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公路教材 道路建筑材料试验
年份: 1955
作者: M·И·沃尔科夫 Ф·H·潘吉里耶夫著;清华大学工程材料教研组译
出版: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页数: 302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建筑石料
--
第一章 外部特征观察和岩石学特性
--
第二章 物理性质
----
第一节 比重
----
第二节 单位重
----
第三节 孔隙率和密度
----
第四节 关于水的性质(吸水率和饱水率)
----
第五节 耐冻性试验
----
第六节 硫酸钠溶液试验法
----
第七节 胶结性试验
--
第三章 力学性质
----
第一节 石料力学性质试验试件的制备
----
第二节 抗压强度试验
----
第三节 撞击强度试验
----
第四节 耐磨硬度试验
--
第四章 碎石试验
----
第一节 试样制备
----
第二节 级配之决定
----
第三节 单位重之测定
----
第四节 比重之测定
----
第五节 含水量之测定
----
第六节 吸水性之测定
----
第七节 压力强度之测定
----
第八节 磨耗度之测定
----
第九节 碎石《保持性》试验(硫酸钠检验)
--
第五章 卵石试验
----
第一节 矿物成份
----
第二节 级配之决定
----
第三节 耐冻性试验
----
第四节 强度之测定
--
第六章 砂之试验
----
第一节 级配之决定
----
第二节 用膨胀法测定黏土质点
----
第三节 含水量之测定
----
第四节 用比色法测定砂中之有机混杂物
----
第五节 单位重之测定
----
第六节 比重之测定
----
第七节 渗透系数之测定
--
第七章 冶金矿渣试验
----
第一节 石灰质离解之测定
----
第二节 铁质离解之测定
第二篇 矿物质胶结材料
--
第一章 水硬性胶结材料
----
第一节 水泥细度之决定
----
第二节 比重之测定
----
第三节 单位重之测定
----
第四节 水泥浆标准稠度之测定
----
第五节 水泥凝结时间之测定
----
第六节 水泥浆体积变化安定性之测定
----
第七节 抗压与抗拉极限强度之测定
--
第二章 气硬性石灰
----
А.试验用试样的制备
----
Б.试验方法
------
第一节 氧化钙含量之测定
------
第二节 水化速度之测定
------
第三节 测定水化速度简法
------
第四节 石灰膏产浆量之测定
------
第五节 石灰膏中未水化颗粒数量之测定
------
第六节 水化石灰的含水量之测定
--
第三章 建筑石膏和塑模石膏
----
第一节 试验用试样的制备
----
第二节 化合水含量之测定
----
第三节 细度的测定
----
第四节 石膏浆标准稠度之测定
----
第五节 凝结时间之决定
----
第六节 石膏抗拉强度之测定
----
第七节 抗拉强度快速测定法
第三篇 水泥混凝土
--
第一章 骨料质量的测定
----
А.碎石及卵石的试验
------
第一节 外观特征之描述
------
第二节 级配试验
------
第三节 SO3含量的测定
----
Б.砂的试验
------
第一节 级配的测定
------
第二节 含水率换算系数的测定
----
В.拌合混凝土用水的试验
------
第一节 水试样的选择
------
第二节 水的含酸量的测定
------
第三节 硫酸盐的测定(定性试验)
--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
----
第一节 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
----
第二节 用绝对体积法选择混凝土配合比例题
----
第三节 混凝土的工地配合比
----
第四节 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决定
----
第五节 混凝土抗弯强度的决定
--
第三章 建筑灰浆
----
第一节 灰浆稠度的测定
----
第二节 抗压强度的测定
第四篇 有机胶结材料(沥青与柏油)
--
第一章 外观特征检查
--
第二章 道路用黏性石油沥青试验方法
----
第一节 比重试验
----
第二节 +25°与0°时标准针贯入度试验
----
第三节 用标准黏滞仪测定黏滞性
----
第四节 延度试验
----
第五节 软化点试验
----
第六节 沥青有机溶剂溶解度试验
----
第七节 沥青加热试验
----
第八节 闪火点与着火点试验
----
第九节 溶于水的化合物含量试验
----
第十节 溶于水的酸与碱的、含量的定性试验
----
第十一节 含水量的测定
--
第三章 沥青的特种试验
----
第一节 沥青组丛的测定
----
第二节 沥青脆性温度的测定
----
第三节 由各试验结果决定黏性沥青的标号
--
第四章 道路液体沥青性质的试验方法
----
第一节 用标准黏度计测定液体沥青的黏滞度
----
第二节 液体沥青部分组成的测定
----
第三节 360°以下沸腾的部分去掉以后的液体沥青残留物性质的测定
----
第四节 在开口坩埚里的闪火点,溶于水的化合物及水的含量等的测定
--
