规则
--
第八节 手术室清洁制度
--
第二章 消毒与灭菌常规
--
第一节 手术间空气消毒法
--
第二节 无菌物品的保存和周期灭菌
--
第三节 特殊感染手术要求及术后处理
--
第四节 癌症及化脓性感染等手术后处理
--
第五节 乙肝、丙肝、庚肝病毒携带者手术后处理
--
第六节 手术室物品监测标准及采样规范
--
第一节 洗手法
--
第三章 手术室无菌技术常规
--
第二节 戴手套穿手术衣法
--
第三节 无菌持物钳使用规则
--
第四节 手术区准备及无菌巾铺置
--
第五节 手术中无菌操作注意事项
--
第四章 层流手术室常规
--
第一节 层流手术室的合理布局
--
第二节 层流手术室使用管理规则
--
第五章 常用手术的体位
--
第一节 手术体位安置原则
--
第二节 仰卧位
--
第三节 侧卧位
--
第四节 俯卧位
--
第五节 会阴部手术体位(膀胱截石术位)
--
第六章 手术室器械物品的使用和保养
--
第一节 管理规定
--
第六节 小儿手术体位
--
第七节 坐位
--
第二节 器械保养
--
第三节 特殊器械的使用和保养
--
一、膀胱镜
--
二、胸腔镜及腹腔镜
--
三、金属直接喉镜、支气管镜及食管镜
--
四、乙状结肠镜
--
五、高频电刀
--
六、切皮机
--
七、电锯、电钻、风动骨锯
--
八、激光手术器
--
九、手术显微镜
--
第四节 手术室专用布类、被服规格
--
第五节 敷料规格
--
第七章 各科手术器械准备数量
--
第一节 普通外科手术器械
--
第二节 胸部外科手术器械
--
第三节 妇产科手术器械
--
第四节 泌尿外科手术器械
--
第五节 矫形外科手术器械
--
第六节 整形外科及烧伤科手术器械
--
第七节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
--
第八节 眼科手术器械
--
第九节 耳鼻咽喉科手术器械
--
第十节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器械
--
一、监护室
--
第二章 ICU各室的设备
--
三、护理设备和用品
--
二、特殊仪器设备
--
一、基本设备和器械
--
第一章 ICU的设备
第二十八篇 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规
--
二、检验室
--
三、营养室
--
四、仪器室
--
第三章 ICU的管理
--
第一节 人员配备及工作常规
--
一、人员配备
--
二、工作常规
--
第二节 消毒隔离制度
--
第三节 患者家属探视制度
--
第四章 ICU收治范围与转出指征
--
一、心搏骤停
--
七、高血压危象
--
六、严重心律失常
--
八、急性肾功能不全
--
三、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
五、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
四、急性心功能不全
--
二、休克
--
九、大出血
--
十、危重创伤、多发伤
--
十一、重大、高危手术
--
十二、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
十三、急性中毒
--
十四、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
十五、其他
--
第五章 ICU诊疗护理常规
--
第一节 护理常规
--
一、一般护理常规
--
三、分级监测护理
--
二、系统监护内容
--
第二节 一般监测常规
--
第三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
--
一、适应证
--
二、用品及方法
--
三、主要监测指标
--
四、临床应用
--
第四节 氧代谢动力学监测
--
一、适应证
--
二、监测方法
--
三、监测指标
--
四、临床意义
--
第五节 呼吸功能监测
--
一、换气功能监测
--
二、通气功能监测
--
一、适应证
--
第六节 机械通气
--
三、通气贮量监测
--
四、呼吸力学监测
--
二、设备、用品及要求
--
三、操作程序
--
四、通气过程中的监测
--
五、通气治疗中的特殊问题
--
六、通气机的撤离
--
七、机械通气并发症及其防治
--
第七节 纤维支气管镜在ICU中的应用
--
一、适应证
--
二、操作前准备
--
三、操作要点
--
第八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
四、注意点
--
二、实验室检查与监测
--
三、治疗
第二十九篇 消毒、灭菌与消毒供应室常规
--
第一章 消毒与灭菌常规
--
第一节 物理消毒与灭菌方法
--
一、压力蒸汽灭菌法
--
二十三、PFD试验(胰外分泌功能)
--
二、干热灭菌法
--
三、微波灭菌法
--
四、煮沸消毒法
--
附:流通蒸汽消毒法
--
五、超声波消毒法
--
六、紫外线消毒法
--
七、过滤除菌法
--
一、环氧乙烷(氧化乙烯)
--
第二节 化学消毒与灭菌方法
--
三、含氯消毒剂
--
二、过氧乙酸(过醋酸)
--
四、甲醛溶液(福马林)
--
五、碘酊与碘伏
--
附:碘酊的配制
--
六、乙醇(酒精)
--
附:乙醇溶液配制
--
七、戊二醛
--
八、氯己定(洗必泰)
--
九、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度米芬)
--
第二章 消毒供应室常规
--
第一节 一般常规
--
一、位置与布局
--
二、工作常规
--
一、金属类
--
三、供应范围
--
第二节 物品的清洗、包装及质量标准
--
四、供应办法
--
二、搪瓷类
--
三、玻璃类
--
四、橡胶类
--
第三节 敷料制备常规
--
一、敷料种类
--
二、敷料制备
--
三、污敷料的处理
--
第四节 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及管理
--
一、一次性物品的种类
--
二、一次性物品的使用
--
一、操作程序与要求
--
第五节 各种诊疗包
--
三、一次性物品的监测
--
四、一次性物品的回收处理
--
二、各种诊疗包
第三十篇 检验科常规
--
第一章 一般工作常规
--
一、临床各科送检标本常规
--
二、标本收检常规
--
三、检验操作常规
--
四、填写报告单及登记常规
--
五、检验完毕的标本处理常规
--
六、试验及仪器使用常规
--
一、血液常规内容
--
二、毛细血管采血法
--
第二章 血液及骨髓检查
--
七、检验科的安全管理
--
第一节 一般血液检验
--
三、静脉采血法
--
四、红细胞(RBC)计数
--
五、血红蛋白(Hb)测定
--
六、白细胞(WBC)计数
--
七、白细胞分类计数
--
十、红细胞比容(Hct)测定-温曲勃(Wintrobe)法
--
九、嗜酸粒细胞计数(试管法)
--
八、粒细胞中毒性变化的检验
--
十一、几种血液指数计算
--
十二、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
--
十三、网织红细胞计数
--
