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学  上

寄生虫病学 上

年份: 1964

作者: 冯兰洲,毛守白主编;卫生部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寄生虫病学编辑委员会编

出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数: 1347

格式:PDF


费用:39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第一编 总论
-- 第一章 寄生物与寄生现象 冯兰洲
-- 一、生活方式与寄生现象
-- (一)本种内的生活方式
-- 1.个体生活
上册
-- 2.群居生活
-- (二)异种间的生活方式
-- 1.共居生活
-- 2.共生生活
-- 3.寄生生活
-- 1.终末宿主
-- 2.中间宿主
-- 二、寄生物与宿主
-- (一)宿主和宿主的类别
-- 3.储蓄宿主
-- (二)寄生物与寄生物的类别
-- 1.依寄生的部位与所在的器官命名
-- 2.依寄生的时间命名
-- 3.依寄生的性质命名
-- 4.假寄生物
-- 1.离开宿主
-- (一)寄生物的生活史
-- 三、寄生物的生活史与传播途径
-- 5.粪生寄生物
-- 2.体外发育
-- 3.进入宿主
-- (二)寄生物的传播方式
-- 1.经口传染
-- 2.经皮肤感染
-- 3.接触感染
-- 4.其他方式
-- 四、寄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 1.机械性损害
-- (一)寄生物对宿主的为害
-- 2.营养的攫夺
-- 3.毒性损害
-- 4.继染细菌
-- (二)宿主对寄生物的反应
-- 1.虫体和产物的排除
-- 2.吞噬作用
-- 3.免疫反应
-- 五、寄生虫病
-- 六、寄生物与寄生虫病的分布
-- 2.气候
-- 1.地理
-- (一)自然环境
-- 3.土壤与地质
-- 4.储蓄宿主和自然疫源
-- (二)社会因素
-- 1.人类活动
-- 2.社会制度
-- 七、寄生物学与寄生虫病的历史和我国的成就
-- 2.蛛形纲
-- 5.甲壳纲
-- 4.倍足纲
-- 3.多足纲
-- 一、节肢动物的特征及其分类
-- 1.昆虫纲
-- 【节肢动物概述】
-- 第二章 节肢动物与寄生虫病 冯兰洲、盛伯梁、张本华
-- 6.蠕形纲
-- 二、昆虫的生活史
-- 1.卵
-- 2.幼虫
-- (一)外部构造
-- 1.头部
-- 3.成虫
-- 三、昆虫的构造
-- 2.胸部
-- 3.腹部
-- (二)内部构造
-- 四、昆虫为害人畜的方式
-- 3.毒质
-- 1.机械性传播
-- 4.寄生
-- (二)间接损害
-- 2.损伤
-- 1.骚扰
-- (一)直接侵害
-- 2.生物性传播
-- 五、昆虫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 1.季节性
-- 2.地域性
-- 六、疾病自然疫源地学说
-- 七、新中国医学昆虫学的进展
-- 【医学昆虫各论】
--
-- 一、蚊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
-- 二、蚊的种类及地理分布
-- 1.气温
-- 三、孳生习性
-- 2.地形
-- 四、季节消长
-- 1.趋热性蚊种季节消长型
-- 2.趋寒性蚊种季节消长型
-- 3.流水蚊种季节消长型
-- 4.静水蚊种季节消长型
-- 五、冬蛰(越冬)与夏伏
-- 六、栖性
-- 2.主栖畜栏内的蚊种
-- (一)家栖的蚊种
-- 1.主栖人房的蚊种
-- (二)野栖的蚊种
-- 七、食性
-- 1.主吸人血的蚊种
-- 2.兼吸人、畜血的蚊种
-- 3.主吸畜血的蚊种
-- 4.生态学的方法
-- 3.流生病学的方法
-- 九、疟疾的传播媒介
-- 1.中华按蚊
-- 1.人工实验感染
-- 八、蚊与传播疾病的关系
-- 2.自然感染调查
-- 2.微小按蚊
-- 3.日月潭按蚊
-- 4.白踝按蚊
-- 5.溪流按蚊
-- 6.菲律宾按蚊
-- 7.五斑按蚊麦塞亚种
-- 十、丝虫病的传播媒介
-- 1.中华按蚊
-- 2.淡色库蚊和致乏库蚊
-- 6.白踝按蚊
-- 7.其他蚊种
-- 3.东乡氏伊蚊
-- 5.微小按蚊
-- 4.常型曼蚊
--
-- 一、蝇的特征
-- 二、蝇的生活习性
-- (一)非吸血蝇类的生活习性
-- 1.厕蝇
-- 2.腐蝇
-- 2.成蛹组的吸血蝇类
-- 1.螫蝇及采采蝇类
-- (二)吸血蝇类的生活习性
-- 6.麻蝇
-- 4.绿蝇
-- 3.丽蝇
-- 5.金蝇
-- 2.阿米巴病
-- 5.皮肤病
-- 4.眼病
-- 3.蠕虫病
-- 1.肠细菌病
-- (一)非吸血蝇类与疾病的关系
-- 四、蝇类传播的疾病
-- 三、蝇的季节分布
-- 6.蝇蛆病
-- (二)吸血蝇类与疾病的关系
-- 白蛉
-- 一、白蛉的特征
-- 二、白蛉的生活习性
-- 三、白蛉与传染疾病的关系
-- 二、蠓的生活习性
-- 一、蠓的特征
-- 三、蠓的传染疾病的关系
-- 2.白蛉热
-- 1.利什曼病
--
--
-- 一、蚋的特征
-- 二、蚋的生活习性
-- 三、蚋与传染疾病的关系
--
-- 一、虻的特征
--
-- 一、蚤的特征
-- 三、虻与传染疾病的关系
-- 二、虻的生活习性
-- 二、蚤的生活习性
-- 三、蚤与传染疾病的关系
-- 1.鼠疫
-- 2.地方性斑疹伤寒
-- 3.绦虫病
-- 其他节肢动物与寄生虫病的关系
-- 1.剑水蚤
-- 2.蟹
-- 3.蝲蛄
-- 第三章 节肢动物的防制与消灭 刘维德
-- 一、防除节肢动物的原则
-- 1.科学技术与群众运动的结合
