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马克思》《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论列宁》参考材料
年份: 1973
作者: 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翻印
出版: 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
页数: 203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论马克思》学习提要
《论马克思》注释
《卡尔·马克思》
1.“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死后所发生的政治运动,却使他终生转到了另一个方向”(第1页)
2.康普豪森(第1页)
3.汉泽曼(第1页)
4.科伦(第1页)
5.“马克思对莱茵省议会辩论的批评”(第1页)
6.塔勒(第1页)
7.阿·卢格(第2页)
8.《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第2页)
9.“后来他和恩格斯共同出版了《神圣家族。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一书,这是针对当时德国哲学唯心主义的最后一种表现形式所作的讽刺性的批判”(第2页)
10.法国大革命(第2页)
11.普鲁士(第2页)
12.基佐(第2页)
13.“亚历山大·冯·洪堡先生大概在这件事情上扮演了中间人的角色。”(第2页)
14.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第2页)
15.德国社会民主党(第2、3页)
16.“1848年二月革命”(第3页)
17.弗洛孔(第3页)
18.拉马丁(第4页)
19.巴登(第4页)
20.三月革命(第4页)
21.“1848年6月巴黎起义”(第4页)
22.“法兰克福的帝国司法部”(第4页)
23.1848年11月普鲁士政变;1849年德勒斯顿和莱茵省的五月起义;巴登——普法尔茨起义(第4页)
24.布列塔尼(第5页)
25.“1851年12月法国发生政变以后不久,马克思发表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第5页)
26.《揭露科伦共产党人案件》(第5页)
27.“十年内专心研究”(第5页)
28.“美国国内战争” (第5页)
29.“他根据对英国官方文件的仔细研究而写成的抨击帕麦斯顿勋爵的激烈论文”(第5页)
30.“意大利战争期间”(第5页)
31.波拿巴主义(第5页)
32.“普鲁士企图在中立的幌子下混水摸鱼的政策”(第5、6页)
33.卡尔·福格特(第6页)
34.拿破仑亲王(普隆—普隆)(第6页)
35.路易—拿破仑(第6页)
36.土伊勒里宫(第6页)
37.九月政府(第6页)
38.“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圣马丁堂为声援当时再次遭到俄国蹂躏的波兰而召开的群众大会”(第6页)
39.巴黎公社(第7页)
40.巴枯宁主义(第7页)
41.生活资料(第8页)
42.“中世纪的封建统治依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规模的农民公社的经济”(第8页)
43.工场手工业(第9页)
44.生产方式(第11页)
45.劳动(第11页)
46.生产资料(第11页)
47.商品(第11页)
48.劳动力(第11页)
49.经济规律(第12页)
50.地租(第12页)
51.利润(第12页)
52.资本积累(第12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53.“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第15页)
54.意识形态(第15页)
55.“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第16页)
《致左尔格的信》
56.左尔格(第19页)
57.龙格夫人(第19页)
58.蒙特卡罗(摩纳哥)(第19页)
59.斐维(第19页)
60.威特岛(第19页)
61.肖莱马(第20页)
62.杜西(第20页)
63.“给他治病的主要医生”(第20页)
64.朗凯斯特(第20页)
65.琳蘅(第20页)
66.伊壁鸠鲁(第21页)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学习提要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注释
《卡尔·马克思》
1.新教(第1页)
2.“论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第1页)
3.黑格尔(第1页)
4.“黑格尔左派”(第1页)
5.费尔巴哈(第1页)
6.鲍威尔(第1页)
7.神学(第1页)
8.《基督教的本质》(第1页)
9.《未来哲学原理》(第1页)
10.“论摩塞尔河谷酿造葡萄酒农民状况一文”(第2页)
11.卢格(第2页)
12.俾斯麦(第2页)
13.“(蒲鲁东的学说当时起着特别作用,马克思于1847年发表《哲学的贫困》一书,对它进行彻底的清算)”(第3页)
14.“共产主义者同盟”(第3页)
15.二月革命(第3页)
16.三月革命(第3页)
17.(《福格特先生》)(第4页)
18.“马克思……主要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出版)和《资本论》(1867年出版第一卷)两书中,使这门科学革命化了(见后面马克思的学说)。”(第4页)
19.“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民主运动复兴时期”(第4页)
20.“协会的第一个《宣言》” (第4页)
