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测验及统计
年份: 1937
作者: 浦漪人,黄明宗合编
出版: 上海黎明书局
页数: 284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目录
(一)测验的意义
--
1.测验的根本观念
--
第一章 绪论
图一 教育测量在教育上的地位
--
2.测验的要素
--
3.测验应具的条件
--
(二)测验的功用与限制
--
1.测验的功用
--
2.测验的限制与?
--
(三)测验的历史
--
1.智力测验的历史
--
2.教育测验的历史
--
(四)测验的种类
--
1.以对象分
--
4.以目的分
--
2.以考试方法分
--
3.以材料分
第二章 智力测验
--
(一)智力的解释
--
1.何谓智力
--
2.智力如何分配
图二 常态分配图
--
(二)团体智力测验
--
1.文字智力测验
--
2.非文字智力测验
--
(三)个别智力测验
--
1.吴陆二氏第二次订正皮奈西蒙智力测验
--
表一 各岁儿童测验时之起点及其应加之月数
--
表二 各试题在绩分量表应给之分数
表三 智力年龄智力分数对照表
--
2.宾特纳帕忒系作业测验量表
--
(一)国语测验
第三章 教育测验
--
1.读法测验
表四 陈氏初小默读测验所用四十字在字彚中的发现次数
--
2.默字测验
--
3.文法测验
--
4.缀法测验
--
5.国语常识测验
--
6.识字测验
--
(二)书法测验
--
1.俞氏小学书法测验
第四章 教育测验(续)
--
(三)算术测验
--
1.算术四则测验
--
2.算术应用题测验
--
3.算术练习测验
--
1.东大附中廖陈王三氏中学混合理科测验
--
(四)自然科测验
--
4.混合数学测验
--
(五)史地测验
--
1.徐氏中学本国史测验
--
2.杨氏本国地理测验
--
3.东大附中廖苏二氏混合历史测验
--
4.东大附中廖韦二氏混合地理测验
--
1.陈氏小学常识测验
第五章 教育测验(续)
--
(六)常识测验
--
2.俞氏小学社会自然测验
--
1.安氏混合英文测验
--
(七)英文测验
--
2.祈司氏文法与语文测验
--
3.祈司氏字彚测验
--
2.克郞·刻雷自由画量表
--
1.桑戴克图画作业测验
--
(八)图画测验
--
1.西霜音乐能力测验
--
(九)音乐测验
--
2.希尔波朗视谱唱歌测验
第六章 其他测验
--
1.陶纳的意志影像测验
--
(一)品格测验
--
2.濮莱山的情绪考查团体量表
--
3.廖氏最好理由测验
--
1.职业测验的目的与种类
--
2.德尔满机械的智力测验
--
(二)职业测验
--
1.体育测验的种类
--
(三)教育测验
--
2.体育测验的举例
--
(—)施行测验的手续
第七章 测验的施行方法
--
(二)实习
--
2.全距与组距
--
1.间断数列与继续数列
--
(一)次数分配
--
第八章 普通统计及报告方法
--
表五 某大学入学试验录取新生之英文成绩
--
表六 组距的各种写法
表七 某大学新生英文分数之次数分配表
--
4.次数分配图
--
3.次数分配表
--
图四 次数多边图
图三 次数直方图
--
1.平均数
--
(二)均数
--
表八 平均数的普通算法
--
表九 未归类量数而有次数的平均数统计
--
表十 已归类量数的平均数统计
--
表十一 未归类量数且乏次数的平均数简捷统计法
表十二 已归类量数的平均数简捷统计法
--
2.中数
--
表十三 中成绩求法
表十四 中数求法
--
3.众数
--
图五 分配不同的两曲线
第九章 普通统计及报告方法(续)
--
(三)离中差数
--
1.四分差
--
表十五 未归类量数求四分差法
表十六 已归类量数求四分差法
--
2.平均差
--
表十七 未归类量数求平均差法
--
表十八 已归类量数求平均差法
表十九 平均差简捷算法
--
3.标准差
--
表二十 由未归类数列求标准差(普通法)
