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植物病理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

年份: 1959

作者: 林传光著

出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数: 347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植物病理学简史
-- 对于植物病害本质的原始看法
-- 植物病原真菌学时期
-- 植物病理学中新领域的形成
-- 现代植物病理学的发展方向
-- 中国植物病理学的成长与前途
-- 植物病害的为害性
-- 植物病害的症状
第三章 植物病害概念
-- 植物病害的原因
-- 感病的植物
-- 环境条件的作用
-- 病害的过程
-- 总结
第四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
-- 症状的观察
-- 人工诱发试验
-- 血清学诊断法
-- 物理论断法
-- 化学诊断法
-- 生理学诊断法
-- 总结
第五章 非传染性病害
-- 营养病
-- 盐害
-- 水分不适宜所致的病害
-- 温度不适宜所致的病害
-- 中毒
-- 非传染性病害与传染性病害的联系
-- 总结
第六章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
-- 寄生现象
-- 致病现象
--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改变
-- 抗生和共生现象及其与致病和寄生现象的联系
-- 总结
第七章 侵染的基本环节
-- 侵杂程序
-- 侵染来源
-- 病原体的传播
-- 侵染循环的局期性
-- 总结
第八章 感染植物的病理变化
-- 生理学上的病变
-- 组织学上的病变
-- 形态学上的病变
-- 总结
第九章 病毒的本质
-- 病毒属性的一些初期发现
-- 病毒的化学成分
--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 病毒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 病毒的繁殖和代谢
-- 病毒的起源学说
--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 总结
第十章 植物病毒病害及其发生规律
-- 症状类型及为害性质
-- 病理解剖
-- 生理病变
-- 侵染循环及侵染程序的特点
-- 休眠期过渡方式和初次侵染来源
-- 传播方式
-- 病毒与植物的寄生关系的建立
-- 病毒在植物体内的扩展
-- 植物病毒病的潜育期及病状的发展
-- 环境条件对于植物体中病毒和病状发展的影响
-- 总结
第十一章 植物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
-- 植物病毒病的初步诊断
-- 植物病毒的鉴定
-- 病毒混合侵染的分离和病毒的体外提纯
-- 植物病毒病的防治
-- 总结
第十二章 植物病原细菌
-- 个体形态和发育
-- 培养性状
-- 生理特性
-- 血清学上的抗原性
-- 噬菌现象
-- 致病性
-- 寄生性
-- 分类和命名
-- 地理分布
-- 系统发育
-- 遗传和变异
-- 总结
第十三章 植物的细菌病害
-- 症状类型
-- 病理变化的生物化学基础
-- 浸染来源
-- 传播方式
-- 侵染程序
-- 侵染循环的代表性实例
-- 防治方法
-- 总结
第十四章 真菌概说
-- 真菌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 真菌在植物分类中的地位及其起源学说
-- 真菌的细胞发育循环
-- 真菌的一般形态
-- 真菌的生理特性
-- 真菌对于不适宜环境的抵抗力
-- 真菌变异性的基础
-- 真菌的分类及命名法
-- 总结
第十五章 古生菌及其所致的植物病害
-- 古生菌的一般形态
-- 植物的古生菌病害概观
-- 变形菌目及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
-- 壶菌目及其代表性类型所引致的植物病害
-- 总结
第十六章 藻状菌及其所致的植物病害
-- 藻状菌的形态及分类
-- 植物藻状菌病害的主要特点
-- 水霉目
-- 霜霉目
-- 毛霉目
-- 总结
第十七章 子囊菌及其所致的植物病害
-- 子囊菌的一般形态及各种器官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
-- 子囊菌的分类
-- 酵母目
-- 外子囊目及其所致的植物病害
-- 多囊腔目
-- 假球壳菌目
-- ?霉目
-- 白粉菌目与植物的白粉病和煤污病
-- 球壳目
-- 植物病原盘菌
-- 总结
第十八章 担子菌及其所致的植物病害
-- 担子菌的形态和分类
-- 黑粉菌与黑粉病
-- 锈菌和锈病
-- 高等担子菌及其所致的植物病害
-- 总结
-- 半知菌的性质、范围及重要性
第十九章 半知菌及其所致的植物病害
-- 半知菌所致植物病害的主要症状类型
-- 半知菌病害的一般侵染循环
-- 半知菌的分类
-- 丛梗孢目
-- 黑盘孢目
-- 球壳孢目
-- 无孢菌群
--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