2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主义(马志尼、蒲鲁东、巴枯宁、英国的自由派工联主义、德国拉萨尔右倾分子等等)”(第4页)
22.海牙国际代表大会(第5页)
23.艾威林(第5页)
24.拉法格(第5页)
25.龙格(第5页)
26.燕妮的儿子(第5页)
马克思的学说
27.德国古典哲学(第5页)
28.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第5页)
29.法国社会主义(第5页)
哲学唯物主义
30.“反对一切形而上学(意即与“清醒的哲学”相反的“醉熏熏的思辨”)……的斗争”(第6页)
31.“在其他任何意义上运用(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都只能造成混乱。”(第7页)
32.“休谟观点和康德观点”(第7页)
33.托·赫胥黎(第8页)
34.自由与必然(第8页)
35.“‘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转化”(第8页)
36.“旧”唯物主义(第8页)
37.“(尤其是毕希纳、福格特、摩莱肖特的‘庸俗’唯物主义)”(第8页)
38.机械的唯物主义(第8页)
39.“反辩证法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第8页)
辩证法
40.“镭、电子和元素转化等”(第9页)
41.形式逻辑(第9页)
42.认识论(第10页)
43.“否定的否定”(第10页)
44.“施泰因的‘死板的三分法’”(第10页)
唯物主义历史观
45.“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第11页)
46.工艺学(第11页)
47.生产力(第11页)
48.生产关系(第11页)
49.经济结构(第11页)
50.上层建筑(第11页)
51.生产方式(第11页)
52.“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第12页)
53.“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第12页)
阶级斗争
54.法国大革命(第14页)
55.“法国复辟时代就有一些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梯也尔)”(第14页)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剩余价值
56.“绝对剩余价值”(第18—19页)
57.“相对剩余价值”(第19页)
58.“(十九世纪的工厂立法)”(第19页)
59.古典政治经济学(第19页)
60.资本积累(第19页)
61.亚当·斯密(第19页)
62.“资本主义的人口过剩”(第19页)
63.生产过剩(第20页)
64.信用制度(第20页)
65.原始积累(第20页)
66.殖民制度(第20页)
67.国债制度(第20页)
68.保护关税制度(第20页)
69.劳动资料(第20页)
70.再生产(第21页)
71.平均利润率(第21页)
72.庸俗政治经济学(第21页)
73.“边际效用论”(第21页)
74.利润(第21页)
75.利息(第21页)
76.地租(第21页)
77.有机构成(第21页)
78.生产的价格(或生产价格)(第22页)
79.价格(第22页)
80.劳动生产率(第22页)
81.高利贷资本、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第22页)
82.级差地租(第22页)
83.洛贝尔图斯(第23页)
84.李嘉图(第23页)
85.“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第23页)
86.绝对地租(第23页)
87.劳役地租(第23页)
88.实物地租(第24页)
89.货币地租(第24页)
90.爱尔兰佃农(第25页)
科学社会主义
91.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第26页)
92.父权制家庭(第27页)
93.基督教日耳曼的家庭形式,古罗马家庭形式,古希腊家庭形式,东方家庭形式(第27页)
94.民族(第28页)
95.国家(第28页)
96.代议制(第28页)
9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28页)
98.交易所(第29页)
99.“‘进化论’的庸俗见解”(第30页)
100.侯里欧克(第32页)
101.“波兰主张‘土地革命’的政党”(第32页)
102.克拉科夫起义(第32页)
103.德国极端革命民主派(第32页)
104.“该死的老头子注定要为自己晚年的利益而领导年轻力壮的人民的青春热情的首次迸发”(第32页)
105.“马克思便反对任何玩弄革命的做法(反对沙佩尔和维利希一流人物)”(第33页)
106.“亲奥主义”(第33页)
107.分立主义(第33页)
108.普鲁士容克(第34页)
109.“1870年9月9日的那个著名的国际宣言”(第34页)
110.反社会党人非常法(第34页)
111.库格曼(第34页)
112.莫斯特的“革命空谈”(第34页)
113.“更为严厉地痛斥了当时……暂时占上风的机会主义”(第34页)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14.神甫(第36页)
115.《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第39页)
116.鲍威尔兄弟(第40页)
117.“共产主义者同盟”(第40页)
118.“恩格斯则参加了人民武装起义”(第41页)
119.查苏利奇(第42页)
120.阿德勒(第42页)
121.“国际工人协会”(第43页)
122.“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同情的态度注视俄国的革命运动,同俄国的革命者保持联系”(第43页)
