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
年份: 1960
作者: 马济,高语民译
出版: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数: 872
格式:PDF
费用:27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作者的话
--
引言 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
第一篇 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哲学基础
--
第一章 哲学唯物主义
--
1.先进的唯物主义科学在反对反动势力和愚昧无知的斗争中的发展
--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
自发的唯物主义
--
唯物主义是进步的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
--
3.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是什么?
--
4.物质世界的普遍存在形式
--
自然界中的永恒的运动
--
物质运动的形式
--
空间和时间
谈谈那些否认空间和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人们
--
5.意识是以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特性
--
人的思维是有生命物质发展的结果
劳动和言语在人的思维发展中的作用
--
5.资本主义历史阶梯的最后一级
意识——人脑的特性
--
6.哲学唯物主义的敌人
--
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
--
确立哲学中“第三条”路线的企图
唯心主义的根源
--
7.现代资产阶级哲学
--
反对理性的哲学
--
虚伪的“科学哲学”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复活
--
8.为科学的世界观而斗争
--
第二章 唯物主义辩证法
--
1.现象的普遍联系
--
因果联系
--
反对对因果性的唯心主义理解
--
关于相互作用
--
必然性和规律
--
必然性和偶然性
决定论和现代科学
--
2.自然界和社会中的量变和质变
--
事物的质和量的规定性
--
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
什么叫做飞跃?
反对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
3.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发展的基本源泉
--
辩证法历史概述
--
辩证的矛盾及其普遍性质
--
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
--
矛盾永远是具体的
--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论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辩证法的歪曲
--
4.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
--
辩证的否定
--
发展中的继承性
发展的前进性质
--
5.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
辩证法对科学和实践的意义
论创造性地运用辩证法
--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目的
--
第三章 认识论
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
2.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反对不可知论
--
3.关于真理的学说
--
客观真理
--
认识的途径
--
感觉——事物及其特性的映象
--
思维——对现象的本质的认识
--
对于无限的世界的无限的认识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
真理的具体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的学说对科学和实践的意义
--
4.实践是真理的标准
实用主义是大生意经的哲学
--
5.必然性和人类自由
第二篇 唯物主义历史观
--
1.社会观的革命变革
--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
--
2.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
--
生产是怎样发展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
3.基础和上层建筑
--
4.历史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
--
原始公社制度
--
奴隶占有制度
--
封建制度
--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
5.历史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的活动
--
社会规律怎样起作用
--
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社会发展中的自发性和自觉性
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
6.资产阶级社会学毫无根据
--
惧怕历史规律
--
社会的心理学理论
--
用描绘来反对说明
--
社会达尔文主义对历史规律的歪曲
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科学
--
7.唯物主义历史观对其他社会科学和对社会实践的意义
--
关于科学预见
历史唯物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实践
--
1.阶级差别和阶级关系的实质
--
第五章 阶级,阶级斗争和国家
--
阶级和民族
--
社会分裂为阶级是历史上的暂时现象
--
社会的阶级结构
资产阶级社会的各阶级
--
2.国家——阶级统治的工具
--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资产阶级国家
--
3.阶级斗争——剥削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
阶级斗争的规律性
--
社会革命
--
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动力
社会革命的创造作用
--
4.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
--
经济斗争
--
思想斗争
--
政治斗争
无产阶级革命
--
第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条件
--
人民群众和政治
--
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性作用的原理的意义
--
2.关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
领导者的活动是历史过程的必然因素
--
卓越的历史活动家的力量何在?
--
社会需要和伟大人物
个人迷信是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
3.人民群众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
人民群众在政治中的作用的增长
人民群众是当代起决定作用的政治力量
--
第七章 社会的进步
--
1.社会发展的前进性质
--
进步的标准
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是进步的敌人
--
2.在剥削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进步
--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进步的矛盾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进步
--
3.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进步的理想
第三篇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
--
引言
--
第八章 垄断前的资本主义
--
1.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
--
2.商品生产。商品。价值规律和货币
--
商品
--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
--
货币
价值规律
--
3.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奠基石
--
剩余价值的生产
--
资本主义剥削
资本
--
4.工资
--
5.增加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界限
--
平均利润
--
生产价格
--
企业主的收入和利息
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界限
--
6.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地租
--
地租
租地与中小农户的破产
--
7.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
8.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
工人阶级处境的恶化
--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生产的积聚和垄断
--
第九章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的和最后的阶段
--
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
财政资本
--
资本输出
--
从经济上分割世界
世界领土分割完毕和重新分割世界的斗争
--
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
--
阻止生产力发展的趋向
--
食利者阶层的增长
--
政治上的反动
“工人贵族”
--
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
社会主义物质前提的建立
--
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
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
4.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开始
--
第十章 现阶段的帝国主义
--
1.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新阶段
--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机能
--
经济的军事化
--
关于资本主义国有化和国家资本主义
修正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者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的谰言
--
3.资本主义能摆脱经济危机吗?
