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国文教学概要
年份: 1929
作者: 王森然编
出版: 商务印书馆
页数: 521
格式:PDF
费用:15 元
加入购物车
加购物车免费试读
目录
梁任公先生序
自序
例言
第一篇 绪论
--
第一章 国文在教学上的价值
----
一、个人方面
------
1.是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
------
2.是发展精神生活的需要
----
二、社会方面
------
1.是社会生活巩固的需要
------
2.是社会生命永久的需要
----
三、国家方面
------
1.是国家组织的需要
------
2.是国家存在的需要
----
四、世界方面
------
1.是促进世界联合的需要
------
2.是完成世界创造的需要
--
第二章 国文教师的责任
----
一、教师与学识
----
二、教师与人格
----
三、教师与教材
----
四、教师与方法
--
第三章 国文教学上的主张
----
一、自动的教学
----
二、经济的教学
----
三、问题的教学
----
四、非战的教学
第二篇 目的与课程
--
第一章 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
----
一、错认中学校含有狭义的职业学校的性质
----
二、将中学校的性质和大学文科相混
----
三、新学制课程标准委员会所拟中学国文教学之目的
----
四、穆济波君所举普通国文教学之目的
----
五、东南大学附中初高级中学必修国文课程纲要中之教学目的
----
六、我希望于中学毕业生的最低限度
--
第二章 中学国文教学的课程
----
一、初级中学国文课程纲要
----
二、高级中学国文课程纲要
--
第三章 课目纲要的说明
----
一、讲读
----
二、作文与作文法
----
三、阅书质疑
----
四、国语文法
------
1.标点符号
------
2.国语文法概论
------
3.词论
------
4.句论
----
五、应用文
------
1.书信
------
2.公文程式
------
3.普通文柬
----
六、文艺文
------
1.新诗
------
2.旧诗
------
3.词
------
4.韵文
------
5.小说
------
6.戏剧
----
七、文字学
------
1.声韵
------
2.形体
------
3.训诂
----
八、中国文学史
------
1.从唐虞三代至孔子
------
2.从战国嬴秦至西汉
------
3.从东汉曹魏至西晋
------
4.从东晋宋齐梁陈至隋
------
5.唐至五代
------
6.两宋至金元
------
7.明清
------
8.现代
----
九、西洋文学史
------
1.希腊文学
------
2.罗马文学
------
3.中古与文艺复兴
------
4.十七十八世纪文学
----
十、文学概论
------
1.中国文学概论
------
2.西洋文学概论
----
十一、国学概论
------
1.六艺概论
------
2.史传概论
------
3.诸子概论
------
4.集部概论
------
5.总论国学的本体
------
6.论古书源流
------
7.总论治国学的方法
----
十二、附表
第三篇 教学与材料
--
第一章 中学国文教材的选择
----
一、语体文言两方面选择的共同标准
----
二、语体文教材的选择
----
三、文言文教材的选择
--
第二章 中学国文选材的方法
----
一、形式实质两方面所取舍的条件
----
二、江苏中等学校国文教学委员会收到各校报告意见
----
三、测验学生心理和适应学生环境的要求
----
四、测验后所发觉之教材
--
第三章 中学国文教材的排列
----
一、中学国文教材排列的讨论
----
二、语体文教材的排列
----
三、文言文教材的排列
----
四、中学国文教材的配置和联络
----
五、中学国文教材的分类和时代
--
第四章 中学国文教材与学级的编制
----
一、语体文教材的选择及其编制的顺序
----
二、初中语体文教材编目
------
初一共一百一十三篇
------
初二共一百二十七篇
------
初三共二百三十八篇
----
三、高中语体文教材编目
------
高一共五十九篇
------
高二共九十九篇
----
四、中学语体文教材编制的条例和说明
----
五、文言文教材的选择及其编制的顺序
----
六、初中文言文教材编目
------
初二共八十篇
------
初三共二百四十九篇
----
七、高中文言文教材编目
------
高一共一百五十八篇
------
高二共三百○二篇
----
八、中学文言文教材编制的条例和说明
第四篇 教学与方法
--
第一章 教学方法的讨论
----
一、教与学的解释
----
二、教学方法的考虑
----
三、普遍的教学要件
--
第二章 教师与学生应特别注意之点
----
一、教师的修养和准备
