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批判孔孟之道的言论摘录》的篇名、名词解释

《鲁迅批判孔孟之道的言论摘录》的篇名、名词解释

年份: 1974

作者: 西北工业大学政治教研室编著

页数: 81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一、孔子是“权势者们的圣人”
--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第1—4页、第26—27页)
-- 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第1页)
-- 释迦牟尼(第1页)
-- 倘不敬惜字纸,会遭雷殛的迷信(第1页)
--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第1页)
-- 曹操(第1页)
-- “礼不下庶人”(第2页)
-- 大成殿(第2页)
-- 不遇(第2页)
-- 孟子批评他为“圣之时者也”(第2页)
-- 摩登(第2页)
-- 曾经贵为鲁国的警视总监,而又立刻下野,失业了(第3页)
-- 为权臣所轻蔑(第3页)
-- 为野人所嘲弄(第3页)
-- 为暴民所包围(第3页)
-- 饿扁了肚子(第3页)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第3页)
-- “君子死,冠不免”(第3页)
-- 《四书》和《五经》(第3页)
-- 使遵守一定的注释(第3页)
-- “八股文”(第3页)
-- 使发一定的议论(第3页)
-- 和《四书》上并无记载的法兰西和英吉利打仗而失败了。不知道为了觉得与其拜着孔夫子而死,倒不如保存自己们之为得计呢,还是为了什么,总而言之,这回拚命尊孔的政府和官僚先就动摇起来,用官帑大翻起洋鬼子的书籍了(第4页)
-- 侯失勒(第4页)
-- 雷侠儿(第4页)
-- 代那(第4页)
-- 《两地书》(第4页)
-- 迂(第4页)
-- “厄于陈蔡”(第4页)
--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第4—5页)
--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第5页)
-- 对子路赌咒(第5页)
-- 脸不付印(第5页)
-- 《春末闲谈》(第5—6页)
-- 俄国的E君(第5页)
-- “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第5页)
--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第5页)
-- “治于人者食(去声)人,治人者食于人”(第6页)
-- 卓然(第6页)
-- 细腰蜂的毒针、果蠃(第6页)
-- “万年有道之长”(第6页)
-- 《二十四史》(第6页)
-- 《一点比喻》(第6页)
-- 豪猪(第6页)
-- 刑不上不夫(第6页)
-- 《谈皇帝》(第7页)
-- “挟天子以令诸侯”(第7页)
-- “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第7页)
-- “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我又何恨”(第7页)
-- 《关于〈子见南子〉》(第7—8页)
二、“王道”和“仁政”是骗人的东西
--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第8—10页)
-- 儒士和方士(第8页)
-- 孟子生于周季,所以以谈霸道为羞(第8页)
-- 伯夷和叔齐扣马而谏(第9页)
-- 血流到漂杵(第9页)
-- “顽民”(第9页)
-- 在中国的王道,看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这之前和之后,一定要有霸道跑来的(第9—10页)
-- 《致杨霁云的信》(第10页)
-- 杨霁云(第10页)
-- 野兽训练法》(第10—11页)
-- “以力服人、非心服也”(第11页)
-- “民无信不立”(第11页)
-- “牧”(第11页)
-- 《“抄靶子”》(第11—12页)
-- 中国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对于人,是一向非常重视的(第11页)
-- 中夏(第12页)
-- 雍正皇帝要除掉他的弟兄,就先行御赐改称为“阿其那”与“塞思黑”(第12页)
-- 《病后杂谈》(第12页)
-- “君子远庖厨也”(第12页)
-- 觳觫(第12页)
-- 天趣盎然(第12页)
-- “万物皆备我矣”(第12页)
--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第12—13、25页)
-- “婆理”,“公理”(第12页)
-- “费厄泼赖”(第13页)
-- “勿以恶抗恶”(第13页)
-- 营就三窟(第13页)
-- 赫奕(第13页)
-- 《论俗人应避雅人》(第13页)
-- 朱子是大贤,而做官的时候,不能不给无告的官妓吃板子(第13页)
-- 新月社(第13页)
-- 林语堂先生是佩服“费厄泼赖”的,但在杭州赏菊、遇见“口里含一支苏俄香烟,手里夹一本什么斯基的译本”的青年,他就不能不“假作无精打彩,愁眉不展,忧国忧家”(详见《论语》五十五期)的样子,面目全非了(第13页)
