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  列宁主义问题

斯大林 列宁主义问题

年份: 1950

作者: 唯真译

出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页数: 964

格式:PDF


费用:30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九二四年四月初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的讲演)
原版出版局声明
-- 一 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
-- 二 方法
-- 三 理论
-- 四 无产阶级专政
-- 五 农民问题
-- 六 民族问题
-- 七 战略与策略
-- 八 党
-- 九 工作作风
-- 一 十月革命的内外环境
十月革命与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到十月革命之路一书的序言)
-- 二 论十月革命的两个特点;或十月革命与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
-- 三 论十月革命准备时期内布尔什维克策略的几个特点
-- 四 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开端和前提
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
-- 一 列宁主义的定义
-- 二 列宁主义中的主要点
-- 三 关于『不断』革命问题
-- 四 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
-- 五 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党和工人阶级
-- 六 关于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胜利问题
-- 七 为社会主义建设胜利而奋斗
-- 论党在农民问题上的三个基本口号(答杨--斯基同志)
-- 论十月革命准备时期内无产阶级与贫农专政的口号(答斯·颇克罗夫斯基同志)
-- 十月革命的国际性质(为十月革命十周年纪念而作)
-- 在粮食战线上(一九二八年五月二十八日与红色教授学校,共产主义学院以及斯维尔德洛夫大学学生的谈话摘录)
-- 列宁与联合中农问题(答C同志)
-- 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危险(一九二八年十月十九日在莫斯科委员会和莫斯科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一九二九年四月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的演说摘录)
-- 一 阶级的变动与我们的意见分歧
-- 二 在共产国际各问题方面的意见分歧
-- 三 在国内政策各问题方面的意见分歧
-- 四 反对右倾的斗争问题
大转变的一年(为十月革命十二周年纪念而作)
-- 一 在劳动生产率方面
-- 二 在工业建设方面
-- 三 在农业建设方面
-- 结束语
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马克思主义土地问题专家代表会议上的演说)
-- 一 『平衡』论
-- 二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自流』论
-- 三 小农经济『稳固』论
-- 四 城市与乡村
-- 五 论集体农庄的本质问题
-- 六 阶级的变动和党政策中的转变
-- 七 结论
-- 论消灭富农阶级的政策问题
-- 胜利冲昏头脑(论集体农庄运动问题)
-- 给集体农庄工作同志们的答覆
-- 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一九三一年二月四日在第一次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工作人员代表会议上的演说)
新的环境和新的经济建设任务(一九三一年六月二十三日在经济工作人员会议上的演说)
-- 一 劳动力
-- 二 工人工资
-- 三 劳动组织
-- 四 工人阶级的生产技术知识界问题
-- 五 旧生产技术知识界中转变的徵象
-- 六 论经济核算制
-- 七 用新的方式来工作,用新的方式来领导
论布尔什维主义历史中的几个问题(给无产阶级革命杂志编辑部的信)
-- 一 五年计划的国际意义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结(一九三三年一月七日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上的报告)
-- 二 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实现这一任务的道路
-- 三 五年计划在工业方面四年完成的总结
-- 四 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四年完成的总结
-- 五 五年计划在改善工农物质状况方面四年完成的总结
-- 六 五年计划在城乡间商品流转方面四年完成的总结
-- 七 五年计划在与敌对阶级除孽斗争方面四年完成的总结
-- 八 一般结论
-- 论农村中的工作(一九三三年一月十一日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上的演说)
在第一次全苏联集体农庄突击队员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一九三三年二月十九日)
-- 一 集体农庄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 二 我们最近的任务,是要把一切集体农庄庄员都变成为生活丰裕的人
-- 三 几点个别的意见
在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 一 世界资本主义的延续危机和苏联的外部状况
-- 二 苏联国民经济继续高涨和内部状况
-- 三 党
-- 几句代替结论的话
-- 在克列姆里宫举行的红军学院学生毕业典礼大会上的演说(一九三五年五月四日)
在第一次全苏联斯达汉诺夫工作者会议上的演说(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七日)
-- 一 斯达汉诺夫运动的意义
-- 二 斯达汉诺夫运动的根源
-- 三 新的人材和新的技术定额
-- 四 最近的任务
-- 五 两句话
论苏联宪法草案(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非常第八次全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一 宪法委员会之成立及其任务
-- 二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六年间在苏联生活中发生的变更
-- 三 宪法草案的基本特点
-- 四 资产阶级对宪法草案的批评
-- 五 对于宪法草案的修正和补充
-- 六 苏联新宪法的意义
--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九三八年九月作)
在第十八次党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一九三九年三月十日)
-- 一 苏联的国际形势
-- 二 苏联的内部状况
-- 三 联共(布)更进一步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