-- 2.“治本”与“治标”的具体应用
-- 3.按不同季节采取综合措施
-- 4.在农村应结合农业生产制定措施
-- 5.防护工作的意义
-- 二、改变孳生环境,达到根本消灭节肢动物的目的
-- 1.蚊类小型孳生地的消灭
-- 2.污水沟渠的防蚊措施
-- 3.地面积水的处理
-- 4.沟渠流水的处理
-- 三、节肢动物的化学防除
-- (一)有效的旧有杀虫剂
-- 1.除虫菊
-- 2.百部
-- 3.藜芦
-- 4.巴黎绿
-- 5.矿物油
-- (二)新兴的合成杀虫剂
-- 氯化烃类
-- 1.滴滴涕
-- 2.六六六
-- 3.氯丹
-- 4.七氯化茚
-- 1.马拉赛昂
-- 有机磷类
-- 6.毒杀酚
-- 5.艾氏剂和狄氏剂
-- 2.敌百虫
-- 3.地亚青农
-- (三)杀虫剂对温血动物的毒性
-- (四)节肢动物对杀虫剂的抗药性问题
-- 1.我国蚊类对杀虫剂抗药性的情况
-- 2.我国舍蝇对杀虫剂发生抗药性的情况
-- 3.抗药性形成的原因
-- (五)驱避剂及其使用
-- 四、节肢动物的生物防除
-- 五、节肢动物的物理防除
-- 第四章 粪便管理与无害化处理 陈玉清
-- 一、粪便管理与无害化处理在农业生产上及除害灭病中的意义
-- 二、粪便管理与无害化处理的有利形势
-- 三、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原则
-- (一)密切结合农业生产
-- (二)无害化效果显著
-- (三)简单、经济、易行、便利群众
-- (四)因时、因地、因病制宜
-- 5.厕所的式样
-- 4.通风及其他设备
-- 2.粪池的大小
-- 3.蹲位的数目和大小
-- 1.厕所的位置
-- (一)修建与改建合乎卫生的厕所
-- 四、粪便无害化的技术措施
-- (二)修建与改建贮粪池
-- 1.虫卵沉淀池(缸)
-- 2.密封定期贮存粪池
-- (三)堆肥处理粪便
-- 1.堆肥的原理
-- 2.堆肥的型式
-- 3.几种堆肥方法
-- 1.化学药物处理
-- (五)快速杀灭虫卵或蚴的方法
-- (四)粪便的综合利用--人工制造沼气
-- 2.野生植物试验
-- 3.加温处理粪便
-- 五、粪便管理的组织措施
-- 1.开展管理粪便的宣传教育
-- 2.建立粪组织与粪管制度
-- 3.制订用肥计划
-- 4.培养粪管骨干,把技术交给群众
-- 5.定期检查评比
-- 三、化学治疗中药物、寄生虫与宿主间的相互关系
-- 二、化学治疗中药物在寄生虫病防治措施中的意义
-- 一、发展史
-- 第五章 寄生虫病治疗用药物
-- 【概 说】 褚云鸿、张昌绍
-- 四、药物消灭宿主体内寄生虫的作用
-- 1.药物对寄生虫的直接作用
-- 2.宿主防御机能在消灭寄生虫中的作用
-- 五、药物对宿主的作用
-- 1.不良反应
-- 2.化疗指数
-- 六、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 七、寄生虫对药物的反应
-- 1.对于红血球前型的作用
-- 3.对于裂殖体的作用
-- 2.对于红血球外型的作用
-- 抗疟药 许绍芬、张昌绍
-- 一、抗疟药对疟原虫各期的作用
-- 【原虫病防治用药物】
-- 4.对于配子体的作用
-- 二、抗疟药的作用机制
-- 常山
-- 奎宁
-- 阿的平
-- 氯喹
-- 环已萘酚
-- 卡莫喹与环喹
-- 扑疟喹林
-- 伯氨喹啉
-- 其他8-氨基喹啉类
-- 氯胍与环氯胍
-- 乙胺嘧啶
-- 治疗黑热病的药物 裴曼云、张昌绍
-- 葡萄糖酸锑钠
-- 乙醇磺酸二脒?
-- 乙醇磺酸戊烷脒
-- 〔芳香双脒类〕
-- 乙醇磺酸羟基二脒?
-- 治疗阿米巴病和毛滴虫病的药物 裴曼云、张昌绍
-- 依米丁
-- 喹碘仿
-- 卡巴胂
-- 氯喹与杀滴喹
-- 鸦胆子
-- 白头翁
-- 甲硝哒唑
-- 抗菌素
-- 【蠕虫病防治用药物】
-- 抗血吸虫病药物 褚云鸿、张昌绍
-- 酒石酸锑钾(吐酒石)
-- 葡萄糖酸锑铵(锑铵)
-- 锑波芬(锑酚)
-- 二巯基丁二酸锑钠(锑-58)
-- 南瓜子与南瓜子素
-- F型化合物
-- 抗丝虫病药物 褚云鸿、张昌绍
-- 海群生
-- 卡巴胂及其他药物
-- 驱肠虫药物 张昌绍
-- 梹榔
-- 雷丸
-- 绵马与贯众
-- 石榴皮
-- 苦楝皮
-- 鹧鸪菜与海人草
-- 七、防制与消灭
-- 使君子
-- 其他驱虫中药
-- 山道年
-- 土荆芥油
-- 己雷琐辛
-- 庚雷琐辛
-- 四氯乙烯
-- 四氯化碳
-- 溴萘酚
-- 苄酚铵
-- 哌嗪(?哔嗪)
-- 哌嗪·三氯酚
-- 噻唑青铵
-- 其他驱肠虫药
-- 第六章 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 毛守白
-- 一、绪论
-- 二、粪便检查
-- 肉眼检查
-- 显微镜检查
-- 1.肠原早检查
-- 2.蠕虫卵检查
-- 3.浓集法
-- 4.虫卵计数法
-- 5.直肠粘液吸取法
-- 6.肛门拭
-- 7.鉴别虫卵死活的方法
-- 3.血吸虫毛蚴孵化法
-- 1.溶解组织内阿米巴的简易培养法
-- 2.钩蚴培养法
-- 培养法
-- 1.厚薄涂片的制作方法
-- 2.涂片的固定染色
-- 新鲜涂片
-- 染色涂片
-- 三、血液检查
-- 血液原虫的培养
-- 四、分泌物的组织检查
-- 痰液
-- 十二指肠内容物
-- 阴道分泌物
-- 六、免疫反应
-- 五、活组织检查
-- 尿
-- 1.抗原制法
-- 皮内反应
-- 2.抗原注射法
-- 3.适用皮内反应作试验的寄生虫病
-- 沉淀反应
-- 1.试管沉淀反应
-- 2.琼脂扩散沉淀反应
-- 3.活体沉淀反应
-- 4.粪、尿沉淀反应
-- 5.适用沉淀反应作诊断的寄生虫病
-- 2.操作方法
-- 补体结合试验