十四、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多参数测定
--
四、血小板(Pt)计数
--
二、凝血时间(CT)测定
--
二、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耐量试验
--
一、出血时间(BT)测定
--
第二节 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
六、血小板粘附功能检测
--
五、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比浊法)
--
七、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
--
八、血块凝缩时间(CRT)测定
--
九、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
十、凝血酶原消耗试验
--
十一、凝血酶原消耗纠正试验
--
十二、凝血酶时间(TT)测定
--
十三、血浆游离肝素时间测定
--
十四、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
--
二、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
--
三、D-二聚体测定
--
一、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
第三节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确证检验
--
第四节 溶血性疾病检验
--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
四、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测定
--
二、红细胞温育后脆性试验
--
三、血清结合珠蛋白(HP)测定--欧文(Owen)法
--
四、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
五、海恩茨(Heinz)小体检查法
--
六、自体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
--
七、热溶血试验
--
八、冷溶血试验
--
九、蔗糖溶血试验(糖水试验)
--
十、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测定
--
十一、血红蛋白电泳
--
十三、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
--
十二、一分钟抗碱血红蛋白测定
--
十四、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
十五、异丙醇试验(不稳定血红蛋白的过筛试验)
--
十六、热变性试验(不稳定血红蛋白定量测定)
--
第五节 其他血液检验
--
一、疟原虫及回归热螺旋体检查
--
二、黑热病利杜体及弓形虫检查
--
三、血液微丝蚴检查
--
四、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
五、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定性试验
--
六、溶菌酶测定(平板法)
--
第六节 骨髓象检验
--
第三章 尿液检查
--
一、收集尿液的规定
--
二、尿的一般性检查
--
三、蛋白质定性试验
--
四、尿糖定性试验(班氏法)
--
五、显微镜检查
--
六、磺胺结晶检查
--
七、三杯试验
--
八、蛋白质定量试验(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液比浊法)
--
九、本-周蛋白试验
--
十、尿糖定量
--
十一、酮体试验
--
十二、胆红素检查
--
十三、尿胆原试验[改良欧利克(Ehrlich)]法
--
十四、尿胆素试验[施勒津格(Schlesinger)法]
--
十五、尿卟胆原(porphobilinogen)定性试验
--
二十一、乳糜试验
--
二十、黑色素原试验
--
十九、含铁血黄素试验
--
十七、尿肌红蛋白(Mb)定性试验
--
十六、尿中粪卟啉(coproporphyrin)定性试验
--
十八、隐血试验
--
二十二、酚磺酞(酚红,PSP)排泄试验
--
二十四、苯丙酮酸试验
--
二十五、妊娠乳胶凝集抑制试验
--
二十六、lh尿液沉渣计数
--
二十七、尿液自动分析仪和尿液多联试条试验
--
第四章 粪便检查
--
一、粪便的收集
--
二、粪便检查内容
--
三、眼观检查
--
四、镜观检查
--
五、虫卵及包囊浓缩
--
十、环卵沉淀试验(冻干虫卵法)
--
九、双尼龙袋集卵及孵化法
--
十一、血吸虫病间接血凝试验
--
六、肛门擦拭法
--
八、血吸虫卵沉泻孵化
--
七、粪内原虫及包囊检查
--
十二、隐血试验
--
十三、粪胆素检查
--
十四、阿米巴培养
--
第五章 各种体液及排出物检查
--
第一节 脑脊液检查
--
第二节 浆膜腔液检查
--
第三节 胃液检查
--
第四节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
第五节 痰液检查
--
第六节 结核菌检查
--
第八节 精液检查
--
第七节 前列腺液检查
--
第九节 各种涂片检查
--
第六章 染色方法
--
第一节 常用染色法
--
一、赖特(Wright)染色法(瑞氏染色法)
--
二、吉姆萨(Giemsa)染色法
--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法
--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法Washburn染色法
--
二、非特异性酯酶(NAE)染色法--Braunstein偶氮偶联法
--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法
--
四、酸性磷酸酶染色法
--
五、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法
--
六、铁染色法
--
一、吕弗勒(Loffler)亚甲蓝染色法
--
二、革兰(Gram)染色法
--
七、糖原染色法(PAS染色法)
--
第三节 常用细菌染色法
--
八、脂类染色法(苏丹黑染脂类法)
--
三、耐酸菌染色法
--
四、阿伯特(Albert)染色法(白喉杆菌染色)
--
五、砂眼包涵体简便迅速染色法
--
第七章 细胞遗传学检查
--
第一节 人体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一、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二、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三、胸腹水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四、羊水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五、绒毛膜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直接制片法)
