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越冬

植物的越冬

年份: 1955

作者: И.М.瓦西里耶夫著;何永集,刘富林,陈家修译

出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页数: 267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中文版序
--
第一编 植物在越冬期中的受害和死亡
-- 引言
-- 第一章 关於植物冻害概念的发展史简介
-- 一.古代关於植物冻害的概念
-- 二.关於植物冻害过程中细胞体内变化的最初概念
-- 三.近百年来在植物冻害领域中最主要的研究
-- 结论
-- 一.植物因严寒而受害和死亡的一般情况
-- 第二章 现代关於植物冻害的概念
-- 二.植物的冻害
-- 三.结冰对植物的机械损伤
-- 四.细胞的脱水是植物在冻结时死亡的原因
-- 五.低温对植物的特殊作用
-- 六.某些个别因素在植物冻结时的剧烈影响
-- 七.根据现代资料论植物的冻害
-- 结论
-- 第三章 喜温植物因寒冷而被冻死
-- 一.关於植物被冻死的概念的发展简述
-- 二.喜温植物“受寒”的现代解释
-- 三.植物的“受寒”与冻害
-- 第四章 植物的涝害
-- 结论
-- 一.植物涝害研究的梗概
-- 二.秋季期间土壤过分湿润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 三.春季期间土壤过分湿润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 结论
-- 第五章 冰层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 一.关於冰层对植物的机械作用与植物的窒息论
-- 二.冰层对植物有利和有害的作用
-- 三.冰层的分布及类型
-- 结论
-- 第六章 冬旱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 一.关於冬旱对植物作用的研究梗概
-- 二.草本植物在越冬期间的干萎
-- 三.木本植物在冬季期间的干萎
-- 结论
-- 第七章 植物的根露出土、表土吹失和表土冲刷
-- 一.植物的根露出土
-- 二.植物的表土吹失
-- 三.植物的表土冲刷
-- 结论
-- 第八章 病虫害及其对越冬植物死亡的作用
-- 一.牲畜及?齿目动物对越冬植物的危害
-- 二.越冬植物的虫害
-- 三.越冬植物的病害
-- 一.雪害生理学的起源
-- 结论
-- 第九章 植物的雪害
-- 二.在植物雪害中的寄生真菌的生物学及作用
-- 三.植物雪害现代的释义
-- 结论
-- 第十章 保护植物免遭不良越冬条件危害的措施
-- 一.保护草本植物免遭不良越冬条件危害的措施
-- 二.保护果树乔木及浆果灌木免遭不良越冬条件危害的措施
-- 三.保护喜温植物、亚热带植物和热带植物免遭不良越冬条件危害的措施
-- 结论
-- 第一章 植物耐寒力概念的发展简史
-- 一.早期对植物耐寒力的主要研究工作
-- 引言
第二编 植物耐寒生理学
-- 二.关於决定植物耐寒力的细胞内变化的概念
-- 三.最近十年内对植物耐寒力的主要研究
-- 结论
-- 第二章 植物耐寒力与外界条件的关系
-- 一.在一年内植物耐寒力的变化
-- 二.植物耐寒力与温度的关系
-- 三.植物耐寒力与光的关系
-- 四.植物耐寒力与供水条件的关系
-- 六.土壤营养的主要元素——氮、磷和钾——在植物耐寒力上的作用
-- 五.土壤营养对植物耐寒力的意义
-- 七.在近代概念中外界条件对植物耐寒力的作用
-- 结论
-- 第三章 秋季生长和植物耐寒力的发展
-- 一.冬小麦和春小麦在低温条件下的生长
-- 二.低温条件下冬小麦和春小麦个别品种间生长上的差异
-- 三.冬小麦和春小麦品种耐寒力同低温条件下生长差异的关系
-- 四.比较各种系统远绿植物的秋季生长与耐寒力
-- 五.果树与浆果灌木的秋季生长与耐寒力的发展
-- 六.亚热带植物的秋季生长和耐寒力的发展
-- 七.秋季生长与植物耐寒力特性的关系
-- 第四章 可塑性贮藏物质与植物耐寒力
-- 结论
-- 一.可塑性物质的积累与冬小麦和春小麦生长差异的关系
-- 二.冬性和春性谷类作物的糖分的积累与耐寒力的发展
-- 三.糖分各种形式的互相转化和冬性与春性谷类作物的耐寒力
-- 四.冬作物越冬植株在行呼吸作用时对可塑性贮藏物质的利用
-- 五.可塑性贮藏物质和越冬乔木与灌木的耐寒力
-- 六.可塑性贮藏物与亚热带植物和喜温植物的耐寒力