-- 1.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
-- 3.抗原的制备
-- 4.适用补体结合试验的寄生虫病
-- 1.操作方法
-- 凝集反应
-- 2.适用凝集反应的寄生虫病
-- 1.红血球沉降
-- 2.标记萤光试验
-- 3.制动反应
-- 七、非特异性血清反应
-- 其他免疫血清反应
-- 球蛋白反应
-- 胆碱酯酶活力
-- 嗜异性血球凝集试验及肥达氏凝集反应
-- (一)疟原虫在动物界的地位
-- (二)疟疾要史
-- 第七章 疟疾
-- 一、概论 姚永政
-- 第一部分 原虫病
-- 第二编 各论
-- (三)疟疾的危害
-- 二、人体疟原虫的生活史 单亚丽
-- (一)红血球外循环
-- 1.红血球前期的发现
-- 2.红血球前期的研究
-- 3.继发性红血球外期的研究
-- 4.红血球外环发现的意义
-- (二)红血球内循环
-- (三)蚊体内的配子生殖
-- (四)蚊体内的孢子增殖
-- (一)红血内形态
-- 三、人体疟原虫的形态 单亚丽
-- 1.薄血片疟原虫的形态
-- 2.厚血片疟原虫的形态
-- 2.大配子
-- 4.囊合子
-- 3.合子与动合子
-- 1.小配子
-- (三)蚊体内形态
-- (二)红血球外形态
-- 5.孢子体
-- 四、按蚊的形态和分类 杨新史
-- (一)按蚊的形态
-- 1.成蚊的外部构造
-- 2.卵的构造
-- 3.幼虫的外部构造
-- (二)按蚊的分类
-- 1.我国按蚊分类和地理分布
-- 4.蛹的构造
-- 2.我国按蚊成蚊分组检索表
-- 3.我国按蚊幼虫检索表
-- 5.马来型赫坎按蚊种群检索表
-- 4.我国中华按蚊种型分化的研究
-- 五、疟疾病理学 秦光煜
-- (一)总论
-- 1.疟疾的类型
-- 2.疟疾的病理生理学
-- 3.疟疾患者的免疫性
-- 4.疟疾患者的死亡原因
-- 5.疟原虫在体内的分布
-- 6.疟色素的性质及分布
-- 7.疟疾的病理诊断
-- 1.血细胞的改变
-- (二)疟疾患者各种器官的病变
-- 2.脾的病变
-- 3.肝的病变
-- 4.骨髓的病变
-- 5.淋巴结病变
-- 6.神经系的病变
-- 7.肾的病变
-- 8.肺的病变
-- 9.胃、肠的病变
-- 10.心脏血管系病变
-- 11.生殖器官的病变
-- 12.其他器官的病变
-- (三)黑尿热
-- 1.定义
-- 2.原因
-- 3.溶血的机制
-- 4.病理生理学
-- 5.血细胞改变
-- 6.尸体解剖所见
-- 7.死亡原因
-- (一)总论
-- 1.疟疾的种类
-- 六、疟疾的症状 任道性
-- 2.感染疟疾的方式方法
-- 3.潜伏期
-- 4.疟原虫裂体增殖与疟疾发作的关系
-- 5.疟疾的发作过程
-- 6.潜隐期与复发
-- 7.免疫力
-- 1.间日疟
-- (二)各种疟疾的症状
-- 2.三日疟
-- 3.恶性疟
-- 4.蛋形疟
-- 5.先天性疟疾及幼儿疟疾
-- 6.孕妇的疟疾
-- 7.黑尿热
-- 七、疟疾的诊断 任道性
-- (一)临床诊断
-- 1.发作有规律性
-- 2.典型发作的症状
-- 3.感染机会及病史
-- 1.血内疟原虫检查法
-- (二)实验室诊断
-- 4.体征
-- 2.血液方面的变化
-- 3.血清免疫学上的反应
-- (三)疟疾的鉴别诊断
-- 1.丝虫病
-- 2.血吸虫病
-- 3.黑热病
-- 2.需要鉴别诊断的病症
-- 1.黑尿热的诊断要点
-- (四)黑尿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7.昏迷型的疟疾患者
-- 8.胃肠型的疟疾患者
-- 6.回归热
-- 5.传染性肝炎
-- 4.阿米巴性肝炎或肝脓疡
-- 八、疟疾的治疗 任道性
-- (一)疟疾治疗的一般原则
-- (二)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
-- 1.治疗疟疾的中经
-- 1.近代抗疟药的作用
-- (三)近代抗疟药的使用方法
-- 3.疟疾粉
-- 2.疟疾的针灸疗法
-- 2.近代抗疟药的常用剂量
-- 3.凶险型疟疾的冶疗
-- 4.孕妇疟疾的治疗
-- 6.各种抗疟药中毒的治疗
-- 九、疟疾的流行病学 何琦、邓达
-- (一)概论
-- 1.流行病学定义
-- 4.疟疾流行过程的一般特征
-- (二)我国疟疾的分布
-- 3.疟疾流行的形式
-- 2.疟疾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 (三)疟疾流行因素
-- 1.传染源
-- 2.传染煤介
-- 3.自然因素
-- 4.社会因素
-- 十、抗疟的理论与实际 何琦、周祖杰
-- (一)抗疟形势
-- 1.国际情况
-- 2.国内情况
-- (二)抗疟的理论
-- 1.抗疟三个途径
-- 2.疟疾的自然疫源性问题
-- 3.疟疾繁殖率的新概念
-- 5.治疗措施在现代抗疟计划中的位置
-- 6.消灭疟疾的方案
-- 4.灭蚊措施在现在抗疟计划中的位置
-- 7.新的流行病学评价方法
-- 8.消灭疟疾时间的估计
-- (三)成蚊杀灭措施
-- 1.杀虫剂与处理方法
-- 2.滞留喷洒可能遇到的失败和失败的原因
-- 3.蚊媒抗药性
-- (四)抗疟药物的有效使用
-- 1.药物的类别和作用
-- 2.集体服药预防
-- 3.根治间日疟
-- 第八章 黑热病 王光俊、何凱增、吴征鉴
-- 一、概论
-- 二、病原
-- (一)三种利什曼原虫的特点
-- (二)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构造及形态
-- (三)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
-- 1.杜氏利什曼在昆虫宿主体内的生活情况
-- 三、传播媒介