--
二、C(Centromeres)分带技术
--
一、G(Giemsa)分带技术
--
六、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第二节 染色体分带技术
--
三、R(Reverse)分带技术
--
四、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技术
--
第三节 常规染色体标本的染色及核型分析
--
一、标本的染色
--
二、常规核型分析
--
第四节 G分带染色体标本的核型分析
--
一、A组染色体
--
二、B组染色体
--
三、C组染色体
--
四、D组染色体
--
五、E组染色体
--
六、F组染色体
--
七、G组染色体
--
第三节 基因诊断实验室基本要求
--
第四节 基因诊断标本送检要求和处理常规
--
第八章 基因诊断检查常规
--
第二节 基因诊断的基本方法
--
第一节 基因诊断检查适用范围
--
第五节 病原体的基因诊断检查
--
第九章 生化检验常规
--
第一节 标本送检及质量控制
--
一、送检准备
--
二、标本送检常规
--
三、标本处理常规
--
四、生化检验质量控制
--
第二节 蛋白质测定
--
一、血清总蛋白[双缩脲法]
--
二、血清清蛋白[溴甲酚绿(BCG)法]
--
三、血清球蛋白
--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
--
六、脑脊液(CSF)、尿液(U)蛋白定量
--
五、血清蛋白电泳
--
第二节 氮化合物测定
--
一、血清尿素
--
二、血清尿酸
--
三、血清肌酐
--
四、血氨
--
第四节 葡萄糖测定
--
第五节 脂类测定
--
一、血清(浆)总胆固醇
--
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
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
四、血清甘油三酯(TG)
--
五、载脂蛋白Al(免疫透射比浊法)
--
七、脂蛋白(a)(ELISA法)
--
六、载脂蛋白B(免疫透射比浊法)
--
第六节 胆汁酸测定
--
第七节 血清酶类测定
--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
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
三、碱性磷酸酶
--
四、碱性磷酸酶同工酶
--
五、酸性磷酸酶(ACP)
--
六、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CP)
--
七、淀粉酶(AMS)
--
八、淀粉酶同工酶
--
九、脂肪酶(LPS)
--
十、肌酸激酶(CK)
--
十一、肌酸激酶(MB)同工酶
--
十三、乳酸脱氢酶(LD)
--
十二、5’-核苷酸酶(5’-NT)
--
十四、乳酸脱氢酶同工酶I(LD1)
--
十五、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
十六、γ-谷氨酰转移酶(GGT,γ-GT)
--
十七、胆碱酯酶(ChE)
--
十八、亮氨酸氨基肽酶(LAP)
--
十九、铜氧化酶(铜蓝蛋白,CP)
--
二十、醛缩酶(ALD)
--
二十一、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
二十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
--
二十三、腺苷脱氨酶(ADA)
--
第八节 无机元素测定
--
一、血浆碳酸氢根(HCO3)
--
二、血清钾、钠离子
--
四、血清总钙
--
三、血清氯离子
--
五、血清无机磷
--
六、血清镁
--
七、铁及总铁结合力
--
八、血清锌
--
九、血清铜
--
第九节 胆红素及血红蛋白测定
--
一、血清胆红素
--
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
第十节 激素代谢产物的测定
--
一、尿17-酮类固醇(17-KS)
--
二、尿17-羟类固醇(17-OHCS)测定
--
二、香草扁桃酸(VMA)
--
四、5-羟吲哚醋酸(5-HIAA)
--
二、胆道结石
--
一、尿路结石
--
第十一节 结石分析
--
第十章 医学微生物检验
--
第一节 微生物检验一般常规
--
一、细菌培养标本送检要求
--
二、微生物学实验室工作基本要求
--
三、衍生物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常规
--
一、血液、骨髓的细菌培养
--
二、各种体液的细菌培养
--
三、脑脊液的细菌培养
--
四、粪便细菌培养
--
五、尿液细菌培养
--
六、痰、脓及各种分泌物的细菌培养
--
七、厌氧培养
--
十、灭菌效果检查
--
第三节 细菌的快速鉴定
--
八、结核杆菌培养
--
九、结核杆菌动物接种
--
第四节 药物敏感试验
--
第五节 各种主要病原菌的鉴定
--
一、病原性球菌
--
二、革兰阳性杆菌
--
附:蜡样芽胞杆菌
--
三、分枝杆菌属
--
四、肠杆菌科
--
五、非发酵菌
--
六、弧菌属
--
七、气单胞菌属
--
十、幽门螺杆菌
--
九、弯曲菌属
--
八、邻单胞菌属
--
十一、其他革兰阴性杆菌
--
第六节 厌氧菌的分类与鉴定原则
--
一、分类原则
--
二、提示可能有厌氧菌存在的情况
--
三、厌氧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
四、甲硝唑敏感试验鉴别厌氧菌
--
五、常见致病性厌氧菌鉴定
--
第七节 有临床重要性的几种少见病原菌
--
一、链杆菌属
--
二、放线杆菌属
--
三、肉芽肿荚膜杆菌
--
五、色杆菌属
--
六、放线菌
--
四、心杆菌属
--
第八节 细菌L型
--
第九节 病原性支原体
--
第十节 衣原体
--
第十一节 钩端螺旋体
--
第十二节 真菌培养与鉴定
--
一、标本采集
--
二、培养法
--
三、浅部真菌
--
四、深部真菌
--
第十三节 食物中毒的细菌学检验原则
--
第十四节 空气卫生细菌学检验
--
附:医学细菌的分类系统
--
第十一章 临床免疫学检查常规
--
第一节 免疫学检查的标本收集及送检规定
--
一、沙门菌感染免疫学检查
--
第二节 细菌感染疾病的免疫学检查
--
三、布鲁菌病的血清学检查
--
二、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凝集试验)
--
四、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查
--
五、冷凝集试验
--
六、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试验