123.“1870年的战争”(第44页)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24.“中世纪废物”(第48页)
125.劳动价值论(第4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
126.伯恩施坦(第53页)
127.倍倍尔(第53页)
128.施韦泽(第53页)
129.李卜克内西(第53页)
130.考茨基(第54页)
131.斯特林(第54页)
132.左尔格(第54页)
133.旧大陆……和新大陆(第54页)
134.卡贝(第58页)
135.路易·勃朗(第58页)
136.“真正的社会主义”(第58页)
137.格律恩(第59页)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138.“马克思最初提出这个学说,是在1844年”(第61页)
139.“那些基本上与我国民粹派相似的社会主义派别”(第61页)
140.共和派资产阶级(第62页)
141.自由资产阶级(第62页)
142.“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第一国际(1864—1872年)和德国社会民主党诞生了”(第62页)
143.“继俄国革命之后,发生了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第63页)
144.政治危机(第64页)
145.“欧洲也跟着亚洲行动起来了,不过不是按照亚洲的方式”(第64页)
《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
146.“自然历史理论触犯了神学的陈腐偏见,引起了并且直到现在还在引起最激烈的斗争。”(第65页)
147.“在狂风暴雨的1848年显露过头角的党派和学说”(第66页)
148.米尔柏格(第66页)
149.“在70年代末,实证论者杜林也暂时显露过头角”(第66页)
150.罗曼语各国(第66页)
151.农奴制残余(第67页)
152.民粹派(第67页)
153.“回到康德那里去”(第67页)
154.新康德主义(第67页)
155.僧侣论调(第67页)
156.普列汉诺夫(第68页)
157.金融危机(第70页)
158.“工人没有祖国”(第70页)
159.“1871年春天的巴黎事变和1905年冬天的俄国事变”(第71页)
160.议会制度(第71页)
161.社会改良主义自由派(第71页)
162.德国正统派和伯恩施坦派(第72页)
163.“法国盖得派和饶勒斯派(现在尤其是布鲁斯派)”(第72页)
164.“英国社会民主联盟和独立工党”(第72页)
165.“比利时勃鲁克尔和王德威尔得”(第72页)
166.意大利整体派和改良派(第72页)
167.拉布里奥拉(第73页)
168.拉葛德尔(第73页)
169.小业主阶层(第73页)
《论列宁》学习提要
《论列宁》注释
《列宁是俄国共产党的组织者和领袖》
1.孟什维主义(第1页)
2.梯什科(约吉赫斯) (第1页)
3.伦敦代表大会(第1页)
4.布尔什维主义(第2页)
5.政党(第2页)
6.资产阶级议会(第2页)
7.沙皇(第2页)
8.纲领(第3页)
9.策略(第3页)
10.“德国党已经分裂为三个党”(第4页)
11.谢德曼(第4页)
12.诺斯克(第4页)
13.李卜克内西(第4页)
14.卢森堡(第4页)
15.“克伦斯基执政时的七月危机”(第5页)
16.十月起义(第5页)
17.“布列斯特时期的危机”(第5页)
18.“对协约国的胜利”(第5页)
19.“俄国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5页)
20.“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第5页)
21.杜马(第6页)
22.左派联盟(第6页)
23.立宪民主党(第6页)
24.“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第7页)
25.“二月革命和有名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第7页)
26.临时政府(第7页)
27.“立宪会议的解散”(第7页)
28.苏维埃共和国(第7页)
29.拉萨尔(第7页)
30.布朗基(第7页)
《列宁同志在休养中(短文)》
31.社会革命党人(第10页)
32.白匪(第11页)
《悼列宁》
33.“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武装袭击”(第12页)
34.“英国和法国的武装干涉”(第13页)
35.红军(第15页)
36.寇松最后通牒(第15页)
37.共产国际(第16页)
《论列宁》
38.西伯利亚(第18页)
39.马尔托夫(第19页)
40.塔墨尔福斯布尔什维克代表会议(第19页)
41.斯德哥尔摩代表大会(第21页)
42.“在1909——1911年的时期,党被反革命势力打败,处于完全解体的状态。”(第23页)
43.取消主义(第23页)
44.斯托雷平(第23页)
45.社会沙文主义(第24页)
46.社会和平主义(第24页)
47.“西欧的‘社会主义者’安然和本国政府结成联盟”(第26页)
48.克雷连柯(第26页)
49.杜鹤宁(第26页)
50.士官生(第27页)
《和第一个美国工人代表团的谈话(摘录)》
51.垄断资本主义(第31页)
52.“资本主义平稳进化并向全球‘和平’扩展的时期”(第31页)
53.“资本主义的跃进式、剧变式的发展”(第31页)
54.资本输出(第31页)
55.巴黎公社(第32页)
56.国家形式(第32页)
57.“新经济政策”(第33页)
58.1905年10月(第34页)
59.1917年2月(第34页)
《和德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的谈话(摘要)》
60.路德维希(第37页)
61.彼得大帝(第37页)
62.唐·吉诃德(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