-- 七.越冬期间细胞内可塑性物质的沉积的特性与这一过程对植物耐寒力的意义
-- 结论
-- 第五章 含水量、渗透压和pH值的变化与植物耐寒力的关系
-- 一.越冬草本植物的含水量与耐寒力
-- 三.耐寒力不同的冬小麦品种在越冬时期内一切溶解在细胞液内的物质的浓度变化
-- 二.耐寒力不同的冬小麦在越冬期间内渗透压的变动
-- 四.耐寒力不同的冬小麦品种在越冬期间氢离子浓度(pH)的变化
-- 五.含水量和渗透压的变化与越冬乔木和灌木耐寒力的关系
-- 六.含水量和渗透压的变化与亚热带和热带植物耐寒力的关系
-- 七.植物耐寒力特性与含水量和渗透压的变化的关系
-- 结论
-- 第六章 原生质的胶体化学变化与植物耐寒力
-- 一.原生质的水分特性和植物耐寒力
-- 二.原生质的粘度和植物耐寒力
-- 三.原生质的透性和植物耐寒力
-- 四.原生质的吸附能力与植物耐寒力
-- 五.酶的活动性和植物耐寒力
-- 六.生物学上的活动性物质与植物耐寒力
-- 七.植物耐寒力特性与原生质胶体化学特性的关系
-- 结论
-- 第七章 年龄状况和植物耐寒力
-- 一.严寒对植物和植物各个部位的影响与年龄状况的关系
-- 二.复壮和植物的耐寒力
-- 三.播种期不同的冬作物的耐寒力
-- 四.植物耐寒力与种子生活力的关系
-- 五.可塑性贮藏物质及其在不同年龄的植株与植株各个部位中的作用
-- 六.幼嫩的与受过锻炼的植株其原生质的胶体化学特性
-- 结论
-- 一.植物秋冬休眠的现象
-- 第八章 秋冬休眠和植物耐寒力
-- 二.北方和温带越冬乔木及灌木的秋冬休眠
-- 三.越冬草本植物的秋冬休眼
-- 四.亚热带植物的秋冬休眠
-- 五.植物细胞内部的变化与秋冬休眠的关系
-- 六.植物秋冬休眠的自然过程及其人工克制法
-- 七.植物秋冬休眠的适应性的意义
-- 结论
-- 第九章 植物的冬种性和耐寒力
-- 一.越冬植物的冬种性
-- 二.越冬植物的春化阶段的特性
-- 三.越冬植物的光照阶段的特性
-- 四.植物的春化阶段、生长和耐寒力
-- 五.植物的光照阶段、生长和耐寒力
-- 六.冬种性和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成
-- 七.冬种性对植物耐寒力的适应性的意义
-- 结论
-- 第十章 提高植物耐寒力的原则
-- 一.利用通过土壤影响的方法来提高植物耐寒力
-- 二.利用变更播种日期的方法来提高植物耐寒力
-- 三.以直接影响种子和绿色植物的方法来提高植物耐寒力
-- 结论
-- 一.植物的耐寒力和居住条件
-- 第一章 植物在自然界和栽培条件下的耐寒力
-- 引言
第三编 越冬植物类型的形成
-- 二.耐寒力与植物分类学原理
-- 结论
-- 第二章 耐寒力的特性和耐寒植物类型
-- 一.植物适应越冬的解剖形态学特征
-- 二.雪层下植物的生长和越冬植物的其他特性
-- 三.植物的耐寒力、耐旱力和耐碱力
-- 四.耐寒植物的类型
-- 结论
-- 一.植物个体发育中耐寒力特性的固定
-- 第三章 植物耐寒力特性新类型的出现与外界条件的关系
-- 二.植物耐寒力新类型的遗传
-- 三.植物的本性及其在耐寒力遗传变异性中的作用
-- 四.植物遗传基础的动摇和耐寒力特性的新类型的出现
-- 五.植物耐寒力新类型的本性
-- 结论
-- 第四章 杂交是植物耐寒力的因素
-- 一.杂交在选育植物耐寒力方面的意义
-- 二.杂交植物耐寒力遗传的原理
-- 三.杂交种耐寒力特性的新类型的出现
-- 四.杂交种植物耐寒力特性的发展和固定
-- 五.营养杂交及其在植物耐寒力方面的作用
-- 六.耐寒植物杂交亲本的选配
-- 第五章 植物耐寒力特性的遗传变异性的病理学
-- 一.在冷却和麻醉影响下细胞的病变
-- 结论
-- 二.多倍体植物在高山地区和北极地区的集聚
-- 三.多倍体植物的形态解剖学和生理学特性
-- 四.多倍体植物的耐寒力
-- 结论
-- 第六章 在形成耐寒力更高的植物类型中选择及其作用
-- 一.植物耐寒力的自然选择
-- 二.植物耐寒力的人工选择
-- 三.耐寒力选择与植物其他特性的关系
-- 一.植物耐寒力的大田试验
-- 结论
-- 第七章 植物耐寒力的试验
-- 二.试验植物耐寒力的诱导法
-- 三.鉴定植物耐寒力的间接法
-- 结论
-- 第八章 苏联的植物越冬问题(总结)
-- 一.植物越冬问题在苏联国民经济上的意义
-- 二.苏联科学在解决植物越冬方面的成就
-- 三.社会主义制度是顺利解决苏联植物越冬问题的保证
-- 参考文献
-- 人名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