--
七、C-反应蛋白(CRP)测定
--
第三节 螺旋体病免疫学检查
--
一、梅毒的血清学检查
--
二、钩端螺旋体快速乳胶凝集试验
--
第四节 病毒感染疾病的免疫学检查
--
一、甲型肝炎抗HAV·IgM测定(ELISA反相法)
--
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HBs)的测定
--
三、乙型肝炎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的测定
--
四、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的检测
--
六、前S2及抗前S2(PreS2及抗PreS2)的检测
--
五、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DNAP)活力测定法
--
七、丙型肝炎的血清学检测
--
八、丁型肝炎的血清学检测
--
九、戊型肝炎的血清学检测(抗HEV-IgG)
--
十、出血热肾病综合征(HFRS)的血清学检测
--
十一、乙型脑炎病毒IgM抗体的检测
--
十二、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ELISA法)
--
十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的检测
--
十四、嗜异性凝集试验及鉴别试验
--
十五、TORCH感染的血清学检查
--
十六、柯萨奇病毒B1~6混合型抗体IgM检测
--
十七、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沙眼衣原体
--
第五节 寄生虫病免疫学检查
--
一、囊尾蚴病免疫学检查法
--
二、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法
--
三、疟原虫抗体免疫荧光检查法
--
第六节 真菌病免疫学检查法
--
一、白色念珠菌免疫学检查(胶乳凝集法)
--
二、新型隐球菌免疫学诊断
--
三、曲菌病的免疫学检查(CIEP法)
--
第七节 体液免疫功能检查
--
一、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
二、血清补体测定
--
第八节 细胞免疫学检查
--
一、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ERT)
--
二、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微量全血法)
--
三、EAC-玫瑰花结形成试验(B细胞花结试验)
--
四、混合玫瑰花结形成试验(E-EAC花结试验)
--
六、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SmIg)测定
--
五、鼠红细胞玫瑰花结形成试验(MEET)(B淋巴细胞花结试验)
--
七、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
八、自然杀伤细胞功能测定
--
九、T淋巴细胞酸性α-醋酸萘酯酶染色测定法
--
十、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BT,LTT)
--
十一、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
十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LMIT)
--
十三、嗜酸粒细胞脱粒试验(BDT)间接法
--
第九节 细胞因子测定
--
一、白介素2(IL-2)测定(依赖细胞增殖测定法)
--
二、肿瘤坏死因子(TNF)测定(L929细胞毒测定)
--
三、干扰素(IFNα,IFNβ,IFNγ)测定-干扰素抗病毒活体测定
--
第十节 自身抗体免疫学检查法
--
一、类风湿因子(RF)免疫学检查法
--
二、抗核抗体(ANA)免疫学检查
--
三、抗DNA抗体测定
--
四、抗可溶性核抗原(ENA)免疫学检查
--
五、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
--
六、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测定
--
七、抗胃壁细胞抗体免疫荧光检查法
--
八、抗线粒体荧光抗体检查法
--
九、抗平滑肌抗体荧光抗体检查法
--
十、抗心肌抗体免疫荧光检查法
--
十一、肾小球免疫复合物免疫荧光检查
--
十二、皮肤免疫复合物免疫荧光检查
--
十三、抗精子抗体检查法
--
十四、抗子宫内膜抗体检查
--
十五、抗心磷脂抗体检查
--
十六、抗中性粒细胞细胞浆抗体检查
--
第十一节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检查
--
一、Clq凝胶扩散法
--
十七、抗核糖核蛋白抗体
--
二、单株类风湿因子凝胶扩散法
--
三、多株类风湿因子(PRF)乳胶凝集抑制试验
--
四、微量抗补体测定法
--
五、免疫复合物聚乙二醇沉淀法
--
第十二节 器官移植免疫学检查
--
一、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MLC)
--
二、抗体淋巴细胞抗体测定--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
三、人体白细胞抗原系统(HLA)配型
--
第十三节 肿瘤免疫学检查
--
一、甲胎蛋白(AFP)检测
--
二、鼻咽癌患者抗EB病毒抗体测定
--
三、癌胚抗原(CEA)测定
--
四、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
--
五、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测定
--
九、M蛋白检测
--
八、CA15-3
--
六、CA19-9
--
七、CA125
第三十一篇 病理科常规
--
第一章 一般工作常规
--
第一节 送检标本常规
--
第二节 收检标本常规
--
第三节 标本的处理和固定
--
第四节 标本的大体检查及取材
--
第五节 镜观检查
--
第六节 报告和登记
--
第二章 组织切片常规
--
第一节 组织的脱水透明和浸蜡
--
第三节 骨、齿及有钙化的组织脱钙法
--
第三节 组织包埋
--
二、冰冻切片
--
一、石蜡切片
--
第四节 组织切片方法
--
三、火棉胶切片
--
四、石蜡包埋半薄片切片
--
五、树脂包埋薄切片
--
六、磨刀法
--
第三章 特殊活组织检查常规
--
第一节 食管、胃、肠粘膜活组织检查常规
--
第二节 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常规
--
第三节 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
