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技术概要 上 声频范围和空气声
年份: 1961
作者: 里查孙(E.G.Richardson)主编;章启馥等译
出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页数: 518
格式:PDF
费用:15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E.G.里查孙著,江之永译
--
第一节 质点振动
--
第二节 受迫振动;共振
--
第三节 耦合振动
--
第四节 双重强迫振动;结合音
--
第五节 傅里叶定理
--
第六节 张弛振动;分谐波
--
第七节 波动
--
第八节 纵平面波
--
第九节 紧张的弦
--
1. 横向振动
--
2. 纵向振动
--
第十节 横向振动的杆
--
1. 一端夹住的杆
--
第十一节 圆形膜
--
2. 两端支承的杆
--
第十二节 声阻抗
--
第十三节 作为“惯量”和“容量 ”相互串联的亥姆霍茲共振器
--
第十四节 管道的阻抗
--
第十五节 阻抗率
--
第十六节 脉动球体作为振源
--
第十七节 振动活塞作为振源
--
第十八节 流体中声波的吸收
--
第十九节 狭管中的粘滞性阻尼作用
--
符号表
第一编 声学测量和吸声材料
--
第二章 标准频率源和它们的校准 L.L.白瑞奈克,K.N.斯蒂文斯著,郑长聚译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一级频率标准
--
1. 石英晶体振荡器和钟
--
第三节 其它标准频率源
--
2. 精密音叉
--
3. 可变频率振荡器
--
第四节 频率源的校准
--
1.拍振法
--
2.阴极射线示波器
--
3.内插法振荡器
--
4.频闪观察器
--
5.电子管频率计
--
6.电桥法
--
7.振动簧片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压强幅和速度幅的测量 L.L.白瑞奈克,K.N.斯蒂文斯著,郑长聚译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互易技术
--
1.自由场法
--
2.封闭腔室法
--
第三节 波动测量
--
1.瑞利盘
--
2.烟点法
--
3.热线法
--
第四节 一级标准声源
--
1.热致发声器
--
2.活塞发声器
--
3.静电激振器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吸声材料的性能 C.W.考斯吞著,郑长聚译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斜入射与正入射
--
第三节 各种吸声机构
--
第四节 声阻抗、反射和吸收
--
第五节 阻抗计算概要
--
第六节 刚硬多孔层的吸声理论
--
第七节 多孔层的典型吸声特性曲线
--
第八节 柔顺材料吸声的理论;一些结果
--
第九节 薄板吸声体的理论和结果
--
第十节 单独的共振器和穿孔薄板
--
第十一节 穿孔薄板吸声体的设计和结果
--
第十二节 用干涉仪测量声阻抗
--
第十三节 斜入射的吸声;局部反应的材料
--
第十四节 斜入射声音吸收的测量
--
参考文献
第二编 建筑声学
--
第五章 声音透射的理论 C.W.考斯吞著,郑长聚译
--
第一节 引言;质量定律
--
第二节 吻合效应
--
第三节 单层空隙夹墙
--
第四节 多层空隙墙
--
第五节 结构声的某些理论方面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室内音质和厅堂设计 H.J.帕克斯著,王季卿译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企求的音质
--
第三节 赛宾分析
--
第四节 混响时间的测定
--
第五节 混响时间作为房间性能的一个指标
--
第六节 房间性能的波动分析
--
第七节 其它技术和指标
--
