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公路测量学
年份: 1946
作者: 雷振华编著
出版: 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页数: 249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第一章 概说
--
1.路线测量之重要
--
2.路线测量之步骤
第二章 草测
--
3.草测之目的
--
4.大概路线之选择
----
(甲)参考资料
----
(乙)工程问题与政治经济问题
----
(丙)地形关系
5.比较高度之测法
--
(甲)原理
----
(乙)仪器之构造
----
(丙)测法
----
(丁)高度计算法
6.距离测量、方位及其他
--
7.航空测量
--
8.草测后应报告之事项
--
习题1~4
第三章 初测
--
9.初测之目的
--
10.坡度及最大坡度
--
11.测量队之组织
--
12.测量之规程
--
13.测量人员之职务
--
14.视距法
--
15.初测后应制之图
--
习题5~8
第四章 定线
--
16.定线测量之目的
--
17.定线之条件
----
土方
----
曲线
----
坡度
----
桥梁
----
坟墓及伟大建筑
----
黏土地质
----
工厂
----
隧道
----
车站
----
山脊
----
山谷
----
山地
----
平交路
----
拥挤区域
----
名胜古迹
18.纸上定线
--
19.测量队之组织及任务
--
20.定线后应报告之文件
--
习题9~12
第五章 城市街道之测量
--
21.工作大要
--
22.导线
--
23.水准
--
24.路线之标志
--
25.改善街道之测量
--
26.钉定路栏及其坡度法
--
27.地形图
--
习题13~14
第六章 圆曲线
--
28.概言
--
第一节 单曲线
----
29.各部分之解释及其记号
----
30.基本公式
------
设题一 已知R,求D
------
设题二 已知D,求R
------
设题三 已知1°曲线之R1或D1,求Ra
------
设题四 已知I及R或D,求T
------
设题五 已知I及R或D,求E
------
设题六 已知I及R或D,求M
------
设题七 已知I及R或D,求C
计算法
--
习题15~18
----
32.公尺制曲线与英尺制曲线之换算
------
习题19~20
33.副角副弦计算法
--
设题八 已知副角d及R或D,求副弦C
----
设题九 已知副通弦C及R或D,求副角d
------
习题21~25
34.求曲线长度法
--
设题十 已知I及D,求L
----
习题26~28
----
35.定P.C.及P.T.法
------
习题29
36.偏角法
--
偏角法之应用
----
设题十一 已知曲度D之单曲线,求其全偏角
------
野外工作
--------
(甲)全曲线可在P.C.安设
--------
(乙)曲线不能完全在P.C.安设
--------
(丙)经纬仪置于曲线上因障碍不能直见P.C.
--------
(丁)全曲线在P.T.安设
--------
(戊)曲线上中间各点均不能测量
--------
(己)记录式
习题30~33
--
37.圆弧
----
设题十二 已知心角I及半径R,求弧长
------
圆弧上各点之安设法
------
习题34~35
38.切线支距法
--
设题十三 已知D及P.C.,P.T.;求各站点之切线支距
----
野外工作
------
习题36.
39.偏距法
--
设题十四 已知D及P.C.,P.T.;求各站点之偏距
----
(甲)曲线之首尾均为整站
------
野外工作
--------
(乙)曲线之首尾均为副弦
--------
(丙)曲线之起首副弦甚短
设题十五 已知两曲线之曲度并同一起点P.C.,求两曲线间之支距
--
设题十六 已知斜边及高,求斜边与底边之差
----
习题37
----
40.中距法
------
设题十七 已知D及两定点,求M
------
设题十八 已知R及C,求M
------
设题十九 已知R及C,求弧上各点
------
设题二十 已知D及P.C.,P.T.求中距法安设各站点
------
野外工作
------
习题38~40
41.长弦支距法
--
设题二十一 已知R及C求任意一定点之长弦支距
----
设题二十二 已知D及P.C.,P.T.,求用长弦支距安设站点
------
野外工作
------
习题41~42
42.各法之用途及价值
--
43.曲线之改移
----
设题二十三 求新P.C.
------
设题二十四 求新R.
------
设题二十五 求新P.C.及R.