-- (四)利什曼原虫的生殖方法
-- 2.杜氏利曼在哺乳动物宿主体内的生活情况
-- (一)白蛉的特征
-- (二)中华白蛉的生活史及各期形态
-- (三)中华白蛉的生态习性
-- 1.中华白蛉的地理分布
-- 2.中华白蛉的季节分布
-- 3.气候与中华白蛉季节消长的关系
-- 4.中华白蛉的活动和栖息场所
-- 5.中华白蛉在村庄内的活动范围
-- 6.中华白蛉的活动时间
-- 7.中华白蛉的吸血和嗜血习性
-- 8.中华白蛉的繁殖和孳生习性
-- 四、病理
-- (一)各种器官的组织病理变化
-- 1.脾脏
-- 2.肝脏
-- 3.骨髓
-- 4.淋巴结
-- 5.消化道
-- 6.皮肤
-- 7.睾丸
-- 8.肺
-- 9.肾脏
-- 10.其他器官
-- (二)动物实验感染
-- 五、临床症状
-- (一)潜伏期
-- (二)临床表现
-- 1.早期症状
-- 2.主要症状
-- 3.消化系统方面的症状
-- 4.循环系统方面的症状
-- 5.其他症状
-- 六、血液方面的变化
-- 1.白血球
-- 1.肝功能
-- 七、各种器官的功能失调
-- 3.红血球沉降率
-- 5.血清蛋白
-- 4.血小板
-- 2.红血球和血红蛋白
-- 2.肾上腺功能
-- 3.脾功能
-- 八、皮肤型黑热病的症状
-- 1.褪色斑型
-- 2.结节型
-- 九、并发症
-- 1.肺炎
-- 3.急性粒性白血球缺乏症
-- 2.走马疳
-- 十、诊断
-- (一)临床诊断的依据
-- 1.病史
-- 2.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特点
-- (二)实验诊断
-- 1.病原检查
-- 2.各种血清试验
-- 十一、鉴别诊断
-- 1.班替氏综合症
-- 2.白血病
-- 7.血吸虫病
-- 4.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3.各种贫血
-- 5.亚急性心内膜炎
-- 6.慢性疟疾
-- 十二、治疗
-- (一)特效治疗
-- 1.葡萄糖酸锑钠
-- 8.高雪氏病
-- 2.芳香双脒剂
-- (二)黑热病的治愈标准
-- 1.临床症状方面
-- 2.实验检查结果
-- (三)黑热病的复发与抗锑问题
-- (四)皮肤型黑热病的治疗
-- (五)黑热病的一般疗法
-- (六)并发症的治疗
-- 十三、流行病学
-- (一)黑热病的流行情况
-- (二)我国黑热病流行区域
-- 2.黑热病患者的年龄分布
-- (三)我国黑热病流行病学上的特点
-- 1.地理分布上的特点
-- 4.黑热病的发病季节
-- 3.黑热病患者的性别分布
-- (四)黑热病的类型问题
-- (五)动物保虫宿主
-- 1.犬内脏利什曼病
-- 2.其他动物保虫宿主的调查研究
-- (六)黑热病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
-- 1.居民发病情况的调查
-- 2.动物保虫宿主的调查
-- 3.白蛉调查研究的基本操作方法
-- (七)黑热病的防制
-- 1.消灭传染源
-- 2.扑灭传播媒介
-- 3.防治实施与效果
-- 第九章 阿米巴病 叶英、陈忠年、连惟能
-- 一、概论
-- 二、病原生物学
-- (一)形态
-- 1.滋养体
-- 2.囊前期
-- 3.包囊
-- (二)生活史
-- (三)痢疾阿米巴的生理生化
-- 2.营养的摄取和代谢过程
-- (一)致病力和发病机制
-- 三、病理
-- 3.细菌
-- (二)病理变化
-- 1.虫株的不同
-- 2.宿主机体的变化
-- 1.肠阿米巴病
-- 2.肠外阿米巴病
-- 四、症状与体征
-- (一)肠阿米巴病
-- 5.白血细胞总数及分类
-- 2.腹痛
-- 3.发热
-- 4.消瘦、体重减轻
-- 1.痢疾大便
-- 6.贫血
-- 7.其他症状
-- (二)肠外阿米巴病
-- 1.肝阿米巴病
-- 2.阿米巴肺脓肿
-- 1.粪便的外观和性质
-- (一)粪便检查
-- 4.皮肤阿米巴病
-- 5.泌尿生殖道阿米巴病
-- 五、诊断
-- 3.阿米巴脑脓肿
-- 6.其他
-- 2.检验方法
-- (二)离体培养
-- 1.几种常用的培养基
-- 2.培养方法
-- (三)乙状肠镜检查
-- (四)初体结合试验
-- 2.人酵母菌
-- (六)粪便涂片镜检时类似于痢疾阿米巴的物体
-- 1.细胞
-- (五)肠道阿米巴的鉴别诊断
-- (七)阿米巴肝脓肿的诊断
-- 六、治疗
-- (一)阿米巴带虫者(健康带虫者)与轻型肠阿米巴病的治疗
-- 1.胂类抗阿米巴药
-- 2.喹啉碘化物抗阿米巴药
-- 3.非砷、碘性化学抗阿米巴药
-- 4.抗阿米巴之抗菌素
-- 5.生药
-- 2.重型者
-- 6.合并疗法
-- (二)急性肠阿米巴病治疗
-- 1.轻型者
-- (三)肝阿米巴病治疗(包括其他器官阿米巴脓肿的治疗)
-- (四)一般疗法
-- 3.暴发型者
-- 七、流行病学
-- (一)传染源
-- (二)传播途径
-- 1.水与食物的传播
-- 3.接触传播
-- 2.媒介昆虫的传播
-- 八、预防
-- 1.管理水源
-- 2.饮食管理
-- (三)易感者
-- 3.粪便管理
-- 4.继续开展爱国卫运动和进行卫生宣教工作
-- 第十章 阴道毛滴虫病 叶英、黄美玉
-- 一、概论
-- 二、病原生物学
-- (一)阴道毛滴虫的形态
-- (二)生活史
-- 1.生长条件
-- (三)生理、生化的研究
-- 2.营养的摄取和代谢过程
-- 三、病理
-- (一)致病力和致病机制
-- 1.虫株的不同
-- 2.宿主机体的变化
-- 3.阴道细菌群落的变化
-- (二)病理变化
-- 2.症状
-- 1.潜伏期
-- 四、症状与体征
-- 3.体征
-- 五、诊断
-- (一)阴道分泌物涂片的检查
-- 1.分泌物的特点