1.脉冲测定
--
2.传声不规则度
--
第九节 混响时间的分布
--
第八节 稳态声压级
--
第十节 清晰度测验
--
第十一节 音质设计的一般原理
--
第十二节 混响时间的计算
--
第十三节 语言扩声系统
--
第十四节 赛宾吸声系数的测定及与正入射阻抗测定的关系,混响室法
--
第十五节 阻抗测量
--
第十六节 控制音质的表面
--
第十七节 吸声材料的分布
--
参考文献
第三编 噪声
--
第七章 噪声的测定 A.J.克恩著,王季卿译
--
第一节 定义
--
第二节 测量
--
第三节 ?的测定技术
--
第四节 纯音的等响关系
--
第五节 二级噪声计
--
第六节 主观噪声计
--
(甲)掩蔽法
--
(乙)等响法
--
1.离空的耳机
--
2.单耳机
--
3.双耳机
--
第七节 客观噪声计
--
1.声级计
--
2.英国物理研究所的声级计
--
3.梅特路·维克客观噪声计
--
4.从分析进行噪声计算
--
第八节 响度标度
--
第九节 固体声或振动
--
1.动圈式
--
第十节 振动探测器
--
2.压电式
--
第八章 噪声降低 A.J.克恩著,王季卿译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在声源处的降低
--
第三节 在传递过程中降低噪声
--
第四节 空气噪声的降低
--
第五节 固体噪声的降低
--
第七第八两章参考文献
第四编 语言和听觉
--
第九章 语言与听觉在通讯系统中的关系:引言 R.K.扑脱,J.C.斯坦保著,章启馥译
--
参考文献
--
1.语言肌肉组
--
第一节 语言机理
--
(甲)语言过程
--
第十章 语言 章启馥译
--
2.语言肌肉组的神经支配
--
第二节 语言声
--
1.元音
--
2.辅音
--
3.语言声的出现率
--
4.语言失常
--
第三节 说话的声学
--
第四节 仿真语言
--
(乙)语言的物理特性
--
第五节 语言声的功率
--
第六节 语言声的声谱
--
1.元音的声谱
--
2.半元音和辅音的声谱
--
第七节 在连续语中功率的统计性分布
--
3.语言声的迁移效应
--
1.自由空间中语言声压的分布
--
2.在一点处的语言声压的分布
--
3.在海拔高度大的地方的语言声压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听觉 章启馥译
--
(甲)解剖
--
第一节 外耳和中耳
--
第二节 耳蜗
--
第三节 神经系统
--
第四节 听觉接收中心
--
(乙)物理性质
--
第五节 压强的转换
--
第六节 耳的声阻抗
--
第八节 频率感觉的局部化
--
第七节 自然周期与阻尼
--
第九节 耳蜗中的进行波
--
第十节 耳蜗响应
--
第十一节 作用电位
--
第十二节 耳的等效线路
--
(丙)听觉的特性
--
第十三节 绝对灵敏度
--
1.声压测定
--
2.最小可听耳道声压
--
3.最小可听自由场声压
--
4.语言的最小可听自由场声压
--
5.听觉测验的结果
--
第十四节 差阈
--
1.纯音--关于强度的差阈
--
2.纯音--关于频率的差阈
--
3.复声
--
1.掩蔽
--
4.分辨的量级理论
--
第十五节 掩蔽
--
2.剩余掩蔽
--
第十六节 声音的响度
--
1.纯音的响度
--
2.复声的响度
--
3.语言响度
--
4.响度的增涨与衰落
--
第十七节 声音的音调
--
1.纯音
--
2.复声
--
3.短时间的声音
--
第十八节 声音的其他属性
--
1.其他的属性
--
2.和谐与不和谐
--
1.角度定位
--
第十九节 声音的定位
--
2.深度定位
--
第二十节 听力减退
--
1.听力减退的测定
--
2.听力减退的类型
--
3.传导型减退
--
4.感觉型减退
--
5.病耳的响应
--
6.骨传导
--
7.响度复原
--
8.剩余掩蔽
--
9.耳聋助听器
--
参考文献
--
第一节 测验材料
--
(甲)可懂度测验
--
第十二章 语言传递评价 章启馥译
--
第二节 现场测验
--
(乙)影响可懂度的因素
--
第三节 接收到的声压级
