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形态学说

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形态学说

年份: 1952

作者: (苏)斯摩略克(И.Смоляк)撰;夏端等译

出版: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数: 311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第一章 原始公社制度
--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发生
-- 第二节 原始公社制度的生产力
--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与氏族结构
-- 第四节 原始公社制度的瓦解;私有财产及剥削的产生
-- 第五节 对于曲解原始社会的观点之批判
第二章 奴隶制度
-- 第一节 家长式的奴隶制度
-- 第二节 商业、商品生产、货币流通和高利贷的发展
-- 第三节 奴隶制度的产生
-- 第四节 奴隶制度的生产关系
-- 第五节 奴隶制是人类历史自然而且必需的阶段
-- 第六节 智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对立的产生
-- 第七节 城市和乡村之间对立的发生
-- 第八节 小农的破产和流氓无产者的出现
-- 第九节 奴隶社会的解体和灭亡
第三章 封建制度
-- 第一节 封建制度的产生
-- 第二节 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
-- 第三节 封建生产方式比奴隶生产方式优越
-- 第四节 城市的復興和它在封建制度中的地位;手工业、商业、高利贷业的发展
-- 第五节 封建的政治制度
-- 第六节 封建制度的瓦解和灭亡
--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般特性
第四章 资本主义制度
-- 第二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发生
--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的三个发展阶段
-- 第四节 资本主义是商品商品生产制度;价值法则及其在资本主义下的作用
-- 第五节 资本与剩余价值
-- 第六节 资本主义下的商业资本
-- 第七节 在资本主义下的乡村
-- 第八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 第九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及其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必然性
第五章 帝国主义
-- 第一节 列宁、斯大林关于帝国主义的学说及其意义
-- 第二节 向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帝国主义的过渡;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徵
-- 第三节 生产集中与垄断
-- 第四节 银行的新作用、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政治
-- 第五节 资本的输出
-- 第六节 重分世界的斗争
-- 第七节 帝国主义体系的崩溃和社会主义胜利的不可避免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学说的创造者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徵
-- 第三节 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
-- 第四节 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逐渐过渡的实质
-- 第五节 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