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要
年份: 1961
作者: 南京中医学院编著
出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页数: 306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绪言
上篇
--
第一章 阴阳五行
--
一、阴阳
--
(一)阴阳的相对性
--
(二)阴阳的互根关系
--
(三)阴阳的治长转变与协调
--
二、五行
--
(一)五行的归类法则
--
(二)五行生克规律及其变化
--
三、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
第二章 人与自然
--
一、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
二、地域风土对人体的影响
--
三、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机能
--
第三章 脏腑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
一、五脏功能
--
二、六腑功能
--
三、脏腑的相互关系
--
第四章 营、卫、气、血与津液
--
一、营和卫
--
二、气和血
--
三、津液
--
四、营、卫、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
第五章 经络
--
一、经络的含义与内容
--
二、经脉的命名与分布
--
三、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
四、经脉的循行与病侯
--
(一)手太阴肺经脉
--
(二)手阳明大肠经脉
--
(三)足阳明胃绝脉
--
(六)手太阳小肠经脉
--
(四)足太阴脾经脉
--
(五)手少阴心经脉
--
(七)足太阳膀胱经脉
--
(八)足少阴肾经脉
--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脉
--
(十)手少阳三焦经脉
--
(十一)足少阳胆经脉
--
(十二)足厥阴肝经脉
--
(十七)阴?脉
--
(十六)带脉
--
(十四)任脉
--
(十三)督脉
--
(十五)冲脉
--
(十八)阳?脉
--
(十儿)阴维脉
--
(二十)阳维脉
中篇
--
第一章 病因
--
一、六淫
--
二、疫气
--
四、饮食不节和起居失常
--
三、七情
--
五、中毒
--
六、寄生虫
--
七、创伤及虫兽伤
--
第二章 辨证
--
一、辨证纲领
--
(一)八纲
--
(二)八纲的相互关系
--
二、外感病的辨证法则
--
(一)六经分证法
--
(二)三焦分证法
--
(三)卫、气、营、血分证法
--
三、内伤杂病的辨证法则——脏腑分证法
--
(一)心病的一般证候
--
(二)肺病的一般证候
--
(三)脾病的一般证候
--
(四)肝病的一般证候
--
(五)肾病的一般证候
--
(六)胆病的一股证候
--
(八)小肠病的一股证候
--
(九)大肠病的一般证候
--
(七)胃病的一般证候
--
(十)膀胱病的一般证候
--
第三章 四诊
--
一、望诊
--
(一)整体望诊
--
(二)局部望诊
--
二、闻诊
--
(一)听音声
--
(二)嗅气味
--
(三)现有症状
--
(二)发病经过
--
(一)一般问诊
--
三、问诊
--
(四)既往病史
--
(五)家属健康状况
--
四、切诊
--
(一)脉诊
--
(二)触诊
--
第四章 药物的运用
--
一、药物的性能
--
三、药物的配伍
--
二、药物的归经
--
四、药物的炮制
--
五、药物的剂型
--
六、药物的服用法
--
七、常用药物
--
(一)解表药
--
(二)涌吐药
--
(三)泻下药
--
(四)渗湿逐水药
--
(五)祛风湿药
--
(六)祛寒药
--
(七)清热药
--
(八)祛暑药
--
(九)治咳化痰药
--
(十)理气药
--
(十一)理血药
--
(十二)补养药
--
(十三)芳香开窍药
--
(十四)安神镇惊药
--
(十五)固涩药
--
(十六)消导药
--
(十七)驱虫药
--
(十八)外用药
--
第五章 治疗和方剂
--
一、治疗方面
--
二、方剂方面
--
三、治疗方法与方剂的运用
--
(一)解表法
--
(二)催吐法
--
(三)泻下法
--
(四)和解法
--
(五)消导法
--
(七)理血法
--
(六)理气法
--
(八)渗利法
--
(九)清热法
--
(十)温运法
--
(十一)镇静法
--
(十二)芳香开窍法
--
(十三)补益法
--
(十四)固涩法
--
(十五)驱虫法
--
第六章 预防与护理
--
(二)适应四时气候
--
一、预防
--
(一)保养精神
--
(三)注意饮食起居
--
(四)体格锻炼
--
(五)防止传染
--
(六)妇婴卫生
--
二、护理
--
(一)精神方面
--
(二)气候方面
--
(三)饮食方面
--
(五)给药
--
(四)起居方面
下篇
--
第一章 内科
--
感冒
--
春温(附:风温)
--
暑温
--
湿温
--
秋燥
--
冬温
--
疟疾
--
痢疾
--
泄泻
--
肺痨
--
吐血、咳血
--
哮喘
--
水肿
--
黄疸
--
胃癌
--
呕吐
--
眩晕
--
失眠
--
钩虫病
--
一、外科诊断的特点
--
第二章 外科
--
二、外科治疗的特点
--
三、常见疾病
--
痈
--
疽
--
疖
--
丹毒
--
瘰?