-- 2.检查方法
-- (二)分泌物内毛滴虫培养法
-- 1.培养基的配制
-- (一)毛滴虫阴道炎在我国流行情况
-- 六、流行病学
-- 4.微量培养诊断法
-- 3.无菌培养和保虫方法
-- 2.村本的采集和接种方法
-- 1.传染源
-- (二)流行因素
-- 2.传播途径
-- 七、治疗
-- 1.治疗用药物
-- 2.治疗方法
-- 3.治愈标准
-- 4.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事项
-- 5.毛滴虫的抗药性
-- 八、预防
-- 1.消灭传染源
-- 2.切断传播途径
-- 3.注意个人卫生
-- 4.加强卫生宣教工作
-- (二)形态及生活史
-- 第十一章 其他原虫病 刘尔翔
-- (一)概论
-- 一、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 (三)病理
-- 1.发病机制
-- 2.病理形态改变
-- (四)症状与体征
-- (五)诊断
-- 1.结肠小袋纤毛虫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 (七)流行病学
-- (六)治疗
-- 1.碘化合物
-- 4.其他
-- 2.砷化合物
-- 3.抗菌素
-- 2.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的传染源问题
-- (八)防制与消灭
-- 二、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 (一)概论
-- (二)形态及生活史
-- (三)病理
-- 1.全身性症状
-- (四)症状与体征
-- 2.肠胃道症状
-- 3.胆囊胆道症状
-- (五)诊断
-- (六)治疗
-- (七)流行病学
-- (八)防制与消灭
-- 2.内滴虫属
-- 1.迈氏唇鞭毛虫
-- 三、国内罕见寄生原虫简介
-- 3.人肠滴虫
-- 4.等孢子球虫
-- 5.林氏肉孢子虫
-- 1.枯氏锥虫病
-- 四、国外常见原虫病简介
-- 2.睡眠病
-- 3.弓形体病
-- 第十二章 血吸虫病
-- 一、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钉螺 王培信
-- (一)血吸虫的形态和生活史
-- 吸虫病
-- 第二部分 蠕虫病
下册
-- 1.日本血吸虫
-- 2.曼氏血吸虫
-- 3.埃及血吸虫
-- (二)钉螺的形态
-- 1.钉螺的分类
-- 2.钉螺的形态
-- (三)钉螺的生态
-- 1.影响钉螺生态的自然环境因素
-- 2.钉螺的分布
-- 3.钉螺的运动
-- 4.钉螺的食性和排便
-- 5.钉螺的呼吸
-- 6.钉螺的生殖、发育及寿命
-- 7.钉螺的人工饲养与繁殖
-- 8.钉螺的日本血吸虫感染
-- 9.钉螺的调查
-- 二、病理
-- (一)血吸虫病的病理变化 谷镜?
-- 1.尾蚴引起的皮肤炎
-- 2.尾蚴在皮肤至门静脉系统游行途中所引起的变化
-- 3.由血吸虫及虫卵所引起的变化
-- (二)急性血吸虫病
-- (三)血吸虫病性侏儒症
-- (四)血吸虫病的病理生理 黄铭新、江绍基
-- 1.潜伏期可能发生的变化
-- 2.虫卵对机体的损伤
-- 3.急性期的发病机制
-- 4.慢性期的发病机制
-- 三、临床
-- (一)血吸虫病的分类 黄铭新、江绍基
-- 1.血吸虫感染或隐匿型血吸虫病
-- 2.血吸虫病
-- (二)祖国医学对晚期血吸虫病的认识 程门雪、王玉润
-- 2.症状与体征
-- 1.晚期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
-- 3.治疗
-- (三)晚期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黄铭新、程门雪、杨宜、江绍基
-- 1.症状
-- 2.体征
-- 3.晚期血吸虫病与门脉肝硬变的比较
-- 4.诊断和临床分类
-- 5.并发症和预后
-- (四)血吸虫病性侏儒症 黄铭新、陆正伟
-- 1.病发率和病因
-- 2.临床表现
-- 3.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
-- 4.治疗方法
-- (五)急性血吸虫病 徐日光
-- 1.发病机制
-- 2.潜伏期
-- 3.主要症状和体征
-- 4.实验室检查
-- 5.乙状结肠镜及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
-- 6.X线与心电图检查
-- 7.诊断与鉴别诊断
-- 2.肺型血吸虫病
-- 1.脑型血吸虫病
-- (六)异位血吸虫病 徐日光
-- 3.胃型血吸虫病
-- (七)并发症与和加杂症
--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兰锡纯
-- 血吸虫病与癌肿的关系 兰锡纯
-- 肝性昏迷 徐日光
-- 1.机制
-- 2.诱因
-- 3.主要症状与体征
-- 6.治疗
-- 5.疹断
-- 4.实验室检查
-- 1.钩虫病
-- 血吸虫病的加杂症 杨宜
-- 2.伤寒、副伤寒
-- 3.传染性肝炎
-- 4.菌痢
-- 5.结核病
-- 6.总述
-- 四、诊断
-- (一)血吸虫病的实验诊断 潘孺孙
-- 1.粪便沉淀孵化法的演变和革新
-- 2.血吸虫病皮内反应
-- 3.血吸虫病血清反应
-- 4.直肠乙状结肠镜检和直肠粘膜活体检查
-- 5.各种诊断法的临床应用及其效价的比较
-- (二)晚期血吸虫病超声波诊断 邬祥惠
-- 1.早期血吸虫病的胸部X线表现
-- (三)血吸虫病的X线诊断撮要 徐惊伯
-- 胸部的X线表现
-- 2.晚期血吸虫病的胸部X线表现