第五章 煤沥青、道路煤焦油与煤柏油性质的试验方法
----
А.煤沥青性质的测定
------
第一节 软化点的测定
------
第二节 自由碳含量的测定
------
第三节 含水量的测定
----
Б.道路煤焦油性质的测定
------
第一节 比重的测定
------
第二节 部分组成的测定
------
第三节 萘含量的测定
------
第四节 含水量的测定
----
В.煤柏油(生煤柏油与合成柏油)性质的测定方法
------
第一节 比重的测定
------
第二节 黏滞性的测定
------
第三节 部分组成的测定
------
第四节 馏出到300°沸腾出的部分以后柏油的残渣软化点的测定
------
第五节 煤柏油内《自由碳》与含水量的测定
------
第六节 酚与萘含量的测定
------
第七节 合成煤柏油的配制
第五篇 地沥青和柏油的混凝土(地沥青和柏油混凝土混合物及地沥青和柏油混凝土)
--
第一章 地沥青混凝土品质的测定
----
第一节 试样制备
----
第二节 外观特征检查
--
第二章 组成材料性质的测定
----
А.碎石(或卵石)的性质测定
------
第一节 颗粒级配的测定
----
Б.砂的性质测定
------
第一节 颗粒级配的测定
----
В.矿物粉的性质测定
------
第一节 乾筛法测定磨细度
------
第二节 用水洗筛分法检定磨细度
------
第三节 比重的试验
------
第四节 单位重的试验
------
第五节 孔隙率(空隙度)的试验
------
第六节 亲水系数的试验
----
Г.沥青和柏油的选择
--
第三章 热拌用地沥青混凝土和柏油混凝土混合物的性质试验方法
----
第一节 实验室内制备混合物
----
第二节 试样制备
----
第三节 单位重的测定
----
第四节 饱水率(饱和含水量)的测定
----
第五节 膨胀的测定
----
第六节 极限抗压强度的试验
----
第七节 热拌用地沥青混凝土和柏油混凝土混合物的组成测定
--
第四章 冷拌用地沥青混凝土和柏油混凝土混合物的性质测定法
----
第一节 实验室内制备混合物
----
第二节 试样制备
----
第三节 单位重饱水性(饱和含水量)和膨胀的测定
----
第四节 试样抗压强度的测定
----
第五节 冷拌用地沥青混凝土和柏油混凝土混合物组成的测定
--
第五章 地沥青混凝土和柏油混凝土道路路面性质的测定法
----
第一节 试样制备
----
第二节 不破坏结构的试样单位重测定
----
第三节 不破坏结构的试样饱水性(饱和含水量)测定
----
第四节 不破坏结构的试样膨胀的测定
----
第五节 浇铺道路路面的地沥青混凝土和柏油混凝土混合物组成的测定
----
第六节 由取自地沥青混凝土或柏油混凝土道路路面的样品制备标准试样
--
第六章 地沥青混凝土和柏油混凝土混合物的组成设计
----
А.根据地沥青胶结物设计热拌地沥青混凝土混合物的组成
------
第一节 地沥青胶结物组成的设计
------
第二节 地沥青砂浆的设计
------
第三节 粗骨料的选择(碎石或卵石)
------
第四节 地沥青混凝土的校核试验
----
Б.根据地沥青胶结物来设计地沥青混凝土混合物配合比的例题
------
第一节 地沥青胶结物的设计
------
第二节 砂质地沥青混凝土混合物配合比的设计
----
В.根据苏联内务部公路总局技术规范设计热拌地沥青混凝土和柏油混凝土混合物的配合比
----
Г.根据苏联内务部公路总局技术规范设计地沥青混凝土混合物组成的例题
----
Д.冷拌地沥青混凝土和柏油混凝土混合物配合比的设计
------
第一节 决定骨料间的数量比例(细碎石、砂和矿物粉)
------
第二节 测定制成混合物所需液体沥青或柏油的数量
第六篇 建筑木材
--
第一章 用外部特征判定木材的种类
--
第二章 木质的显微结构
--
第三章 木材物理及力学性质的测定
----
А.试件制备
----
Б.测定木材的物理性质
------
第一节 数出木材在1公分内年轮的数目并求出夏材的百分比
------
第二节 含水量之测定
------
第三节 线向乾缩的测定
------
第四节 体积乾缩的测定
------
第五节 单位重的测定
----
В.木材力学性质的测定
------
第一节 木材顺纹抗压极限强度
------
第二节 测定横纹抗压极限强度
------
第三节 木材静力弯曲极限强度的测定
------
第四节 顺纹剪切极限强度的测定
--
第四章 木材主要疵病的鉴定
----
第一节 节
----
第二节 树干形状方面的疵病
----
第三节 木材构造上的疵病
----
第四节 不正常的沉集
----
第五节 裂缝
----
第六节 创伤
----
第七节 不正常的变色和腐朽
第七篇 金属材料(主要的黑色金属——钢及生铁)
--
第一章 放大镜分析
--
第二章 显微镜分析
----
А.钢及生铁之显微镜结构检验
------
第一节 钢
------
第二节 生铁
--
第三章 金属之力学试验
----
第一节 抗拉强度试验
----
第二节 撞击韧性试验
----
第三节 硬度试验
----
第四节 冷弯试验
----
第五节 火花试验
----
第六节 合金的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道路实验室技术保安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