--
防止危机的措施只是资本主义不治之症的强心剂
资本主义“无危机发展”理论的破产
--
4.阶级对抗的加剧和扩大
--
工人阶级与资本
--
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其他阶级的情况
第四篇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策略
--
第十一章 工人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
--
1. 工人阶级是劳动人类的解放者
--
2.工人阶级比重的增长及其社会政治作用的提高
--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最有组织和最有觉悟的劳动者阶级
--
3.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的一致性
工人阶级是人民争取摆脱资本主义压迫的斗争中的领导力量
--
4.国际主义——工人运动力量的源泉
--
工人运动的国际性质
--
劳动人民的国际团结
--
5.工人运动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和困难
--
工人运动的分裂
--
6.战斗的阶级,建设的阶级
--
工人阶级争取切身经济利益的斗争
--
一切民主运动的主导力量
工人阶级是进步人类的希望
--
第十二章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人类历史上的根本转折点
--
1.俄国工人阶级的先锋作用
--
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
--
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
--
俄国无产阶级如何粉碎了关于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旧教条
--
共产党是革命变革的领导
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榜样
--
3.推动其他国家革命工人运动的强大力量
--
4.十月革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
5.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先进部队和堡垒
--
第十三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及其在工人的阶级斗争中的作用
--
1.工人阶级需要什么样的政党
--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性
工人阶级和一切劳动者的先锋队
--
2.党的机构中和生活中的民主集中制
--
党内民主和党的领导
--
讨论的自由和行动的统一
只宣布党的领导作用是不够的,必须用行动去争取
--
3.关于党和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
--
凡是有群众的地方就要做工作
引导群众和向群众学习
--
4.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策是科学和艺术
--
关于政治战略和策略
--
政治领导的艺术
善于找到主要环节
--
5.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必要性
--
修正主义的危险
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后果是脱离群众
--
6.共产主义运动的国际性质
--
第十四章 工人阶级和人民中一切民主力量的统一行动的政策
什么是统一行动政策
--
1.当前条件下工人阶级统一行动的必要性
统一行动能起什么作用
--
2.谁在阻挠工人阶级的统一行动?
--
反对统一行动的理由
反共是反动分裂分子的口号
--
3.工人运动取得统一行动的途径
--
工人群众要求统一
--
正确对待社会党中的劳动者党员
--
思想上的分歧不是合作的障碍
耐心的同志式的解释的必要性
--
4.民主统一政策
对工人政党的要求是什么
--
1.为农民的利益而斗争
--
第十五章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农联盟
--
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
封建残余的本质何在
资本主义垄断集团是工人和农民的主要掠夺者
--
2.共产党人是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捍卫者
农民争取土地改革的斗争
--
3.工人阶级的胜利会给农民带来什么好处
--
第十六章 各民族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
--
1.工人运动和民族殖民地问题
--
民族问题中的两种趋向
--
工人阶级是民族压迫的不可调和的反对者
工人阶级和现代民族主义
--
2.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殖民体系的瓦解
--
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国际条件
--
民族解放斗争的动力
--
殖民体系崩溃的历史意义
在殖民主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
--
3.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亚洲国家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成就
--
4.东方年轻的民族国家为巩固独立而斗争
--
沿着进步的道路前进
--
阿拉伯东方各民族的觉醒
东方民族主义国家的发展前途
--
5.为真正独立而斗争的拉丁美洲国家
--
6.非洲人民的解放斗争
--
7.反共产主义——瓦解和分裂民族解放运动的手段
--
8.殖民政策的新形式
--
9.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各国人民在反对殖民主义斗争中的支柱
社会主义国家同东方国家经济合作的意义
--
1.帝国主义时代主权问题的尖锐化
--
第十七章 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侵犯主权的方式和方法
--
2.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思想是世界主义,而不是爱国主义
--
3.维护主权符合民族的一切进步力量的根本利益
--
工人阶级是民族独立的捍卫者
--
工人对祖国的命运不是漠不关心的
主权原则为最广大人民阶层所珍视
--
第十八章 资产阶级国家中保卫民主的斗争
--
1.列宁论资本主义条件下为民主而斗争的必要性
--
2.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对劳动人民民主权利的进攻
--
财政寡头政治是民主的敌人
--
反动势力侵犯工人阶级的切身利益
--
反对共产主义是民主的敌人惯用的策略
--
民主是人民群众运动的基础
扩大民主运动的社会基础
--
3.民主力量联合起来是战胜反动派和法西斯的最重要条件
工人阶级为联合一切民主力量而斗争
--
第十九章 战争的威胁和各国人民争取和平的斗争
--
1.帝国主义造成了对人类未来空前严重的威胁
--
威胁和平事业的战略
帝国主义者在玩火
--
2.工人阶级和战争
--
3.保卫和平是最重要的一般民主任务
--
4.现代防止战争的可能性
--
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政策是普遍和平的堡垒
和平力量能够制止侵略
--
第二十章 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不同形式
--
1.阶级对抗的发展使无产阶级革命成为不可避免
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途径
--
2.现代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