----
二、教师的教态和教材
----
三、指导学生修养和自动
----
四、指导学生修养和动机
--
第三章 学生学习问题
----
一、教学实施应行着力之点
------
1.基本的指导学生自动的学有习惯之养成
------
2.务使学生熟练整理深究的工作
----
二、基本的指导
------
1.课内指导
------
2.课外指导
------
3.假期作业
--
第四章 讲读的程序及考查成绩
----
一、精读
------
1.教学程序(预习,指示,讨论,结束,应用,欣赏,)
------
2.考查成绩(问答,背诵,复讲,测验,默写,检阅,笔记,讨论)
----
二、略读
------
1.材料
------
2.时间
------
3.指导
------
4.检查(课内检查课外检查)
------
5.举例
------
6.考查成绩
--
第五章 中学语体文教学法纲要
----
一、初中第一学年
------
1.教师的责任
------
2.学生的成效
------
3.教学的课程
------
4.精读的程序
------
5.略读的程序
----
二、初中第二学年
------
1.教师的责任
------
2.学生的成效
------
3.教学的方法
------
4.精读的程序举例(不朽论自杀论)
----
三、初中第三学年
------
1.教师的责任
------
2.学生的成效
------
3.教学的方法
------
4.精读的程序举例(故乡狭的笼二草原自由一件美术品)
--
第六章 中学文言文教学法纲要
----
一、教学标准
----
二、中学学生对于文言文所应达到之普通目的
------
1.初级中学
------
2.高级中学
----
三、精读的教学方法
------
1.教学前的准备
------
2.学生的预习
------
3.教室的工作
------
4.练习事项
------
5.补充事实
----
四、略读的教学方法
------
1.时间
------
2.方法(志疑录读书录)
第五篇 作文与试验
--
第一章 中学作文的教学
----
一、教学作文的要件
------
第一贵工具适宜
------
第二贵使用敏活
------
第三贵材料丰富
----
二、教学作文的目的
------
1.养成学生抒写的能力
------
2.养成学生发表思想的能力
--
第二章 中学作文教学的琐识 上
----
一、出题的方法
----
二、出题的标准
----
三、作文与练习
----
四、作文与创作
----
五、短时间和长时间的作文
----
六、作文与属稿
----
七、作文与时数
----
八、作文与作文法
----
九、作文与日记
--
第三章 中学作文教学的琐识 下
----
一、作文与批订
----
二、作文与文字规格
----
三、学生作文时应注意之点
----
四、教师发文时应注意之点
----
五、教师应设备事项
----
六、课内作文
----
七、课外作文
--
第四章 中学作文教学的程序
----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程序
------
1.初中第一年
--------
作文研究
--------
初稿的准备
--------
初稿作法
--------
演说文
--------
笔达文
--------
标点符号
--------
书法
--------
记载文
--------
段落
------
2.初中第二年
--------
句
--------
句的修饰
--------
句与位置
--------
文法与造句
--------
言文的沟通
--------
应用文件作法
--------
说明文
--------
辩论文
--------
诱导文
------
3.初中第三年
--------
词与字及遣词法
--------
识字法
--------
词典
--------
文章的戒律
--------
描写的散文
--------
诗歌
--------
短篇小说
--------
戏剧
----
二、高中作文教学的程序
------
1.高中第一年
--------
诗歌(提倡性灵,熟读古谣,熟读古诗,拈题,试作,作法,四声,)
--------
骈文(骈文,称谓。骈文与散文同源而异流,骈文之分代,骈文之作法,初学骈文之要点,)三四○
------
2.高中第二年
--------
客观的著述(要客观的忠实,敍述要有系统)全部的记述,法部分的记述法
--------
主观的著述(见解,性格,心理,批评,整理,)
--
第五章 中学国文试验的方法
----
一、分段断句的试验
----
二、临时试验
----
三、课内作文试验
----
四、课外作文试验
----
五、定期默书试验
----
六、自述试验
第六篇 结论
--
第一章
----
一、师生间的谅解
----
二、同情协助与兴趣生活
----
三、国文教师忠实的任务
--
第二章 附录
----
一、关于研究政治经济社会妇女诸问题选目
----
二、最近文艺出版物选目
----
三、中学校图书馆应备国学书籍选目
----
四、国文教学参考论文选目