--
表二十一 由未归类量数求标准差(简捷法)
--
表二十二 由已归类量数求标准差(普通法)
--
表二十三 由已归类量数求标准值(简捷法)
图六 常态曲线上σ与P.E.所占的面积
--
5.偏态度的测量
--
4.参差系数
--
1.相关意义
--
(四)相关
--
2.相关的方法
--
图七 相关情形的表示
--
表二十四 简单的相关系数计算法
--
表二十五 次数表上相关系数计算法
--
图八 象限的表示
--
表二十六 等级相关计算法
表二十七 苏州造纸业男工历年每人每月平均工资
--
1.表列的种类
--
(五)表列法
--
第十章 普通统计及报告方法(续)
表二十八 1929年七国人口概数与国富总额
--
2.列表的规则
表二十九 嘉定县中心小学校长年功加俸标准
--
1.图示法的意义
--
(六)图示法
--
2.合法图示的举例
--
图十 某年度国立中央大学苏籍学生与全县学生数之比较
--
图九 民国十九年度松江三中学教室光线与标准教室光线之比较
--
图十二 某年度江苏省各县969女教职员已婚未婚人数之比较
--
图十一 十八年度吴县县立小学校舍性质之比较
--
图十三 十七年度南京市立小学每生平均费用之比较
--
图十四 民国八年度济南高等国民小学校各年级男女学生数之分配
--
图十五 某年度南京市立民众茶园各项休闲活动人数之比较
--
图十六 江苏省各中等学校历届毕业生就事各种职业总数之比较
--
图十七 民国八年度济南高等国民小学校各年级男女学生人数之分配
--
图十八 山东省十八年度普通教育经费之支配
--
图十九 某年度某城小学教师所受大学教育之年数与全省小学教师之比较
--
图二十 某校十年来入学新生与退学儿童之比较
--
图二十一 十七年度上海各小学六年级B智力之分配
--
图二十二 一个中等规模的小学组织系统
--
图二十三 民国十八年度全国留日学生分布之密度
图二十四 南京女中实小十年来学生人数之发展
--
3.作图的规则
--
图二十五 民元至民五全国中等学生逐年比较图
--
图二十六 指示用波线界断之图形
--
图二十七 指示零度线之图形
--
图二十八 指示代表百分线之图形
--
图二十九 指示曲线画在对数的格上之图形
--
图三十 指示曲线图中将各种事实观察指明出来之图形
--
图三十一 指示沿图之中轴填写数目字之图形
--
图三十二 指示载明所代表之数目或方程式之图形
图三十三 指示数目表可附于图形旁边
--
4.校图的要点
第十一章 测验的编造法
--
(一)编造测验应注意事项
--
1.选择材料的原则
--
2.编造题目的原则
--
3.记分的方法
--
(二)TBCF制
--
1.T分数
--
表三十 廖氏团体智力测验原有分数与T分数对照表
--
表三十一 各人分数记录表
--
表三十二 各年龄分数次数分配
--
表三十三 化原有分数为T分数的方法
--
表三十四 标准差值对照表
表三十五 扩充T量表之距离的方法
--
2.B分数
--
表三十六 廖氏团体智力测验各年龄B校正数表
--
表三十七 实足年龄计算表
--
表三十八 原有分数之各年龄次数分配相对的T12分
表三十九 实足年龄与B校正数对照表
--
3.C分数
--
表四十 廖氏团体智力测验T分数与G分数对照表
--
表四十一 C校正数与开学时月数对照夫
--
表四十二 C校正数与测量时期对照表
--
表四十三 各年级次数分配表
表四十四 G分数与T分数对照表
--
4.F分数
第十二章 新法考试
--
(一)论文式考试标准测验与新式考试的比较
--
1.论文式考试的优点与缺点
--
2.标准测验的优点与限度
--
3.新式考试的优点与限度
--
(二)新式考试的种类
--
1.正误式
--
2.选答式与对偶式
--
3.回忆式
--
4.混合式与杂式
--
(三)新式考试的编造法
--
1.编造新式考试的一般步骤
--
2.各式测验编造法
--
附录一 公式表
--
附录二 本书中西名词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