第四节 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常规
--
第五节 肌肉组织活检
--
第六节 骨髓钻取组织检查
--
第七节 淋巴结组织活检
--
第二节 苏木紫-伊红(HE)染色法
--
第一节 一般常规
--
第四章 染色常规
--
第三节 细胞学标本染色法
--
一、苏木紫-伊红染色法
--
二、瑞氏染色法
--
三、巴氏染色法
--
四、肖尔(Shorr)染色法
--
五、吉姆萨染色
--
六、吖啶橙荧光染色法
--
第五章 细胞学检查常规
--
第一节 脱落细胞学涂片标本制作
--
第二节 肿瘤印片、压片制作
--
第三节 细胞学检查标本固定和染色
--
二、海登海因(Heidenhain)偶氮卡红苯胺蓝法
--
一、范吉逊(Van Gieson)法
--
第一节 结缔组织及肌肉组织的鉴别染色
--
第六章 常用特殊染色及组织化学技术
--
三、改良马森(Masson)三色染色法
--
四、弹性纤维染色-魏格特(Weigert)法
--
五、网状纤维染色
--
六、横纹肌组织染色
--
七、梗死心肌的鉴别染色法
--
第二节 脂质染色
--
一、猩红染色法
--
二、油红O染色法
--
三、染磷脂的Baker酸性苏木因法
--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和淀粉样物
--
一、过碘酸-希夫(PAS)染色法
--
二、酸性粘多糖和阿尔新蓝(Alcian blue)法
--
三、阿尔新蓝-PAS法(AB/PAS)
--
六、迈尔(Mayer)粘液染色法
--
五、过碘酸-硼氢化物/氢氧化钾/过碘酸希夫反应(PB/KOH/PAS)
--
四、显示硫酸化粘多糖的高铁二铵法(HID)法
--
七、淀粉样物染色法
--
第四节 核酸染色
--
一、费根(Feulgen)反应
--
二、显示RNA和DNA的甲基绿(methylgreen)焦宁(pyronin Y)法
--
第五节 色素和无机物
--
一、黑色素染色法(Fantana)法
--
二、显示多巴氧化酶(酪氨酸酶)法
--
三、含铁血黄素的证明法(Perls法)
--
四、显示铜的红氨酸法
--
五、证明胆红素的Hall法
--
六、脂褐素的显示
--
第六节 内分泌腺细胞、产肽细胞(APUD)染色
--
一、显示胰岛细胞的改良醛品红染色
--
七、证明钙盐的冯库萨(von Kossa)法
--
二、Grimelius胰岛A细胞染色法
--
三、垂体前叶细胞PAS-橘黄G染色法
--
四、嗜铬细胞染色法
--
五、显示亲银细胞颗粒的碱性重氮反应
--
第七节 神经组织染色
--
一、Glees-Marsland神经纤维染色
--
二、神经细胞尼氏小体染色法-甲苯胺蓝法
--
三、神经髓鞘染色法(Weil法)
--
四、神经髓鞘固蓝染色
--
五、神经胶质及肌胶质染色法(Mallory磷钨酸苏木紫法)
--
六、Cajal星形细胞染色
--
第八节 微生物染色
--
一、革兰细菌染色法
--
二、幽门螺杆菌染色法
--
四、真菌染色
--
三、耐酸细菌染色法
--
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染色
--
五、螺旋体、军团病杆菌(Legionnaires disease bacteria)染色
--
第九节 其他染色法
--
一、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染色法
--
二、六次甲基四胺银染色法
--
三、尿酸盐结晶的显示
--
第十节 显示酶的组织化学法
--
一、显示碱性磷酯酶的钙钴法
--
二、显示碱性磷酸酶的α-萘酯磷酯法
--
三、显示酸性磷酸酶的硝酸铅法
--
四、过氧化酶反应
--
五、三磷酸腺苷酶显示法
--
六、显示非特异性酯酶的六偶氨副品红α-醋酸萘酯法
--
第一节 免疫组织化学基本技术
--
一、组织切片制备
--
八、显示琥珀酸脱氢酶的硝基四氮蓝(nitro-BT)法
--
第七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常规
--
七、显示葡萄糖-6-磷酸酶的硫化铅法
--
二、细胞涂片制备
--
三、抗体和标记试剂稀释及保存
--
四、组织内抗原的修复
--
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的设立
--
第二节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
--
一、直接法
--
二、间接法
--
三、膜抗原荧光抗体染色法
--
四、荧光显微镜使用
--
三、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复合物(PAP)法
--
二、间接法
--
一、直接法
--
第三节 免疫酶组织化学技术
--
四、葡萄球菌A蛋白(SPA)免疫酶法
--
五、ABC法和SABC法
--
六、LSAB法
--
七、CSA法
--
第四节 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
--
一、免疫金法
--
二、免疫金银法
--
第五节 免疫双重组织化学技术
--
一、双重免疫荧光染色
--
四、双重免疫金-酶染色
--
第八章 形态定量病理及分子病理技术常规
--
第一节 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常规
--
三、双重免疫酶-荧光染色
--
二、双重免疫酶染色
--
第二节 图像分析技术
--
第三节 核酸分子杂交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
--
一、DNA印迹(southern blot)分析方法
--
二、RNA印迹(northern blot)分析方法与操作注意事项
--
三、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分析方法
--
五、原位杂交
--
四、斑点杂交
--
第四节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及原位PCR技术
--
一、聚合酶链反应
--
二、原位PCR
--
第九章 尸体剖检工作常规
--
第一节 尸检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
第二节 尸体剖检一般常规
--
第三节 一般尸体剖检的主要步骤与要求
--
一、死后冠状动脉的检查
--
第四节 几种血管病变的死后检查
--
三、死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
四、死后肺血管及支气管造影
--
五、死后脑血管造影
--
六、死后食管静脉曲张检查
--
第五节 艾滋病尸体剖检
--
二、死后早期心肌梗死大体染色试验
--
第六节 尸体剖检标本的固定和取材
--
第七节 尸体剖检记录、总结、诊断和报告
--
第十章 病理标本及资料的管理
--
第一节 大体标本的处理
--
第二节 切片、蜡块、报告记录及其他资料的保管
--
第三节 卡片、索引和目录的编制
--
附:常用缓冲液配制
--
一、输血科的要求
--
二、输血一般注意事项
