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年份: 1970
作者: 广州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编
出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页数: 729
格式:PDF
费用:21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第一章 脏腑经络的基本知识
一、脏腑
二、经络
三、穴位
第一节 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
第二节 取穴方法
第三节 取穴配方的原则
第四节 常用经穴、奇穴
1.地仓
2.人中
3.迎香
4.睛明
5.承泣
8.攒竹
6.球后
7.四白
9.印堂
10.头光明
11.阳白
12.上星
13.百会
14.太阳
15.丝竹空
16.率谷
17.下关
18.颊车
21.听会
19.耳门
20.听宫
22.风池
23.哑门
24.天柱
25.天突
26.廉泉
27.上廉泉
28.翳风
29.翳明
30.人迎
31.中府
32.乳根
35.上脘
33.膻中
34.巨阙
36.中脘
37.梁门
38.期门
39.章门
40.天枢
41.大横
42.气海
43.关元
44.中极
45.曲骨
48.维胞
49.大椎
47.子宫
46.水道
50.肩中俞
51.肩井
52.陶道
53.大抒
54.风门
55.身柱
56.肺俞
57.厥阴俞
58.膏肓
59.心俞
63.膈俞
62.至阳
61.督俞
60.灵台
64.肝俞
65.胆俞
66.脾俞
67.胃俞
68.三焦俞
69.命门
70.肾俞
71.气海俞
72.大肠俞
73.十七椎下
74.关元俞
75.小肠俞
76.膀胱俞
80.八髎
79.长强
77.白环俞
78.秩边
81.华佗夹脊
82.十宣
83.中冲
84.四缝
85.劳宫
86.鱼际
87.少商
88.少泽
89.八邪
90.落枕
91.中渚
92.合谷
93.后溪
94.大陵
95.神门
96.列缺
97.内关
98.间使
99.郄门
100.孔最
101.臂中
102.养老
103.外关
104.支沟
105.四渎
106.曲池
108.少海
107.尺泽
109.臂臑
110.肩髃
111.涌泉
112.至阴
113.八风
114.内庭
115.太冲
116.公孙
117.然谷
118.中封
119.解溪
120.丘墟
122.昆仑
121.申脉
123.太溪
124.复溜
125.三阴交
126.悬钟
127.足光明
128.飞扬
129.丰隆
130.上巨虚
131.阑尾
132.足三里
133.阳陵泉
134.犊鼻
135.阴陵泉
136.承山
138.伏兔
137.委中
140.膝阳关
139.髀关
141.梁丘
142.风市
143.血海
144.殷门
145.承扶
146.环跳
第五节新穴
1.上睛明
2.下睛明
3.健明
4.健明1
7.健明4
5.健明2
6.健明3
8.上明
9.增明1
10.增明2
11.外明
12.鼻通
13.听穴
14.听灵
15.听聪
16.听敏
17.上耳根
18.后听宫
20.后听会
19.后听穴
21.后聪
22.池前
23.翳明下
24.天听
25.牵正穴
26.岩池
27.安眠1
28.安眠2
29.兴奋
30.容后
31.强音
32.增音
33.下扶突
36.水上
35.颊内
34.颈中
37.胃乐
38.止泻
39.提托穴
40.冲间
41.六颈椎旁
42.血压点
43.七颈椎旁
44.定喘
45.外定喘
46.结核穴
47.肺热穴
48.胃热穴
52.肾热穴
51.脾热穴
49.中喘
50.肩痛点
53.健明5
54.胃舒
55.溃疡穴
56.肾脊
57.牙痛
58.疟门
59.上后溪
60.落零五
61.郄上
62.络上
65.扭伤
64.鹰上
63.鹰下
66.肱中
67.举臂
68.抬肩
69.臑上
70.肩三针
