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主义问题

列宁主义问题

年份: 1946

作者: 斯大林著

出版: 外国文书籍出版局

页数: 799

格式:PDF


费用:24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原版出版局声明
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九二四年四月初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的讲演)
-- (一)列宁主义底历史根源
-- (二)方法
-- (三)理论
-- (四)无产阶级专政
-- (五)农民问题
-- (六)民族问题
-- (七)战略与策略
-- (八)党
-- (九)工作作风
十月革命与俄国共产党人底策略(到十月革命之路一书底序言)
-- (一)十月革命底内外环境
-- (二)论十月革命底两个特点;或十月革命与托洛茨基底不断革命论
-- (三)论十月革命准备时期内波尔什维克策略底几个特点
-- (四)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底开端和前提
论列宁主义底几个问题
-- (一)列宁主义底定义
-- (二)列宁主义中的主要点
-- (三)关於『不断』革命问题
-- (四)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级专政
-- (五)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党和工人阶级
-- (六)关於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胜利问题
-- (七)为社会主义建设胜利而奋斗
-- 论党在农民问题上的三个基本口号(答杨—斯基同志)
-- 论十月革命准备时期内无产阶级与贫农专政的口号(答斯、颇克罗夫斯基同志)
-- 十月革命底国际性质(为十月革命十周年纪念而作)
-- 在粮食战线上(一九二八年五月二十八日与红色教授学校,共产主义学院以及斯维尔德洛夫大学学生的谈话摘录)
-- 列宁与联合中农问题(答c同志)
论联共(波)党内的右倾危险(一九二八年十月十九日在莫斯科委员会和莫斯科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 (一)阶级的变动与我们的意见分歧
论联共(波)党内的右倾(一九二九年四月在联共(波)中央全会上的演说摘录)
-- (二)在共产国际各问题方面的意见分歧
-- (三)在国内政策各问题方面的意见分歧
-- (一)阶级斗争问题
-- (二)阶级斗争尖锐化问题
-- (三)农民问题
-- (四)新经济政策和市场关系问题
-- (五)工业发展底速度和城乡结合底新形式问题
-- (六)理论家的布哈林
-- (七)是五年计划呢,还是两年计划呢
-- (八)播种面积问题
-- (九)粮食采办工作问题
-- (四)反对右倾的斗争问题
大转变的一年(为十月革命十二周年纪念而作)
-- (一)在劳动生产率方面
-- (二)在工业建设方面
-- (三)在农业建设方面
-- 结束语
论苏联土地政策底几个问题(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马克思主义土地问题专家代表会议上的演说)
-- (一)『平衡』论
-- (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自流』论
-- (三)小农经济『稳固』论
-- (四)城市与乡村
-- (五)论集体农庄底本质问题
-- (六)阶级的变动和党政策中的转变
-- (七)结论
-- 论消灭富农阶级的政策问题
-- 胜利冲昏头脑(论集体农庄运动问题)
-- 给集体农庄工作同志们的答覆
-- 论经济工作人员底任务(一九三一年二月四日在第一次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工作人员代表会议上的演说)
新的环境和新的经济建设任务(一九三一年六月二十三日在经济工作人员会议上的演说)
-- (一)劳动力
-- (二)工人工资
-- (三)劳动组织
-- (四)工人阶级底生产技术智识界问题
-- (五)旧生产技术智识界中转变的徵象
-- (六)论经济核算制
-- (七)用新的方式来工作,用新的方式来领导
-- 论波尔什维主义历史中的几个问题(给无产阶级革命杂志编辑部的信)
第一个五年计划底总结(一九三三年一月七日在联共(波)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上的报告)
-- (一)五年计划底国际意义
-- (二)五年计划底基本任务和实现这一任务的道路
-- (三)五年计划在工业方面四年完成的总结
-- (四)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四年完成的总结
-- (五)五年计划在工农物质状况改善方面四年完成的总结
-- (六)五年计划在城乡间商品流转方面四年完成的总结
-- (七)五年计划在和敌对阶级余孽斗争方面四年完成的总结
-- (八)一般结论
-- 论农村中的工作(一九三三年一月十一日在联共(波)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上的演说)
在第一次全苏联集体农庄突击队员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一九三三年二月十九日)
-- (一)集体农庄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 (二)我们最近的任务,就是要把一切集体农庄庄员都变成为生活丰?的人
-- (三)几点个别的意见
在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上关於联共(波)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 (一)世界资本主义底延续危机和苏联底外部状况
-- (一)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危机底变动情景
-- (二)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状况的尖锐化
-- (三)苏联与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 (二)苏联国民经济继续高涨和内部状况
-- (一)工业高涨
-- (二)农业高涨
-- (三)劳动者物质状况和文化水准的提高
-- (四)商业高涨与运输业
-- (三)党
-- (一)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问题
-- (二)组织上的领导问题
-- 几句代替结论的话
-- 在克列姆里宫举行的红军学院学生毕业典礼大会上的演说(一九三五年五月四日)
在第一次全苏联斯达汉诺夫工作者会议上的演说(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七日)
-- (一)斯达汉诺夫运动底意义
-- (二)斯达汉诺夫运动底根源
-- (三)新的人材和新的技术定额
-- (四)最近的任务
-- (五)两句话
论苏联宪法草案(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非常第八次全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一)宪法委员会之成立及其任务
-- (二)从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六年间在苏联生活中发生的变更
-- (三)宪法草案底基本特点
-- (四)资产阶级对宪法草案的批评
-- (五)对於宪法草案的修正和补充
-- (六)苏联新宪法底意义
--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九三八年九月作)
在第十八次党代表大会上关於联共(波)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一九三九年三月十日)
-- (一)苏联底国际形势
-- (一)各资本主义国家里新的经济危机。争夺销售场、原料来源以及再行重新分割世界的斗争尖锐化
-- (二)国际政治形势的尖锐化,战後和约体系的崩毁,新的帝国主义战争的开始
-- (三)苏联与各资本主义国家
-- (二)苏联底内部状况
-- (一)工业与农业更进一步的高涨
-- (二)人民物质状况和文化状况更进一步的提高
-- (三)苏维埃制度更进一步的巩固
-- (三)联共(波)更进一步的巩固
-- (一)改善党成份的办法。把组织单位分小。使领导机关更接近於下层工作
-- (二)挑选干部,提拔干部,布置干部
-- (三)党的宣传工作。用马列主义教育党员和党的干部
-- (四)几个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