-- 《女吊》(第14页)
-- “勿念旧恶”(第14页)
三、孔子的“仁义道德”是杀人的“软刀子”
-- 《老调子已经唱完》(第14—15、33—34页)
-- “软刀子”(第14页)
-- 《狂人日记》(第14—15页)
-- 道学,理学(第15页)
-- 王安石(第15页)
-- 《论“他妈的”》(第15页)
-- 家谱(第15页)
-- 温文尔雅(第15页)
-- 《礼》(第16页)
-- 以黄老治天下(第16页)
-- 以孝治天下(第16页)
-- 以礼治天下(第16页)
--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第16页)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第16页)
-- “多行不义,必自毙”(第16页)
-- 《论睁了眼看》(第16—17页)
-- 至于说对外却有大力量(第16页)
-- 《马上支日记》(第17页)
-- “四千年声明文物之邦”(第17页)
-- 《北京通信》(第17—18页)
-- 《“寻开心”》(第18—19页)
-- 《经训读本》(第18页)
-- “为国捐躯”(第18页)
-- 乐正子春(第18页)
-- “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第19页)
--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第19—20页)
--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第19页)
-- 曲说(第19页)
-- 退婴(第19页)
-- “拘挛”(第19页)
-- 举孝、孝悌力田科、孝廉方正(第19页)
-- 割股(第19页)
-- 孝、烈(第20页)
-- 《关于妇女解放》(第20页)
--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第20页)
-- 《坚壁清野主义》(第21—22页)
--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丘未之学也。”(第21页)
-- 一条新闻(第21页)
-- “正本清源”(第21页)
-- “澄清天下”(第21页)
--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第21页)
-- 器宇(第21页)
-- “慢藏晦盗,冶容晦淫”(第21页)
-- 坚壁清野(第21页)
-- 贞顺(第21页)
-- 幽娴(第21页)
-- “内言不出于阃”(第21页)
-- “男女授受不亲”(第21页)
-- 鼎沸(第22页)
-- 《我之节烈观》(第22—23页)
-- “业儒”(第22页)
--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第22页)
-- “重适”(第22页)
-- 吏民将卒(第22页)
-- 为尊者讳(第23页)
-- 斥革功名(第23页)
四、孔子的“中庸”是奴才的卑怯
-- 《通讯》(第23—24页)
-- 中庸(第23页)
-- 圣道(第24页)
--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第24—25页)
--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第24页)
-- 平正之状可掬(第25页)
-- 汉的清流和明的东林(第25页)
五、孔孟之道是反动派的“敲门砖”
-- 考试及第(第26页)
-- 袁世凯(第26页)
-- 祭典(第26页)
-- 北洋军阀(第26页)
-- 孙传芳(第27页)
-- 张宗昌(第27页)
-- 袈裟(第27页)
-- 《十四年的“读经”》(第28—30页)
-- 府县志林(第28页)
-- 欧战时的参战,华工(第28页)
-- “瞰亡往拜”(第28页)
-- “出疆载质”(第28页)
-- 颜回(第28页)
-- 子思(第28页)
-- 秦桧(第29页)
-- 王守仁(第29页)
-- 徐世昌(第29页)
-- 曹锟(第29页)
-- 禹、汤、文、武、周公、无怀氏、葛天氏(第29页)
-- “本朝”(第29页)
-- 伏处牖下(第29页)
-- “人心不古”(第29页)
-- “谬以千里”(第29页)
-- 老聃(第29页)
-- “学而优则仕”(第29页)
-- 《儒术》(第30—31页)
-- 《抱经堂勉学家训》(第30页)
-- 卢文弨、颜子推(第30页)
-- 《孝经》(第30页)
-- 绸缪(第30页)
-- “儒者之泽深且远”(第31页)
-- 《难行和不信》(第31页)
-- 例如既尊孔子,又拜活佛者(第31页)
-- 《算账》(第31页)
-- 兵燹(第31页)
-- 《四库珍本》(第31页)
-- 蝇营狗苟(第32页)
-- “正人君子”(第32页)
-- 《从胡须说到牙齿》(第32—33页)
-- 《关于知识阶级》(第33页)
-- 《现在的屠杀者》(第33页)
-- 勒派(第33页)
-- 《报〈奇哉所谓………〉》(第34页)
-- 《忽然想到(六)》(第34页)
-- 赤子(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