第三十二篇 输血科常规
--
第一章 一般工作常规
--
三、血液质量鉴定
--
四、领发血规则
--
五、血液保存
--
六、贮血冰箱的管理
--
七、血液的运输
--
八、记录与统计工作
--
九、废弃血液(含血液成分制品)处理规则
--
十、输血科计算机管理
--
第二章 实验室工作常规
--
第一节 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检测
--
一、血型鉴定
--
二、交叉配合试验
--
四、抗体检测
--
三、血型鉴定和交叉配合试验中的假阴性和假阳性
--
五、新生儿溶血病(HDN)血型血清学检查及换血时所用血液的要求
--
六、孕妇血型血清学检测
--
七、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检查
--
第二节 白细胞血型学检测
--
一、HLA-A、B、C分型
--
二、HLA-DR分型
--
三、细胞毒试验
--
四、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
--
五、预处理淋巴细胞定型法试验
--
六、粒细胞特异抗体检测
--
第三节 血小板血型血清学检测
--
一、血小板抗原鉴定
--
第四节 血浆蛋白分型
--
一、Gm、Km因子鉴定
--
二、血小板抗体检测
--
三、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
--
二、Gm、Km抗体特异性检测
--
第三章 采血、血液成分制备
--
第一节 采血
--
一、献血者的选择
--
二、采血前的准备
--
三、采血
--
四、献血者的护理
--
第二节 血液成分制备
--
一、浓缩红细胞的制备
--
二、洗涤红细胞的制备
--
三、代浆红细胞的制备
--
四、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制备
--
五、浓缩粒(白)细胞的制备
--
六、富含血小板血浆的制备
--
七、浓缩血小板的制备
--
八、新鲜液体血浆的制备
--
九、新鲜冰冻血浆的制备
--
十、普通液体血浆的制备
--
十一、普通冰冻血浆的制备
--
十二、冷沉淀的制备
--
第四章 血液成分单采
--
第一节 血小板单采
--
第二节 粒细胞单采
--
第三节 年轻红细胞单采
--
第四节 血浆单采
--
第五节 单个核细胞单采
--
第六节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单采
--
第五章 输血治疗
--
第一节 全血
--
第二节 经细胞制品
--
一、少浆血
--
二、浓缩红细胞
--
三、红细胞悬液
--
四、少白细胞血液及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
五、洗涤红细胞
--
六、冰冻红细胞
--
七、年轻红细胞
--
第三节 血小板制品
--
第四节 粒(白)细胞制品
--
第五节 血浆
--
第六节 冷沉淀
--
第八节 照射处理血液及成分
--
第七节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
第六章 血液治疗
--
第一节 血浆置换
--
第二节 白细胞去除治疗
--
第三节 血小板去除治疗
--
第四节 红细胞去除(置换)治疗
--
第五节 红细胞血浆置换治疗
--
第六节 淋巴细胞血浆置换
--
第七节 血液去除治疗的不良反应
--
第八节 量子血疗
--
第七章 自身输血
--
第一节 预存式自身输血
--
一、稀释法自身输血
--
第二节 围手术期自身输血
--
二、回收法自身输血
--
第三节 床旁自身输血
--
一、适应证
--
二、床旁体腔内出血回收
--
三、操作
--
四、注意事项
--
第八章 血液及血液成分的质量控制
第三十三篇 放射科常规
--
第一章 X线诊断常规
--
第一节 一般工作常规
--
一、接诊常规
--
二、透视检查
--
三、摄片检查
--
四、X线片保管
--
六、暗室技术管理
--
五、碘造影剂过敏及其处理
--
第二节 一般造影常规
--
一、支气管造影
--
二、唾液腺造影
--
三、食管钡餐检查
--
四、胃肠道常规钡餐检查
--
五、快速全消化道钡餐检查
--
六、低张十二指肠造影
--
七、结肠钡灌肠检查
--
八、消化管双对比造影
--
九、肠套叠灌肠复位术
--
十、术中及术后胆道造影
--
十一、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
十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
--
十三、静脉肾盂造影
--
十五、膀胱造影
--
十四、逆行肾盂造影
--
十六、尿道造影
--
十七、子宫输卵管造影
--
十八、椎管造影
--
十九、泪道造影
--
二十、膝关节造影
--
二十一、乳腺钼靶摄片及乳腺管造影
--
第三节 心脏、血管造影常规
--
一、经皮穿刺技术(Seldinger技术)
--
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
--
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
四、脑血管造影
--
五、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
--
六、选择性腹腔动脉及其分支血管造影
--
八、胰腺动脉造影
--
九、肾动脉造影
--
七、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
--
十、髂动脉造影
--
十一、下肢动脉造影
--
十二、上肢动脉造影
--
十三、门静脉造影
--
十四、上肢静脉造影
--
十五、下肢静脉造影
--
十六、上腔静脉造影
--
十七、下腔静脉造影
--
十八、肝静脉造影
--
附:淋巴管造影
--
第四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第五节 X射线机的使用,维护保养及检修常规
--
一、X射线机的使用和安全规则
--
二、X射线机的一般操作规程
--
四、X射线机全面检查要求
--
三、X射线机日常保养和维护
--
第二章 计算机体层扫描(CT)常规
--
第一节 一般工作常规
--
一、接诊常规
--
二、机房管理
--
三、质控要求
--
第二节 各部位CT检查常规
--
一、颅脑
--
二、蝶鞍
--
三、眼眶
--
四、耳-颞骨
--
五、鼻与鼻窦
--
六、鼻咽部
--
十、胸部
--
九、颈部
--
八、喉咽部
--
七、口咽部
--
十一、乳腺
--
十二、肝脏
--
十三、胆道系统
--
十四、胰腺
--
十五、脾脏
--
十六、食管、胃肠道
--
十七、腹腔、腹壁
--
十八、腹膜后腔
--
十九、肾脏
--
二十、肾上腺
--
二十一、盆腔
--
二十二、骨骼、软组织
--
二十三、脊柱、脊髓
--
二十四、CT血管造影(CTA)
--
第三章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常规
--
第一节 一般工作常规
--
一、接诊常规
