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侵华史 第2卷
年份: 1956
作者: 卿汝楫著
出版: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数: 643
格式:PDF
费用:18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第一编 十九世纪下叶(一八六一——一八九九年)是美国侵华独占政策的准备时期
--
第一章 十九世纪下叶美国世界侵略政策的基础
--
第二章 中国是美国世界侵略政策的中心目标
----
第一节 美国对「黑色非洲」的分割,何以不感兴趣?
----
第二节 美国对拉丁美洲的门罗主义就是独占政策
----
第三节 中国何以是比拉丁美洲更重要的侵略目标?
----
第四节 美国的太平洋帝国论就是以中国为其世界侵略政策之中心目标的供言
--
第三章 利益均沾,国际共管,成为美国侵华独占政策的一种斗争手段或形式
----
第一节 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第二节 利益均沾与国际共管何以成为美国侵华独占政策的一种斗争手段或形式
----
第三节 十九世纪下叶美国侵华独占政策的准备工作之内容
第二编 勾结中国的封建卖国政权,争取国际共管中国的领导地位——美国独占政策的准备工作之一
--
第一章 美国为什么要争取国际共管中国的领导地位
----
第一节 十九世纪下叶国际共管中国的政策是以国际保护的形式出现的
----
第二节 美国争取这一国际保护的领导地位,就是独占政策的准备工作之一
----
第三节 中国封建政权甘为国际保护国的原因
--
第二章 「联系政策」的意义及其发展
----
第一节 太平洋帝国论的西华德:「联系政策」的创始者
----
第二节 「联系政策」是美国勾结中国封建卖国政权的政策
----
第三节 「联系政策」是美国利用中国封建卖国政权,充任镇压中国人民爱国及革命运动的刽子手的政策
----
第四节 「联系政策」是美国利用中国封建卖国政权去反对自己的竞争者的政策
----
第五节 「联系政策」是美国利用无心的欺骗,即伪善外交,来灭亡中国的政策
--
第三章 「联系政策」的成就:美国成为团际保护(共管)中国政策的发言人
----
第一节 中国卖国政权亲美丑态及蒲麟痕充任满清卖国政府的出使大臣之由来
----
第二节 蒲麟痕成为国际保护(共管)中国政策的发言人
----
第三节 英国的嫉忌反响
第三编 利用各侵略国的联合压力与日本的枪口,来实现新扩大侵略政策——美国独占政策的准备工作之二
--
第一章 新扩大侵略政策的原因
----
第一节 扩大掠夺商业权利的需要
----
第二节 掠夺投资权利和机会的需要
--
第二章 在蒲麟痕的联系政策下,新扩大侵略政策的开始
----
第一节 扩大商业权利的掠夺
----
第二节 掠夺投资权利的开始
--
第三章 在劳文罗斯与阿礼国的联合武力恫嚇下,新扩大侵略政策的提出
----
第一节 侵略者的激进与缓进两派
----
第二节 卖国政府拿什么来抵抗激进派的武力恫嚇?
----
第三节 缓进派的胜利——「联系政策」的继续
--
第四章 在美国积极主动下新扩大侵略政策的发展
----
第一节 美国在联合的外交压迫发展中所处的积极和主动地位
----
第二节 扩大掠夺商业权利的发展
--
第五章 掠夺投资权利的发展
----
第一节 用欺骗的手段建筑吴淞铁路的经过
----
第二节 企图掠夺中国电讯交通权的经过
----
第三节 企图掠夺一般工业投资权利的经过
--
第六章 利用日本枪口:美国实现新扩大侵略政策的最后手段
----
第一节 美国扶日政策之目的:利用日本作侵华跳板
----
第二节 作为中日战争(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年)导火线的朝鲜问题及美国拒绝调停的原因
----
第三节 美国要利用日本侵华战争的更重要原因:武力是实现新扩大侵略政策的最后手段
第四编 以基督教为工具,传教士为尖兵,实行文化侵略政策,梦想奴化中国人民思想,消灭中国人民的伟大爱国心与革命性——美国侵华独占政策的准备工作之三
--
第一章 美国利用基督教侵华政策的血腥基础
----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中国人民反基督教侵略的伟大爱国主义传统
----
第二节 两次鸦片战争:美国利用基督教侵华的开始
----
第三节 砲舰及白色恐怖政策:美国利用基督教侵华的扩大发展
--
第二章 美国传教士是无恶不作的侵略尖兵
----
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的帮凶罪行
----
第二节 美国传教士的掠夺罪行
--
第三章 文化侵略——梦想奴化中国人民思想,消灭中国人民的伟大爱国心与革命性:美国利用基督教侵华的主要目的与阴谋
----
第一节 美国要利用基督教来奴化中国人民思想,消灭中国人民的伟大爱国心与革命性之原因
----
第二节 所谓「基督教慈善事业」是美国侵略者用来欺骗中国劳苦人民,使其接受奴化思想的勾饵
----