-- 胃肠道的X线表现
-- 1.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
-- 2.胃
-- 3.小肠
-- 4.结肠
-- 2.X线检查
-- 骨骼的X线表现
-- 神经系统
-- 1.概念
-- 门静脉高压的X线表现
-- 1.概念
-- 2.X线征象
-- 脾动脉造影
-- 五、治疗
-- (一)我国解放以来对治疗血吸虫病药物研究的总结 张昌绍
-- 1.寻找防治新药的研究
-- 3.吐酒石剂型与治程的改进
-- 2.中药的研究
-- 4.锑剂的药理与毒理
-- (二)锑剂的严重中毒反应及其处理 黄铭新、江绍基
-- 锑剂治疗中死亡原因分析
-- (三)晚期血吸虫病的治疗 黄铭新、程门雪、江绍基、杨宜
-- 1.治本法则
-- 2.治标法则
-- 3.治疗的共词规律
-- 4.治疗的特殊规律
-- 6.远期疗效
-- 5.顽固性腹水和影响疗效诸因素的探讨
-- 1.门静脉高压症
-- (四)血吸虫病的外科治疗 兰锡纯
-- 2.肠道肉芽肿病变
-- (五)急性血吸虫病的治疗 黄铭新、陆正伟
-- 六、流行病学
-- (一)概论 苏德隆
-- 1.血吸虫病的危害
-- 2.传播机转各环节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
-- 3.流行病学特征
-- 4.动物血吸虫感染的流行病学意义
-- 5.防治措施
-- (二)家畜日本血吸虫病 刘瑞三
-- 1.概论
-- 2.流行病学
-- 3.影响本病发生和发展因素
-- 4.症状
-- 5.病理变化
-- 6.诊断
-- 7.治疗
-- 8.免疫
-- 9.防制措施
-- 七、预防
-- (一)消灭钉镙 汪民视
-- 钉螺孳生环境的类别
-- 灭螺总则
-- 灭螺方法
-- 1.从生产出发,结合生产灭螺
-- 2.药物灭螺
-- 3.其他灭螺法
-- 灭螺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 (二)血吸虫病的个人防护 吴光
-- 1.药物防护
-- 2.非药物防护
-- (三)粪便管理
-- 第十三章 肺吸虫病 吴光、钱慕韩、雷学熹
-- 一、肺吸虫的形态与生活史
-- 二、病理
-- 三、症状和体征
-- 1.感染史
-- 2.潜伏期
-- 3.早期症状
-- 4.症状分析
-- (一)症状
-- 3.腹部
-- 4.中枢神经系
-- 2.胸部
-- 1.全身性
-- (二)体征
-- 四、诊断
-- (一)临床诊断
-- 1.本病流行区的感染史
-- 2.本病的特征性症状
-- (二)X线诊断
-- 1.胸部X线诊断
-- 2.中枢神经系X线诊断
-- (三)实验诊断
-- 1.痰液
-- 2.血液
-- 3.血化学及肝、肾功能试验
-- 5.尿
-- 6.脑脊液
-- 4.粪便
-- 7.胸水
-- 8.胃液
-- 9.补体结合试验
-- 10.皮内试验
-- (四)鉴别诊断
-- 1.肺结核
-- 8.痢疾
-- 12.脑瘤肿
-- 11.脑炎
-- 10.急腹症
-- 9.阑尾炎
-- 4.结核性脑膜炎
-- 7.肺瘤
-- 6.支气管扩张
-- 5.支气管肺炎
-- 3.结核性腹膜炎
-- 2.结核性胸膜炎
-- (二)药物治疗
-- (一)一般疗法
-- 五、治疗
-- 13.原发性癫痫
-- 14.脊髓瘤
-- 1.治疗分组
-- 2.各组的疗效比较
-- 3.药物反应
-- (三)外科疗法
-- 1.中枢神经系肺吸虫病的手术治疗
-- 2.肺手术治疗
-- 3.腹部手术治疗
-- 4.皮下及肌内结节手术治疗
-- 六、流行病学
-- 七、预防
-- 一、简史
-- 二、形态
-- 第十四章 华支睾吸虫病 朱师晦
-- 1.成虫
-- 2.虫卵
-- 3.毛蚴
-- 4.毛蚴
-- 5.囊蚴
-- 6.后囊蚴
-- 2.第一中间宿主
-- 三、生活史
-- 1.终末宿主
-- 3.第二中间宿主
-- 4.发育循环
-- 四、流生病学
-- 1.有适宜的第一中间宿主
-- 2.有第二中间宿主的淡水鱼
-- 3.鱼及螺获得感染的原因
-- 4.囊蚴的抵抗力
-- 5.部分地区人民有食生鱼肉的嗜好
-- 6.保虫宿主的存在
-- 7.流行地区分布情况
-- 8.易感染的人年龄与性别情况
-- 五、病理变化
-- 1.轻症型
-- 2.中等症型
-- 3.重症型
-- 六、临床症状
--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 1.病史
-- 2.临床症状方央
-- 3.粪便检查
-- 4.胆汁或十二指肠液检查
-- 5.皮内反应试验
-- 八、预后
-- 九、治疗
-- 1.不要吃鱼生及未经煮熟的鱼肉
-- 十、预防
-- 2.积极治疗病人和管制猫犬
-- 3.合理处理粪便
-- 第十五章 姜片虫病 陈祜鑫、钱潮
-- 一、形态及生活史
-- 1.寄生阶段--成虫
-- 2.离开终宿主的阶段--虫卵
-- 3.自生生活及中间宿主体内寄生的阶段
-- 4.感染阶段及媒介
-- 二、病理
-- 三、症状和体征
-- 1.轻症
-- 2.中等症
-- 3.重症
-- 主要症状的说明
-- 四、诊断
-- 五、治疗
-- 1.梹榔
-- 6.四氯化碳
-- 5.β-萘酚
-- 4.四氯乙烯
-- 2.一溴二萘酚
-- 3.六烷雷锁辛
-- 六、流行病学
-- 1.地理分布
-- 2.流行因素
-- 7.麝香草酚
-- 3.感染季节
-- 4.居民感染率及患者人数
-- 5.年龄免疫
-- 2.管粪灭卵
-- 4.防止人和猪的感染
-- 3.杀灭扁卷螺
-- 1.治疗病人及处理病畜
-- 七、防治与消灭
-- 第十六章 其他吸虫病 吴光
-- 一、肝片吸虫
-- 1.中间宿主与保虫宿主
-- 2.症状
-- 3.诊断
-- 4.治疗
-- 5.流行病学