--
现代民主运动的某些特点
--
关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群众由实现民主要求的斗争进入社会主义革命的其他形式
--
3.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成熟
--
革命——突破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
--
革命是否一定和战争联系在一起
什么是革命形势
--
4.政权向工人阶级手中的转移
--
非和平方式解决政权问题的可能性
--
革命的和平道路的可能性
在革命中对于议会的利用
--
5.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规律性及其在不同国家的表现的特点
--
第二十一章 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民主
第五篇 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说
--
1.无产阶级专政在过渡时期的历史必要性
--
反动资产阶级反抗的必然性
--
工人阶级对暴力的态度
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就要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
2.无产阶级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
--
劳动者享有的民主
--
工人阶级和一切劳动者联盟的特殊形式
--
保证劳动者的权利与自由
--
民主管理的制度
--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
社会团体的作用
--
3.无产阶级专政形式的多样性
--
苏维埃政权
--
人民民主制
出现工人阶级政权其他形式的可能性
--
第二十二章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主要经济任务
--
1.工人阶级的政权从什么开始
--
大工业、运输业和银行的国有化
--
没收大地产
劳动者在取得政权后马上会得到什么
--
2.消灭多种经济成分现象的道路
--
过渡时期的三种基本经济成分
--
调整城乡经济联系
--
农民的生产合作化
消除工业中的资本主义因素
--
3.社会主义工业化
--
4.过渡时期的成果
--
第二十三章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
1.公有制及其形式
--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所有制
--
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对公有制实质的歪曲
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
--
2.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目的
--
3.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
--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计划工作的任务和方法
--
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点
--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和计划工作
--
5.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
--
社会劳动的新的性质
--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按劳分配的原则
--
6.社会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如何使用社会总产品
--
第二十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文化面貌
--
1.社会主义民主
--
友爱的劳动者阶级的社会
--
国家职能的变化
扩大劳动人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
--
2.社会主义社会的各民族的友谊
--
3.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
--
文化革命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的文化
--
4.社会主义和个性
--
通过解放劳动群众解放个性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
--
5.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
第二十五章 世界社会主义体系
--
1.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形成的历史特点
两个体系形成的途径和方法
--
2.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原则(社会主义国际主义)
--
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主权国家
--
团结和互助
克服民族主义残余
--
3.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
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规律
--
社会主义的国际分工
世界社会主义经济内部的经济联系的性质
--
4.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
--
第二十六章 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
--
1.党在新阶段上的列宁主义总路线
--
2.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
生产的全盘机械化和自动化
--
新的生产部门
--
发展动力事业
--
农业的技术革命
--
科学的日益增长的作用
--
改进生产组织
劳动性质的改变
--
3.阶级差别和其他社会差别的逐步消失
--
实现单一的公有制的道路
--
消除城乡间的差别
--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逐步融合
--
消灭妇女地位不平等的残余
使分配制度更趋完善
--
4.对劳动者的共产主义教育
--
发展教育和文化
--
提高共产主义思想
学习按照共产主义方式工作和生活
--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方向
--
国家的许多职能移交社会团体
--
关于国家消亡的条件
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
--
6.苏联共产主义建设的国际意义
--
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赛的前途
--
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向共产主义齐头并进
共产主义建设的成就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
第二十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
--
1.普遍充裕和丰富的社会
--
2.各尽所能
--
3.按需分配
--
4.自由社会的自由的人
--
平等和自由
--
个性的充分发展
全面发展的人的有组织的和睦友好的团体
--
5.各民族的和平、友好、合作和相互接近
--
6.共产主义的发展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