第三节 所谓「基督教教育事业」是美国侵略者用来训练中国的教民,奴化青年,企图培养殖民地化的知识分子使其代替旧的士大夫阶级取得在中国政治及思想上领导地位的武器
----
第四节 所谓「基督教文化事业」是美国侵略者介绍「殖民地化文明」,加紧制造奴化的高等知识分子,使中国更迅速地走上殖民地化道路的方法
----
第五节 十九世纪下叶美国利用所谓「基督教慈善、教育及文化事业」来奴化中国人民及一般士大夫阶级思想的罪行之发展
----
第六节 十九世纪下叶美国利用基督教侵华政策比英法更为积极的原因
第五编 扩大海军,掠夺向亚洲前进的海军基地,梦想用所谓「实力」来征服中国——美国侵华独占政策的准备工作之四
--
第一章 海军:美国的血腥侵略武器
----
第一节 联邦党与海军的创立
----
第二节 一八一二年战争与美国海军扩张的开始
----
第三节 自由党的兴起与美国海军实力的继续增进
----
第四节 民主共和党的蜕化与南北战争前的海军扩张
----
第五节 太平洋帝国论与大海军主义的兴起
--
第二章 为着用「实力」来侵略亚洲,特别是侵略中国,美国在十九世纪下叶掠夺太平洋海军前进基地的罪行之发展
----
第一节 掠夺太平洋海军前进基地,是美国侵略亚洲,特别是侵略中国的「实力」准备过程
----
第二节 阿拉斯加的购买——美国向亚洲伸出的海军前进基地之一
----
第三节 夏威夷的「和平征服」——美国向亚洲伸出的海军前进基地之二
----
第四节 萨摩亚的分割——美国向亚洲伸出的海军前进基地之三
----
第五节 菲律宾的血腥兼并——美国向亚洲,特别是向中国伸出的海军前进基地之四
--
第三章 在掠夺向亚洲伸出的海军前进基地过程中,美国侵略琉球、台湾及朝鲜——一连串破坏中国主权及领土完整的罪行
----
第一节 美国侵略琉球及帮助日本侵略琉球的经过
----
第二节 美国侵略台湾及帮助日本侵占台湾的经过
----
第三节 美国侵略朝鲜及帮助日本侵略朝鲜的经过
第六编 十九世纪末年海约翰的门户开放通牒,是美帝国主义侵华的全面独占政策的初熟徵候
--
第一章 十九世纪末年帝国主义侵华的总形势
----
第一节 局部独占与全部独占的对立,是十九世纪末年帝国主义侵华的基本矛盾
----
第二节 俄法两国何以构成局部独占政策的坚强阵线?
----
第三节 以全部独占为目的之英国对华门户开放主义之提出及其修改
----
第四节 德日两国的两面政策
--
第二章 美国在这一形势中的表现是什么?
----
第一节 美国对华商品输出的飞跃发展
----
第二节 以全面独占为目的之资本输出的「大计划」的发展
----
第三节 全面独占企图是美国不参加局部独占者的分割活动之基本原因
----
第四节 为着抵抗局部独占者的分割活动,美国于一八九七至一八九九年间在外交与军事上的措置及其占领中国土地的企图
--
第三章 一八九九年海约翰的门户开放通牒之由来
----
第一节 一八九八至一八九九年间英国拉拢美国合作的经过
----
第二节 美国何以不跟随英国的对华外交?
----
第三节 一八九九年海约翰门户开放通牒是美帝国主义侵华的全部独占政策之初熟产物
第七编 十九世纪下叶美国侵略者对中国人民进行殖民主义的剥削、迫害、侮辱及屠杀之滔天罪行
--
第一章 十九世纪下叶美国侵略者是以一个最贪婪、最血腥而又最狡黠无耻的殖民主义国家出现于历史舞台的
--
第二章 半世纪间美国侵略者对中国人民进行殖民主义的超额利润剥削的罪行
----
第一节 美国殖民主义者掠夺中国原料,剥削中国农民,进行超额利润剥削的罪行
----
第二节 美国殖民主义者掠夺中国市场,榨取超额利润,从而摧毁中国手工业及民族工商业,使中国农村经济更普遍而深刻地破产与解体的罪行
----
第三节 十九世纪末年美国殖民强盗在对华资本输出上对中国人民进行最贪婪的超额利润剥削罪行
----
第四节 贩卖鸦片、人口及其他勒索盗骗的直接掠夺罪行
----
第五节 对十数万旅美华工进行奴隶劳动的剥削罪行
--
第三章 在这个时期内美国侵略者对中国人民进行间接统治与直接迫害的罪行
----
第一节 间接统治是美国对中国人民进行殖民主义统治的主要形式
----
第二节 掠夺领事裁判权与租界主权的扩大发展,是美国对中国人民进行殖民主义的直接统治和迫害的表现
----
第三节 十九世纪下叶美国倡导荒谬绝伦的种族主义,对十数万旅美华工进行侮辱、迫害和屠杀,是它对中国人民实行殖民主义的血腥奴役之最突出的表现
--
第四章 在这个时期内,美国殖民者镇压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之白色恐怖政策的血腥发展
----
第一节 十九世纪下叶的教案是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之表现
----
第二节 「教案」的第一阶段(一八六五——一八八四年):美国白色恐怖政策的开始时期
----
第三节 「教案」的第二阶段(一八八四——一八九四年):美国的联合白色恐怖政策之发展
----
第四节 「教案」的第三阶段(一八九五——一八九九年):美国在联合白色恐怖政策中所表现的最血腥面貌
附录一 引用书目录
附录二 年历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