-- 6.预防
-- 二、枝双腔吸虫
-- 三、胶状后睾吸虫
-- 四、胰阔口吸虫
-- 五、异形吸虫
-- 六、伊族棘口吸虫
-- 七、横川后殖吸虫
-- 八、血吸虫皮炎
-- 第十七章 猪肉绦虫病及囊尾蚴病
-- 一、概论 金大雄
-- 二、形态及生活史 王菊生
-- 1.形态
-- 三、病理 顾以铭
-- 2.生活史
-- 四、症状与体征 顾以铭
-- 1.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
-- 2.脑囊尾蚴病
-- 3.眼囊尾蚴病
-- 2.微丝蚴
-- 五、诊断 王菊生、顾以铭
-- 1.肠猪肉绦虫病的诊断
-- 2.囊尾蚴病的诊断
-- 六、治疗 毛克强
-- 1.成虫的驱虫治疗
-- 2.囊尾蚴病的治疗
-- 七、流行病学 金大雄
-- 1.分布和感染情况
-- 2.感染和流行的原因
-- 八、防制与消灭 金大雄
-- 1.驱虫治疗
-- 2.猪肉的加工
-- 3.粪便管理和个人卫生
-- 第十八章 牛肉绦虫病
-- 一、概论 金大雄
-- 二、形态及生活史 王菊生
-- 1.形态
-- 2.生活史
-- 三、病理 顾以铭
-- 四、症状与体征 顾以铭
-- 五、诊断 王菊生、顾以铭
-- 1.检查虫卵
-- 4.询问病史
-- 六、治疗 毛克强
-- 3.检查头节
-- 2.检查妊娠节片
-- 1.槟榔
-- 2.雷丸
-- 3.南瓜子
-- 4.槟榔和南瓜子
-- 5.石榴根皮
-- 10.绵马
-- 7.阿克利兴
-- 6.阿的平
-- 9.槟榔与阿的平
-- 8.二氯甲双酚
-- 11.中医复方
-- 七、流行病学 金大雄
-- 1.分布和感染情况
-- 2.感染和流行的原因
-- 八、防制与消灭 金大雄
-- 1.肉类的检查和加工
-- 2.驱虫治疗
-- 3.粪便的管理
-- 4.莱西亚棘球绦虫
-- 二、地理分布
-- 5. 猫棘球绦虫
-- 一、简史
-- 3.少头棘球绦虫
-- 2.多房棘球绦虫
-- 1.细粒棘球绦虫
-- 第十九章 棘球蚴病(包虫病) 刘瑞三
-- 三、形成描述
-- 1.角皮层
-- 2.胚层
-- 3.囊液
-- 4.?囊及头节
-- 四、生活史
-- 五、流行病学
-- 六、症状和病理
-- 1.X线检查
-- 2.穿刺法
-- 3.嗜酸性白血球增多
-- 4.嗜酸性白血球过敏试验
-- 5.皮内试验
-- 6.沉淀反应
-- 七、诊断
-- 7.血球凝集试验
-- 8.补体结合试验
-- 八、免疫
-- 九、治疗
-- 十、预防
-- 一、概论
-- 二、病原体的形态和生活史
-- 1.形态
-- 第二十章 短膜壳绦虫病 林宇光
-- 2.生活史
-- 三、病理与症状
-- 四、诊断
-- 五、治疗
-- 六、流行病学
-- 1.分布及各地流行情况
-- 2.流行因素
-- 一、概述
-- 二、形态及生活史
-- 1.形态
-- 第二十一章 长膜壳绦虫病 林宇光
-- 2.生活史
-- 三、病理和症状
-- 五、治疗
-- 四、诊断
-- 六、流行病学
-- 七、预防
-- 第二十二章 孟氏裂头蚴病 唐仲璋
-- 一、概述
-- 二、形态
-- 三、生活史
-- 四、终末宿主
-- 五、发育各期描述
-- 六、流行病学
-- 1.孟氏裂头绦虫和裂头蚴病的分布
-- 2.感染的方式和途径
-- 3.孟氏裂头绦虫成虫的人体感染
-- 七、病理及症状
-- 八、诊断
-- 九、治疗
-- 第二十三章 丝虫病 陈子达、李辉汉、徐英含、张鸿典
-- 一、概论
-- 1.成虫
-- (一)班氏吴策丝虫
-- 二、病原学
-- 2.微丝蚴
-- 3.班氏吴策丝虫佛士变种
-- 4.太平洋吴策丝虫
-- 5.在媒介蚊体内各期幼虫的形态
-- 6.生活史
-- (二)马来吴策丝虫
-- 1.成虫
-- (一)发病机制
-- 三、病理变化
-- 3.在蚊体内马来丝虫各期幼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 4.生活史
-- (二)病理解剖
-- 1.淋巴系统病变
-- 2.继发病变
-- 3.罕见病变
-- 四、症状及体症
-- (一)早期症状
-- 1.过敏反应
-- 2.淋巴结炎
-- 3.淋巴管炎
-- 5.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
-- 4.丹毒样皮炎
-- (二)淋巴系统阻塞后症状和体征
-- 1.淋巴结曲张
-- 2.淋巴管曲张
-- 3.鞘膜积液
-- 4.乳糜尿、乳糜腹泻及乳糜腹水
-- 5.淋巴肿
-- 6.象皮肿
-- (三)继发性细菌感染
-- (四)罕见症状
-- (五)血象变化
-- (一)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 五、诊断
-- (二)实验室诊断
-- 1.微丝蚴检查法
-- 2.蛔虫生活史
-- 2.药物试验诊断法
-- 3.活体组织检查法
-- 六、治疗
-- (一)治疗发展概述
-- 4.免疫反应
-- (二)海群生治疗丝虫病的方法
-- 1.马来丝虫病
-- 2.班氏丝虫病
-- (三)疗效
-- 2.对成虫的作用
-- 1.对微丝蚴的作用
-- (四)海群生治疗丝虫病的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 (五)暂缓治疗的指征
-- (六)丝虫病体征的治疗
-- 1.热藏组织疗法
-- 2.透明质酸酶疗法
-- 3.外科手术疗法
-- (七)中医中药及其他疗法
-- 1.地理分布
-- (一)班氏丝虫病
-- 七、流行病学
-- 2.各地感染情况
-- 3.性别及年龄与班氏丝虫感染的关系
-- 4.传染班氏丝虫的媒介蚊种
-- 5.流行因素
-- (二)马来丝虫病
-- 1.地理分布
-- 2.各地感染情况
-- 3.传染马来丝虫的媒介蚊种