--
第四节 噪声
--
1.概论
--
2.耳聋
--
3.房间混响
--
第五节 频率畸变
--
1.频带宽度
--
2.共振
--
3.频率推移
--
第六节 相位畸变
--
第七节 幅度畸变
--
参考文献
--
第八节 可懂度的计算
--
第十三章 传声器 于立淮译
--
(甲)一般理论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
--
1.机电换能作用
--
2.与声媒质的耦合
--
3.辐射
--
4.衍射
--
5.响应
--
6.指向性
--
7.噪声
--
8.互易性
--
(乙)传声器的分类
--
11.测量
--
10.等效线路
--
9.效率
--
第三节 机电换能机构的类型
--
1.静电耦合
--
2.压电耦合
--
3.电致伸缩耦合
--
4.电磁耦合
--
5.磁致伸缩耦合
--
6.变动电阻耦合
--
第四节 按声学方面分类
--
1.声压传声器
--
2.压差传声器
--
第五节 控制性机械元件
--
第六节 热效换能器
--
第七节 炭粒传声器
--
(丙)传声器特性
--
第八节 电容传声器
--
第九节 晶体传声器
--
第十节 陶质传声器
--
第十一节 动线圈传声器
--
第十二节 带振传声器
--
第十三节 热线传声器
--
第十四节 差动传声器
--
第十五节 定向传声器
--
第十六节 杂类传声器
--
第十七节 灵敏度评价
--
参考文献
--
2.电声换能器简史
--
第一节 电声源概论
--
1.引言;应用和问题的概观
--
第十四章 扬声器和受话顺 F.斯潘都克著,于立淮译
第五编 声音的重发
--
3.电能转换为声能的原理
--
4.电声源的品质
--
5.类型的细分
--
6.电声换能器的线性定律
--
7.力学量和电学量之间的关系
--
8.声学量和力学量之间的关系
--
9.换能器原理和机电耦合因数
--
a)电磁原理
--
b)电动原理
--
c)静电原理
--
d)压电原理
--
1.计算
--
a)效率
--
1.电能转换为声能的特性参数
--
第二节 扬声器
--
2.实例
--
3.大尺度时的工作情况
--
b)灵敏度(传递因数)
--
c)传递因数
--
2.扬声器与电路的匹配
--
a)末级真空管和扬声器
--
b)几个扬声器耦合于一个放大器
--
c)电短路产生的阻尼
--
d)机电反耦合
--
c)等效电路
--
f)电开关
--
第三节 电能转换为机械能
--
1.总论
--
2.电磁策动系统
--
3.电动策动系统
--
b)动圈
--
a)罐形磁铁
--
c)支持圈
--
4.静电原理
--
5.晶体扬声器
--
第四节 机械能转换为声能
--
1.声辐射
--
a)辐射阻
--
b)指向性
--
2.辐射元件
--
a)锥形膜片
--
b)声障板和壳匣
--
1)障板
--
2)壳匣
--
5)实验性喇叭
--
6)锥形、双曲线和球面波型喇叭
--
4)角隅扬声器
--
3)低音反音箱
--
7)折迭喇叭
--
8)喇叭对扬声器的配合
--
9)喇叭的指向性
--
10)扬声器组
--
11)单向性扬声器组
--
12)扬声器组合
--
第五节 扬声器特性的测定
--
1.频率曲线
--
2.瞬变态
--
3.电阻抗
--
4.非线性畸变
--
5.指向性曲线
--
2.?立体声
--
1.房间的影响
--
6.主观评价
--
第六节 扬声器的位置
--
3.分散装置;哈斯效应
--
第七节 听筒
--
1.总论
--
2.声输出和换能因数
--
3.生产中的听筒型式
--
a)电磁系统
--
b)电动系统
--
c)压电系统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机械录声
--
1.简史
--
第一节 引言
--
第十五章 录声 F.斯潘都克著,倪乃琛译
--
2.声盘的频率响应
--
3.声盘的制备
--
4.磁性录声
--
5.原始录声装置
--
6.刻纹头
--
7.刻纹针
--
8.放声时间
--
9.垂直与横向纹道
--
10.记录的复制
--
11.声盘的放声
--
a)机械放声
--