--
二、检查室工作要求
--
三、质控要求
--
四、对患者要求
--
第二节 各部位MRI检查常规
--
一、颅脑
--
二、鞍区及鞍旁
--
三、鼻咽、鼻腔及鼻窦
--
四、眼眶及眼球
--
五、颞颌关节区
--
六、喉、颈部
--
七、心脏、大动脉
--
九、乳腺
--
八、肺及纵隔
--
十、肝脾
--
十一、胆系
--
十二、胰腺
--
十三、肾及肾上腺
--
十四、后腹膜、腹膜及腹腔
--
十五、盆腔
--
十六、脊柱、脊髓
--
十七、骨骼和软组织
--
十八、腹部静脉及周围血管
--
第四章 介入放射学
--
第一节 导管室工作常规
--
一、一般工作常规
--
二、无菌要求
--
一、头颈部疾病栓塞疗法
--
第二节 血管栓塞疗法
--
三、检查室的清洁和消毒
--
二、支气管、肺部疾病栓塞疗法
--
三、肝脏疾病栓塞疗法
--
四、脾脏疾病栓塞疗法
--
五、胃肠道疾病栓塞疗法
--
六、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栓塞疗法
--
七、骨骼、四肢疾病栓塞疗法
--
第三节 经导管动脉内灌注药物治疗
--
一、恶性肿瘤的化疗
--
二、胃肠道出血
--
三、血栓溶解
--
第四节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
--
一、头颈部动脉成形术
--
二、主动脉、髂动脉和四肢动脉成形术
--
三、肾动脉成形术(PTRA)
--
四、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
五、下腔静脉成形术
--
六、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
--
七、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
--
八、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
--
第五节 血管内支撑器置放技术
--
一、种类和递送系统
--
二、血管内支撑器置放术
--
第六节 其他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
--
一、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
二、下腔静脉滤器置放术
--
三、心脏、血管腔内异物取出术
--
第七节 经皮穿刺活检技术
--
一、器械和导引技术
--
二、胸部经皮穿刺活检术
--
三、腹部经皮穿刺活检术
--
四、颅脑经皮穿刺活检术
--
五、其他脏器和组织经皮穿刺活检术
--
第八节 胆道介入技术
--
一、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CD)
--
二、经皮胆道内支撑器置放术
--
三、经T管窦道网篮取石术
--
第九节 食管狭窄成形术及内支撑器置放术
--
一、食管狭窄成形术
--
二、食管狭窄内支撑器置放术
--
第五章 放射治疗常规
--
第一节 一般常规
--
一、一般注意事项
--
二、放疗时注意事项
--
三、放疗患者注意事项
--
一、恶性肿瘤
--
第二节 适应证和禁忌证
--
第三节 术中放疗
--
一、一般工作原则
--
二、术中放疗的目的和适应证
--
二、非恶性肿瘤
--
第四节 遥控后装近距离放射治疗
--
一、腔内放射治疗
--
二、组织间插植放疗
--
第五节 立体定向放射手术
--
第六节 放射治疗机器使用和保养
--
一、电子直线加速器
--
二、60Co远距离治疗机
--
三、低能X线治疗机
--
五、电子计算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C-TPS)
--
六、遥控后装近距离治疗机
--
四、模拟定位机
--
第七节 剂量测量校正常规
--
第六章 放射科防护常规
--
第一节 防护标准
--
第二节 基础建筑的防护措施
--
第三节 保健制度
--
第四节 注意事项
第三十四篇 理疗科常规
--
第一章 一般工作常规
--
第一节 接诊常规
--
第二节 理疗申请记录单书写常规
--
第三节 治疗室工作常规
--
第二章 理疗技术操作常规
--
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
--
一、直流电疗法
--
三、直流电水浴疗法
--
二、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
--
一、感应电疗法
--
二、电兴奋疗法(强量感应直流电疗法)
--
第二节 低频电疗法
--
三、电刺激(电体操)疗法
--
四、间动电疗法
--
五、经皮神经刺激疗法
--
第三节 中频电疗法
--
一、干扰电疗法
--
二、音频电流疗法(等幅正弦中频电疗法)
--
三、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
--
二、高压静电疗法
--
第五节 空气负离子疗法
--
一、低电静电疗法
--
第四节 静电治疗
--
第六节 高频电疗法
--
一、局部共鸣火花电疗法(达松伐电疗法)
--
二、中波电疗法
--
附一:中波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
--
附二:中波低频电疗法
--
三、短波电疗法
--
四、超短波电疗法
--
五、微波电疗法
--
第七节 射频治癌疗法
--
一、短波透热法
--
二、微波透热法
--
第八节 光疗法
--
一、红外线疗法
--
三、紫外线疗法
--
二、可见光线疗法
--
四、激光疗法
--
第九节 超声疗法
--
一、超声疗法
--
二、超声波药物透入法
--
三、超声间动电疗法
--
四、超声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
--
第十节 水疗法
--
一、全身浸浴疗法
--
二、局部浸浴疗法
--
三、淋浴疗法
--
第十一节 温热疗法
--
一、石蜡疗法
--
二、泥疗法
--
四、坎离砂(铁砂)疗法
--
三、酒醋疗法
--
五、药物蒸汽浴疗法
--
第十二节 拔罐疗法
--
一、火罐疗法
--
二、竹罐疗法
--
第十三节 磁疗法
--
第十四节 医疗体育
--
一、保健体操
--
二、医疗体操
--
三、气功疗法(内养功)
--
第十五节 推拿(按摩)疗法
--
一、推拿(按摩)疗法
--
二、捏脊疗法
--
三、高频电场的安全防护
--
一、避免通地的安全防护
--
二、避免触及高压电的安全防护
--
第三章 安全防护及机器使用维修常规
--
第一节 用电的安全防护规则
--
第二节 机器的使用和保养规则
--
第三节 机器的安装和检修规则
--
第四章 康复医学常规
--
第一节 康复预防
--
第二节 康复评估
--
第三节 康复治疗
--
第四节 疗效评定等级
--
第五章 运动疗法
--
第六章 作业疗法
--
第七章 语言疗法
--
第一节 总则
--
第三节 药剂科的组织与任务
--
第二节 药事管理委员会
--
第一章 医院药剂管理
第三十五篇 药剂科常规
--
第四节 药品调剂与制剂
--
第五节 药剂的检验
--