--
流注
--
疔
--
痔
--
肛?
--
?
--
烫、烧伤
--
第三章 妇科
--
一、妇女生理特点
--
二、妇女病理特点
--
三、妇科诊断特点
--
四、妇科治疗特点
--
月经不调
--
五、常见疾病
--
痛经
--
经闭
--
崩漏
--
带下
--
妊娠恶阻
--
子肿
--
胎动不安、堕胎、小产
--
子癇
--
产后腹痛
--
第四章 儿科
--
产后恶露不绝
--
一、儿科诊断特点
--
二、儿科治法特点
--
三、常见疾病
--
麻疹
--
白喉
--
惊风
--
疳积
--
百日咳
--
小儿腹泻
--
小儿吐乳
--
积滞
--
蛔虫病
--
第五章 针灸疗法
--
一、经络
--
二、腧穴
--
(一)腧穴的分类
--
(二)腧穴的作用
--
(三)取穴方法
--
1.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
--
3.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
--
2.手阳明穴阳经常用腧穴
--
4.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
--
5.手少阴心经常用腧穴
--
6.手太阳小肠经常用腧穴
--
7.足太阳膀胱经常用腧穴
--
8.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
--
9.手厥阴心包络经常用腧穴
--
10.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
--
11.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
--
13.督脉经常用腧穴
--
12.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
--
14.任脉经常用腧穴
--
15.常用经外奇穴
--
三、针术
--
(一)针术的意义
--
(二)现代常用的针
--
(三)如何练习扎针
--
(四)体位
--
(五)消毒
--
(六)针剌的程序和角度
--
(八)押手法
--
(七)针刺的浅深
--
(九)常用扎针手法
--
(十)行针候气
--
(十一)留针与出针
--
(十二)异常现象的处理
--
四、灸术
--
(一)灸术的意义
--
(二)灸治的材料
--
(三)灸术的种类与运用
--
(四)施灸程序与标准
--
附:火罐气
--
(五)施灸注意事项
--
五、治疗
--
(一)治疗原则
--
(二)经穴主治纲要
--
(三)处方规律
--
(四)常见疾病的治疗
--
1.中风
--
2.感冒
--
3.呕吐
--
6.腹痛
--
7.胃痛
--
5.疟疾
--
4.泄泻
--
8.头痛
--
9.腰痛
--
10.失眠
--
11.尿闭
--
12.遗尿
--
12.痹症
--
14.癫狂癎
--
17.疳疾
--
15.急惊风
--
16.慢惊风
--
18.痛经
--
19.子宫下坠
--
20.破伤风
--
21.捩伤
--
22.落枕
--
23.耳鸣、耳聋
--
附:耳针疗法
--
26.牙痛
--
25.喉蛾
--
24.聋哑
--
附:面针疗法
--
第六章 气功疗法
--
一、气功疗法的原理
--
二、气功疗法的种类和法式
--
三、练功时间的规定和顺序
--
四、适应症和禁忌症
--
五、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
第七章 按摩疗法
--
一、基本手法
--
1.推法
--
(一)按摩成人的手法
--
2.拿法
--
3.按法
--
4.摩法
--
5.?法
--
(二)按摩小儿的手法
--
2.摩法
--
1.按法
--
8.拍法
--
7.搓法
--
6.捏法
--
3.推法
--
4.运法
--
5.揉法
--
6.掐法
--
7.搓法
--
8.摇法
--
2.推印堂法
--
1.推坎宫法
--
2.全身按摩
--
(二)小儿的按摩操作法及主治作用
--
(一)成人的按摩部位及主治作用
--
二、部位分类、操作及主治作用
--
1.局部按摩
--
3.运太阳法
--
4.分阴阳法
--
5.运八卦法
--
6.推三关法
--
7.退六腑法
--
8.虎口三关法
--
9.摇斗肘法
--
10.推五经经纹法
--
13.运水入土法
--
11.飞经走气
--
12.清天河水法
--
14.推、揉腹阴阳法
--
15.揉龟尾法
--
16.揉摩丹田法
--
17.按神阙法
--
18.摇两足法
--
19.推承山法
--
20.掐委中法
--
21.掐昆仑法
--
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