-- 1.普查
-- (一)普查普治
-- 八、防制与消灭
-- 4.马来丝虫的储存宿主问题
-- (二)灭蚊
-- 1.消除孳生地
-- 2.杀灭幼虫
-- 3.杀灭成蚊
-- 2.普治
-- (三)防蚊
-- (四)介绍几种防蚊灭蚊的方法
-- 1.漂浮杀虫剂石膏球
-- 2.高效价除虫菊的提取方法及喷洒效果
-- 3.来苏作为乳化剂
-- 4.烟杀法(直接燃烧法)
-- 5.六六六及六六六-除虫菊蚊烟香
-- 6.灭蚊弹的设计
-- 7.除虫菊防蚊油
-- 第二十四章 钩虫病 王正仪、陈玉清
-- 一、概论
-- 二、形态及生活史
-- (一)成虫的外形
-- (二)虫体的构造
-- 1.体壁
-- 2.体腔
-- 3.消化系统
-- 1.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 (三)几种钩虫形态的鉴别要点
-- 5.神经系统
-- 4.生殖系统
-- 2.美洲板口线虫
-- 3.巴西钩口线虫
-- 4.犬钩口线虫
-- (四)成虫的生活习性
-- (五)虫卵
-- (六)幼虫
-- (七)生活史
-- 三、症状及病变
-- (一)幼虫所致的症状及病变
-- 1.皮肤反应
-- 2.淋巴腺反应
-- 3.呼吸道症状
-- (二)成虫反致的症状及病变
-- 1.消化道症状及病变
-- 2.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 3.其他症状与病变
-- 四、诊断
-- (一)病原诊断
-- 1.定性诊断
-- 2.定量诊断
-- (二)免疫诊断
-- (三)临床症状结合病史诊断
-- 五、治疗
-- (一)驱虫治疗
-- 1.毒性问题
-- 2.剂量问题
-- 3.服法问题
-- 4.疗效考核问题
-- 5.驱虫机制问题
-- 6.治疗用药物
-- (二)一般治疗
-- 2.铁质供应
-- 1.皮疹处理
-- 3.改进或补充营养
-- 六、流行病学
-- (一)钩虫的分布和流行
-- (二)钩虫病的传播因素
-- 1.自然环境因素
-- 2.人民生活习惯方面的因素
-- (三)钩虫病的传播方式
-- (四)各种农作物与钩虫病的关系
-- (五)感染钩虫病的时间与季节
-- (六)寄主情况与钩虫病的关系
-- 七、防制与消灭
-- (一)钩虫病的调查工作
-- (二)集体治疗
-- (三)粪便管理
-- (四)预防感染--防护
-- (五)杀灭地面上的钩蚴
-- 1.蛔虫形态学
-- 二、形态及生活史
-- 1.蛔虫病概念
-- 一、概论
-- 第二十五章 蛔虫病 苏祖斐
-- 2.祖国医学对蛔虫病的认识
-- 三、病理
-- 1.蛔虫病的发病机制
-- 2.蛔虫并发症的发病机制
-- 3.蛔虫侵入人体后所致病理
-- 4.蛔虫并发症的病理
-- 3.肺部症状与体征
-- 1.肠道蛔虫病并发症
-- 五、并发症
-- 1.一般症状与体征
-- 2.胃肠道症状与体征
-- 四、一般蛔虫病的症状与体征
-- 2.胆道蛔虫并发症
-- 3.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 4.呼吸道并发症
-- 5.尿道蛔虫并发症
-- 6.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
-- 七、治疗
-- 3.X线检查
-- 1.一般蛔虫病的治疗
-- 2.血清反应试验
-- 1.粪便虫卵检查
-- 六、诊断
-- 2.并发症的治疗
-- 八、流行病学
-- 1.国外国内分布情况
-- 2.流行因素
-- 3.传染途径
-- 九、防制与消灭
-- 1.粪便无害化
-- 3.加强宣传教育、改进卫生习惯
-- 2.普查普治
-- 第二十六章 蛲虫病 陈玉清
-- 一、概论
-- 二、形态及生活史
-- 三、流行病学
-- 四、病理与症状
-- 1.一般症状
-- 2.肛门和会阴的周围瘙痒
-- 3.女性生殖系统
-- 4.输尿系统
-- 5.阑尾炎
-- 五、诊断
-- 六、治疗
-- 4.胶玻纸试法
-- 1.?哔嗪
-- 1.火柴杆试法
-- 3.玻纸拭法
-- 2.棉拭漂浮法
-- 2.生百部煎剂作保留灌肠
-- 3.槟榔煎剂
-- 4.土荆芥油和棉球配合疗法
-- 5.噻唑青
-- 6.抗菌素
-- 七、防制
-- 二、形态和生活史
-- 一、简史
-- 第二十七章 鞭虫病 陈玉清、蒋则孝
-- 三、流行病学
-- 四、病理和症状
-- 五、诊断
-- 六、治疗
-- 七、预防
-- 第二十八章 其他线虫病 陈玉清、蒋则孝
-- 一、旋毛虫病
-- 1.简史
-- 2.形态和生活史
-- 3.流行病学
-- 4.病理及症状
-- 5.诊断
-- 6.治疗
-- 7.预防
-- 二、粪类圆线虫病
-- 1.简史
-- 2.形态和生活史
-- 3.流行病学
-- 5.诊断
-- 6.治疗
-- 4.病理及症状
-- 7.预防
-- 三、东方毛圆线虫病
-- 1.形态
-- 2.生活史
-- 3.流行病学
-- 4.病理和症状
-- 5.诊断
-- 6.治疗
-- 四、结膜吸吮线虫病
-- 1.病原体形态
-- 五、美丽筒线虫病
-- 4.预防
-- 2.危害性
-- 1.形态
-- 3.治疗
-- 2.生活史
-- 3.地理分布
-- 4.病理及症状
-- 5.诊断
-- 6.治疗
-- 7.预防
-- 六、棘颚口线虫病
-- 1.形态
-- 4.流行病学
-- 5.病理与症状
-- 2.生活史
-- 3.地理分布
-- 6.诊断
-- 7.治疗
-- 8.预防
附录 寄生虫标本的收集及保存 刘尔翔
-- 一、原则
-- 二、原虫标本的收集及保存
-- 三、蠕虫标本的收集及保存
-- 四、昆虫标本的收集及保存
--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