第六节 药品的储备与供应
--
第七节 医院药学研究
--
第二章 调剂常规
--
第一节 一般常规
--
第二节 门诊、急诊药剂调配常规
--
第三节 住院部药剂调配常规
--
第四节 中药方剂调配
--
第五节 基本操作
--
第三章 普通制剂常规
--
第一节 一般常规
--
三、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
二、酊剂
--
一、酒剂
--
第二节 浸出制剂
--
四、中草药口服液
--
五、煎膏剂(膏滋)
--
六、茶剂
--
第三节 液体制剂
--
一、溶液剂
--
二、胶体溶液剂
--
三、糖浆剂
--
四、露剂
--
五、混悬剂
--
六、乳剂
--
第四节 固体制剂
--
一、片剂
--
二、中药丸剂
--
三、滴丸剂
--
四、微丸剂
--
五、胶囊剂
--
六、颗粒剂
--
第五节 半固体制剂
--
一、软膏剂
--
二、栓剂
--
三、膜剂
--
第六节 靶向、缓释与控释制剂
--
一、脂质体
--
二、缓释制剂
--
三、控释制剂
--
第四章 灭菌制剂常规
--
第一节 一般常规
--
一、注射用水的制备
--
第二节 注射剂
--
二、注射用油的精制
--
三、其他溶媒
--
四、原料及附加剂
--
五、容器及其他材料的处理
--
六、配制
--
七、滤过
--
八、灌装与封口
--
九、灭菌
--
十、检查与包装
--
第三节 中草药注射剂
--
一、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
二、提取与精制
--
第四节 注射用灭菌粉末
--
五、检查
--
四、灭菌
--
三、配制
--
第五节 眼用药剂
--
一、滴眼剂
--
二、眼膏剂
--
三、眼用注射剂
--
第五章 药品制剂检验常规
--
第一节 药检室的工作任务和范围
--
一、任务
--
二、范围
--
第二节 一般常规
--
第三节 一般玻璃仪器的使用
--
一、容量瓶
--
二、吸量管
--
第四节 试液、指示液和缓冲液的配制
--
六、比重瓶
--
四、称量瓶
--
五、碘量瓶
--
三、滴定管
--
第五节 滴定液的配制及标定
--
第六节 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
--
一、分析天平
--
二、酸度计
--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四、旋光计
--
五、片剂测定仪
--
六、微粒测定仪
--
七、高效液相层析仪
--
八、薄层扫描仪
--
二、鉴别
--
一、检品采取
--
第八节 药品制剂的分析步骤及方法
--
第七节 制剂的质量标准及其制订
--
三、检查
--
四、含量测定
--
第九节 热原及细菌内毒素检查
--
第十节 无菌检查及微生物限度检查
--
第十一节 药品制剂的留样观察
--
第六章 临床药理学工作常规
--
第一节 工作任务
--
第二节 新药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
--
第三节 治疗药物监测
--
第四节 临床药理咨询
--
第七章 药品保管深常规
--
第一节 一般常规
--
第二节 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保管
--
第五节 中药的采购及保管
--
第三节 有效期药品的保管
--
第四节 危险药品的保管
--
第八章 科室药品管理常规
第三十六篇 医疗设备常规
--
第一章 一般常规
--
第二章 计划、采购及供应
--
第一节 购置计划
--
第二节 医疗器械进口订货工作制度
--
第三章 作用与管理
--
第一节 科学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
一、根据使用率不同可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
--
二、按照操作规程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熟练使用
--
三、实行成本核算
--
第二节 使用率及计算方法
--
一、建立医疗仪器设备总帐
--
第三节 建立帐卡
--
二、建立仪器设备分户帐
--
三、建立医疗仪器设备登记卡
--
四、建立普通器械基数卡
--
第四节 建立档案
--
第五节 医疗仪器设备的质量评定
--
第六节 科室器械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
--
第七节 保管
--
第四章 维护保养与修理
--
第一节 维修机构与任务
--
一、医院设立医学工程(处)科
--
二、维修人员素质要求
--
三、维修组织与分工
--
三、仪器设备的性能检查
--
二、定人保养
--
四、医疗设备安全检查
--
第二节 维护保养与检查
--
四、维修机构的其他任务
--
一、建立保养制度
--
第三节 器械、仪器设备的修理
--
一、修理工具及资料管理
--
二、维修零配件的管理
--
三、修理的方式与类别
--
四、维修的一般规则
--
五、修理后质量检查及交付使用
--
六、维修工作安全注意事项
--
七、完好设备的计算和要求
--
一、管理机构职责
--
二、计量管理、检定人员职责
--
第一节 医学计量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
第五章 医学计量管理
--
第二节 列入强检的医学计量器具
--
第三节 医学计量检定管理
--
一、计量标准器具的管理
--
二、计量检定记录和证书管理
--
三、周期性检定制度
--
四、计量器具使用保管制度
--
五、计量器具报废制度
第三十七篇 医护信息计算机管理常规
--
第一章 概论
--
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
--
第三章 门急诊管理
--
第四章 入院出院管理
--
第一节 入院管理
--
第五章 病区信息管理
--
第二节 出院管理
--
第六章 辅助诊疗信息管理
--
第一节 检验信息管理
--
第二节 影像信息管理
--
第三节 特种诊断管理
--
第四节 病理信息管理
--
第五节 输血信息管理
--
一、输血管理
--
二、采血管理
--
第七章 手术麻醉管理
--
第八章 营养膳食管理
--
第九章 病案统计管理
--
第一节 病案信息管理
--
第二节 统计信息管理
--
二、非常规医务统计
--
一、医务统计管理
--
第十章 医用物资信息管理
--
第一节 药品信息管理
--
第二节 仪器设备管理
--
第三节 消耗物品管理
--
第四节 消毒物品管理
--
第十一章 卫生经济管理
--
第一节 门急诊收费管理
--
第二节 住院收费管理
--
第三节 医疗成本核算
--
第十二章 远程医疗会诊
--
附录一 外科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的统计记录方法
--
附录二 关于抢救与死亡的一些基本概念
--
附录三 处方用拉丁缩写词
--
附录四 临床检验参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