------
习题43~45
44.定位之限制
--
设题二十六 曲线联两切线并通过一定点
----
设题二十七 已知R,I,β,求b
------
习题46
45.交线及切线问题
--
设题二十八 求已知曲线及直线之交点
----
设题二十九
------
(甲)曲线切线通过定点
--------
(乙)两曲线之切线
46.曲线上有障碍物
--
习题47
--
第二节 复曲线
----
47.各部分之名称及其记号
----
48.安设法
----
49.公式
------
设题三十 已知Rl,Rs,Il,Is;求I,Tl,Ts
------
设题三十一 已知Ts,Rs,Is,I;求Tl,Rl,Il
------
设题三十二 已知Tl, Rl,Il,I;求Ts,Rs,Is
------
设题三十三 已知Ts,Rs,Rl,I;求Tl,Rt,Is
------
设题三十四 已知Ts,Rs,Is,I;求Tl,Rl,Il
------
设题三十五 已知Tl,Ts,Rs,I;求Il, Is,Rl
------
设题三十六 已知Tl,Rl,Rs,I;求Ts,Il,Is
------
设题三十七 已知Tl,Rl,Il,I;求Ts,Rs,Is
------
设题三十八 已知Tl,Ts,Rl,I;求Rs,Il,Is
50.问题
--
设题三十九 已知长弦,角度及Rs,求Rl,Il,Is,I
----
设题四十 已知长弦,角度及Rl,求Rs,Il,Is,I
------
设题四十一 以复曲线代单曲线,但尾点在平行切线上
------
设题四十二 已知一单曲线,求第二曲线之半径其尾点在平行切线上
------
设题四十三 已知一单曲线,求第二曲线之P.C.C.其尾点在平行切线上
------
设题四十四 改变P.C.C.,但尾点在平行切线上
------
习题48
第三节 反曲线
--
51.联两平行切线之反曲线
----
设题四十五 已知两平行切线之垂距及反曲线之公共半径,求各曲线之中心角
------
设题四十六 已知p,Ir,求R
------
设题四十七 已知两平行切线间之垂距,P.C.至P.T.之弦长,及反曲线上之一半径R1,求第二种半径R2
------
设题四十八 已知R及p,求d
------
设题四十九 已知两平行切线间之垂距及曲线之第一曲线之半径及心角,求第二曲线之半径
------
设题五十 已知R1,R2,p,求Ir
52.联两相交切线之反曲线
--
设题五十一 已知T1,R1,R2,I,求I1,I2,T2
----
设题五十二 已知T1,R1,R2,I,求I1,I2,T2
------
设题五十三 求一公共半径以连不平行之两切线
------
设题五十四 已知不等之两半径,不平行之两切线,求心角
第七章 螺旋形和顺曲线
--
53.和顺曲线之作用
--
54.抛物螺线及立方螺旋线之方程式
--
55.立方螺旋线之公式
----
设题五十五 已知l,lc,Rc;求s,sc,及i,ic,
----
设题五十六 已知l,lc,Rc;求y,yc,
----
设题五十七 已知Rc,yc,xc,sc;求p,q,
----
设题五十八 已知I,lc,及Rc或Dc,求Ts
----
设题五十九 已知Dc及p,求安设螺旋线
----
设题六十 已知Dc及lc或p,求sc及偏角
56.实用之螺形线
--
57.安设螺旋线之野外工作
----
(甲)全螺旋线可在T.S.及S.T.安设
----
(乙)全螺旋线不能在T.S.安设
----
习题49~50
58.支距法
--
设题六十一 已知Dc及lc,求从切线引出支距以安设曲线
--
59.螺旋线之长度
----
习题51
60.用螺旋线改善复曲线
--
设题六十二 以螺旋线代两单曲线间之直线
--
61.用螺旋线改善单曲线
----
设题六十三 已知两单曲线,中间联以直线,求用一已定半径之单曲线,其两端联螺旋线,以之换替中间之直线
----
设题六十四 已知I及Rc,p,q,求h
----
设题六十五 已知I,Rc及h,求p及d
----
设题六十六 已知I及R1,p,h,H,求R2,q,d
----
设题六十七 已知I及R1,p,I1,求R2
第八章 抛物形曲线
--
62.抛物曲线之用途
--
63.抛物线之特性
--
64.支距法
--
65.中距法
--
66.竖曲线
----
习题52
实习例题一至十二
--
路线测量演习
----
草测
----
初测
----
定线
市街测量演习
中英名词对照表
附表Ⅰ~Ⅹ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