b)使用拾声器的电放声
--
c)针头
--
e)畸变及其测定
--
d)驱动装置
--
f)本底噪声
--
g)声箔装置
--
h)泰飞风
--
第三节 光学放声
--
1.简史
--
2.主要装置
--
3.胶片的类型
--
4.录声
--
a)光控制装置
--
(1)光源调制
--
(2)照度调制;克尔盒
--
(3)用动片的光控制装置;光阀,弦线示波器
--
(4)用转动镜的光控制装置;RCA电流计,光栓
--
b)发声部分的光学系统
--
(2)显影与复制
--
(1)录声
--
c)胶片录声的技术问题
--
5.光学声胶片的放声
--
a)光电池
--
b)放声
--
c)立体放声
--
6.光学录声中的畸变
--
a)速度的稳定
--
b)交流声
--
c)狭缝效应
--
d)调节的差误
--
e)哥德贝格定则
--
f)雷鸣效应
--
g)无噪声的放声
--
c)使用反光拾声的光学录声法
--
b)菲立浦-密勒录声系统
--
a)小型胶片
--
7.其他装置
--
第四节 磁带录声
--
1.简史
--
2.物理基础
--
3.恒定磁场磁性录声机
--
4.高频磁场磁性录声机
--
5.磁头
--
a)消磁头
--
b)录声头
--
c)放声头
--
b)磁线
--
c)磁板
--
7.驱动装置
--
a)磁带
--
6.载声体
--
a)放声速度
--
b)运行的起伏变动
--
8.频率响应和放大器
--
9.畸变和干扰
--
10.磁性录声机的设计
--
11.磁带录声机的用途
--
12.复制
--
参考文献
--
第十六章 立体放声 J.德·玻埃和K.德·玻埃著,倪乃琛译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双耳听觉
--
1.距离
--
2.时间差
--
4.时间差与声强差的组合
--
3.强度差
--
5.不处于通过两耳轴线的水平面上声源的定位法
--
第三节 立体放声
--
第四节 立体放声中的双声道录声
--
参考文献
第六编 声音的分析与综合;乐器的设计与工作情况
--
第十七章 声音的分析 E.G.理查孙著,倪乃琛译
--
第一节 音色或波形的分析
--
第二节 频带分析器
--
第三节 外差式分析器
--
第四节 稳定波形的分析
--
第五节 声?
--
第六节 光学分析器
--
第二节 共振峯
--
第一节 乐器基础
--
第十八章 机械乐器 E.G.理查孙著,周涵可译
--
第三节 原始振动体
--
第四节 紧张的弦
--
第五节 拉奏弦的分析
--
第六节 提琴
--
第七节 不稳定声的分析器
--
第七节 压力与弓宽度的影响
--
第八节 共振效应
--
第九节 材料与油漆的影响
--
第十节 击弦乐器;钢琴
--
第十一节 音色和钢琴上的指触
--
第十二节 钢琴调谐
--
第十三节 拨弦乐器--竖琴和班卓
--
第十四节 杆
--
第十五节 鼓
--
第十六节 板
--
第十七节 钟
--
第十八节 打击音
--
第十九节 吹奏音
--
1.风吹音
--
2.边稜音
--
3.簧片的作用
--
第二十节 通常与原始发声器耦合的空气柱形式
--
第二十一节 直管
--
第二十二节 有侧孔的管子
--
第二十三节 复合管
--
第二十四节 末端改正
--
第二十五节 环层效应
--
第二十六节 温度对管乐器音调的影响
--
第二十七节 管壁材料对音质的影响
--
第二十八节 气振管和长笛
--
第二十九节 簧管
--
第三十节 管弦乐中的簧乐器
--
第三十一节 铜管乐器
--
第三十二节 瞬变态
--
第十九章 电声乐器 E.G.理查孙著,倪乃琛译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单音乐器
--
第三节 振荡器
--
第四节 光电综合器
--
第五节 机电型乐器
--
第六节 电路详述
--
第十七、十八和十九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附录 一些欧洲建筑材料的吸声系数 王季卿译
--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