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
年份: 1961
作者: 铁道部教材编辑组选编
出版: 人民铁道出版社
页数: 228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1 测量学的任务
--
1—2 测量在社会主义建设及国防上的意义
--
1—3 测量学发展简史
--
1—4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1—5 地面上图形的水平投影
--
1—6 水准面可以作为水平面的限度
--
1—7 测量的概念
--
2—2 直线定线
--
2—1 地面上点的标志
第二章 直线丈量
--
2—3 丈量距离所用的工具
--
2—4 钢尺的检验
--
2—5 丈量距离的方法
--
2—6 钢尺量距的改正
第三章 直线定向和罗盘仪测量
--
3—1 直线定向的意义
--
3—2 真子午线与磁子午线
--
3—3 纬度和经度
--
3—4 子午线收敛角
--
3—5 方位角和象限角
--
3—6 根据二直线方向计算夹角
--
3—7 罗盘仪的构造及检验
--
3—8 用罗盘仪测定直线方向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四章 经纬仪及角度测量
--
4—1 水平角测量的原理
--
4—2 经纬仪的构造
--
4—3 度盘和游标的构造及读法
--
4—4 上盘的偏心差
--
4—5 望远镜
--
4—6 水准器
--
4—7 光学经纬仪
--
4—8 经纬仪的安置
--
4—9 水平角的测法
--
4—10 经纬仪的检验和校正
--
4—11 仪器的保护
第五章 经纬仪测量的外业工作
--
5—1 经纬仪测量的一般概念
--
5—2 经纬仪导线的种类及布置原则
--
5—3 经纬仪导线测量的步骤及记录格式
--
5—4 不可到达距离的测定
--
5—5 经纬仪碎部测量的方法
--
5—6 碎部测量的记录及草图
第六章 经纬仪测量的内业
--
6—1 经纬仪测量内业的工作内容
--
6—2 闭合导线角度的整理及座标方位角的计算
--
6—3 附合导线角度的整理及座标方位角的计算
--
6—4 几种绘制导线的方法
--
6—5 座标增量
--
6—6 闭合导线的座标计算
--
6—7 附合导线的座标计算
--
6—8 根据点的座标绘导线
--
6—9 平面图的绘制,整饰和复制
--
6—10 面积计算
第七章 铁路曲线
--
7—1 铁路测量的概念
--
7—2 路线的设置工作
--
7—3 铁路曲线的概念
--
7—4 单曲线基本要素的计算和主要点的设置
--
7—5 单曲线的详细设置方法
--
7—6 缓和曲线的概念
--
7—7 缓和曲线基本要素的计算和主要点的设置
--
7—8 缓和曲线和单曲线的详细设置
第八章 水准测量
--
8—1 高程测量的概念
--
8—2 水准点
--
8—3 水准测量的基本方法
--
8—4 复合水准测量
--
8—5 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
--
8—6 水准仪的构造和类型
--
8—7 水准尺和尺垫
--
8—8 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
--
8—9 路线水准测量
--
8—10 水准测量的检验
--
8—11 闭合差图
--
8—12 水准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
--
8—13 纵断面图的绘制
--
8—14 横断面水准测量及横断面图的绘制
--
8—15 用方格法作面水准测量
第九章 地貌和等高线
--
9—1 地貌的基本形状和地貌的表示方法
--
9—2 等高线及其性质
--
9—3 根据点的高程在平面图上绘等高线的方法
--
9—4 坡度平距图
--
9—5 等高线上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十章 视距测量
--
10—1 视距测量的概念
--
10—2 视距经纬仪的竖直度盘始读数、竖直角的测法
--
10—3 视距测量的原理
--
10—4 视距常数的测定
--
10—5 视线倾斜时测定距离和高差的基本公式
--
10—6 计算距离和高差用辅助工具
--
10—7 自计视距仪
--
10—8 视距测量的外业
--
10—9 视距测量的内业
--
10—10 视距法测地形在野外绘图的方法
第十一章 平板仪测量
--
11—1 平板仪测量的概念
--
11—2 平板仪的构造
--
11—3 平板仪的检验和校正
--
11—4 平板仪的安置
--
11—5 平板仪测量的基本方法
--
11—6 平板仪测量的控制网
--
11—7 平板仪碎部测量
--
11—9 平板仪测量的优缺点和测量的精度
--
11—8 小平板仪与经纬仪或水准仪合用测地形
--
11—10 平板仪测量在铁路勘测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 水文测验
--
12—1 水文测验的概念
--
12—2 河流坡降的测定
--
12—3 河流浸水断面的测量
--
12—4 流速测量
--
12—5 计算流量的概念
第十三章 测量误差理论概述
--
13—1 测量误差及其分类
--
13—2 真数平均值
--
13—3 中误差
--
13—4 用似真误差表示中误差
--
13—5 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
--
13—6 测量的容许误差和相对误差
--
13—7 测量误差的应用
第十四章 控制测量的概念和真方位角的测定
--
14—1 控制测量的意义
--
14—2 三角测量概述
--
14—3 选点、造标及埋石
--
14—4 基线测量
--
14—6 路线与国家控制点的联接
--
14—5 三角测量的角度观测
--
14—7 真方位角的测定
--
14—8 天球概念
--
14—9 定位三角形
--
14—10 平时与恒星时
--
14—11 观测太阳高度定地面目标的真方位角
--
14—12 观测北极星在任意时间角测地面目标的真方位角
--
15—1 概述
--
15—2 建筑物平面位置的放样方法
第十五章 工程建筑物的放样
--
15—3 施工放样的基本方法
--
15—4 铁路路堤及路堑的测定
--
15—5 桥梁中线的放样
--
15—6 隧道测量的概念
--
15—7 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施工测量
第十六章 航空摄影测量概念
--
16—1 航空摄影测量的意义
--
16—2 航空摄影测量工作过程简述
--
16—3 铁路勘测中航空摄影测量的应用
--
附录Ⅰ 基线测量
附录
--
附录Ⅱ 三角点上角度测量
--
附录Ⅲ 小三角锁的平差
--
附录Ⅳ 四边形平差
--
附录Ⅴ 波波夫水准网的平差
--
附录Ⅵ 前方交会定点
--
附录Ⅶ 后方交会定点
--
附表1 圆曲线要素表
--
附表2 圆曲线要素表
--
附表3 切线支距法设置圆曲线表
--
附表5 偏角法设置圆曲线之要素表
--
附表4 从弦线设置圆曲线之偏角及座标表
--
附表6 一个转向角时、缓和曲线及圆曲线之综合要素表
--
附表7 缓和曲线之计算资料表
--
附表8 从两端切线设置缓和曲线及圆曲线之座标表
--
附表9 从两端切线设置缓和曲线及圆曲线之座标表
--
附表10 用偏角法设置曲线要素表
--
附表11 两条不同半径之圆曲线间设置连接线所用之要素及座标表
--
附表12 太阳,1957年(以世界时Oh为准)
--
附表13
--
主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