71.见明
72.旁谷
73.趾平
74.跟平
75.脑清
76.胫下
79.万里
77.里外
78.里上
80.足益聪
81.陵下
82.上溪
83.肝炎
84.纠外翻1
85.地健
86.落地
87.纠外翻2
88.纠内翻
89.承间
90.健膝
91.新伏兔
92.箕下
95.迈步
96.鼠蹊
93.四强
94.矫灵
97.前风市
98.后阳关
99.上阳关
100.上风市
101.前进
102.后血海
103.解剪
104.委上
105.直立
106.外直立
109.坐骨
107.殷上
108.阴亢
110.旁强
111.跳跃
第二章 常用新医疗法
一、新针疗法
二、耳针疗法
三、经络综合疗法
四、水针疗法
五、挑治疗法
六、割治疗法
七、穴位刺激结扎疗法
八、穴位强刺激疗法
九、埋植疗法
十、穴位注射疗法
十一、手针疗法
十二、拔罐疗法
十三、卤硷疗法
十四、电兴奋疗法
附一:气针疗法
附二:梅花针疗法
附三:放血疗法
附四:艾灸疗法
附五:小儿推拿疗法
附六:捏脊疗法
第三章 常见疾病的治疗
一、传染病
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急性传染性肝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猩红热
百日咳
细菌性痢疾
布氏杆菌病
肺结核
疟疾
阿米巴痢疾
丝虫病
二、内、儿科疾病
高烧
急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大叶性肺炎
溃疡病、慢性胃炎
胃神经官能症
胃酸过多症
胃下垂
急性胃肠炎
慢性肠炎(包括肠功能紊乱)
慢性结肠炎
局限性肠炎(克隆氏病)
便秘
蛔虫病
慢性肝炎
肝硬变
慢型克山病
风湿性心脏病
心绞痛
心律紊乱
高血压
低血压
缺铁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急、慢性肾炎
遗精、阳萎、早泄
尿崩症
糖尿病
神经衰弱
癔病
精神病
大脑发育不全
大脑积水
舞蹈病
癫癎
头痛
脑膜炎和脑炎后遗症——瘫痪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多汗症
三叉神经痛
面神经麻痹
面肌痉挛
手足震颤
脊髓空洞症
周围神经炎
多发性神经炎
胸痛(包括肋间神经痛)
小儿麻痹后遗症
股外侧皮神经炎
落枕
流涎
呃逆
腓肠肌痉挛
小儿高热惊厥
婴儿腹泄
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小儿暑热症
遗尿症
颈淋巴结结核
佝偻病
三、外科疾病
甲状腺肿
急性乳腺炎
胆道蛔虫症
胆石症
麻痹性肠梗阻
急性阑尾炎
腰腿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
大骨节病
脊背痛
肩关节周围炎
腕关节痛
肘关节痛
膝关节痛
踝关节痛
足跟痛
骨折
慢性骨髓炎
下肢溃疡
腱鞘囊肿
附睾结核
急性附睾炎
前列腺炎
尿路感染
尿路结石
尿潴留
痔核、肛瘘、肛裂
脱肛
四、五官科疾病
新针治疗眼病的原则
麦粒肿
眼睑痉挛
急性结膜炎
迎风流泪
翼状胬肉
角膜炎
角膜翳(白斑、斑翳、薄翳)
白内障
青光眼
视神经炎
玻璃体混浊
视神经萎缩
视网膜色素变性
眼底出血
电光性眼炎
夜盲
近视
斜视
聋哑
中耳炎
耳鸣
美尼攸氏综合症
鼻衄
过敏性鼻炎
慢性鼻炎
急性扁桃体炎
慢性咽喉炎
口腔溃疡
牙痛
颞颌关节炎
五、妇产科疾病
月经不调、闭经、
痛经
阴道炎
宫颈糜烂
白带过多
子宫脱垂
功能性子宫出血
慢性盆腔炎
缺乳症
乳汁过多
胎位不正
无痛分娩
引产
死胎
六、皮肤科疾病
荨麻疹、湿疹、
皮肤搔痒症
神经性皮炎
牛皮癣
头癣
脚癣
鸡眼
寻常疣
七、恶性肿瘤
八、急救
触电
中暑
休克
溺水
毒蛇咬伤
晕车晕船
附录
十四经穴表解
经外奇穴表解
穴位名称索引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